四川客家风情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2/03/28|浏览量:750

几年前,我应邀出席在四川成都市召开的“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结束后,我考察了当地的客家民居和风情。

四川的客家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徙居落业在川南和川西地区,以隆昌为中心的川南和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这两大板块,构成了今天四川客家群体的生活大本营,是闻名于巴山蜀水的客家聚居区。

微信图片_20220328153847.jpg 

客家人聚居的落带镇一角/作者提供

   根据考证,四川客家人大约是在1680年至1800年左右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等地迁入的。客家人迁入四川的历史背景是因明末清初,四川的兵燹战乱连续长达三十多年。战乱、瘟疫、饥馑,导致四川人口严重下降,不足20%,千顷田地荒芜四十余年,物产枯竭,整个天府之国呈一片杂草丛生,虎豹横行的荒漠景象。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清朝政府采取强行移民和鼓励外省人自愿移民的两项措施,发动了移民垦荒复耕运动。继湖广人迁徙入川后,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省百多万客家相继移民入川,这就是四川历史上著名的“湖(即湖南、湖北人)、广(即广东客家人)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  

 我们梅州的几个参会人员,从成都市的北门火车站、东边的双桥子汽车站乘公共汽车,前往东山客家区采风,不出几个站的功夫,就可以从上车下车的乘客中,听到四川话、普通话不同发音的客家方言。这就标志着我们已经渐次进入成都东山客家的腹心地区了。此时,一幅幅客家风情的生动画面,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用客家话与当地人交谈,他们听得懂我们说的话。随同我们一起考察的四川客家研究所的刘志松教授说:客家语是仅次于四川官话的第二大方言。在成都东郊客家聚居区,原来集镇极为稀少,由于客家人垦殖创业,在康熙初期先后兴建了以西河场、仁和场(今名石板滩)为代表的一大批集市贸易场地,并约定成俗,每隔两天赶墟,进行商品交易,从而活跃了经济,反过来又推动生产向前发展。在人烟断迹十多年的成都,客家人同湖广人一起,大力恢复发展丝绸、锦缎的纺织生产,使成都成为大西南丝绸纺织中心。尤其是客家人还把岭南的山货、广东的纱缎引入,同时还遍地植树种花,造房建肆,商贾纷至踏来,使成都这一典型的消费城市演变成活跃的经济中心。

微信图片_20220328153905.jpg

洛带古镇客家民居/作者提供

洛带镇是成都东郊19公里处的一个小镇,正当龙泉山麓,有千年历史,享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的美誉。全镇由一街七巷子组成,街为中轴,巷为枝娅,加上原来的栅子栅门,构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防御系统,具有典型的客家风格。外省人移民入川后,因语言的差异、地域的生疏、环境的不适,都自发建立同乡会馆组织,以联络乡谊为内涵的同乡会馆便应运而生了。

“不到广东会馆就等于白来洛带”。广东会馆又称南华宫,这是广东籍客家人在洛带创业、弘扬客家文化的物质结晶。该馆建于清乾隆11年(1746),三殿四天井,楼高四层,回廊环绕,规模宏大,气势巍峨,是当年广东客家人参与共同事务、联络乡谊、商贸中转,共祀乡神、文化娱乐的场所。它不仅是东山客家地区唯一一座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会馆建筑。就是在全川乃至在全国,也是仅见的。今天,我们置身于这座壮观古雅的建筑,就被其浓郁的南国风情所感染。我们品茗啖果,观景听音,声情并茂,其乐融融。     

微信图片_20220328153908.jpg

洛带广东客家会馆/作者提供

刘志松教授说:客家人迁入四川,使原有的巴蜀文化增辉添彩。梅县、五华、兴宁等地客家迁入成都币洛带后,带来了嘉应五属每年春季办灯展活动的习俗,不久风行于巴蜀大地。随着斗转星移终于演变成而今扬名大江南北的成都青羊宫灯会和自贡恐龙灯会。

在洺带广东会馆里我与一位姓陈的退休中学老师对话。他说“我的祖宗是清朝康熙年间由广东兴宁县迁四川成都洛带,我们村的人,在家村中讲客家话,在市场上讲四川官话,学生在学校读书讲普通话。我发现,这位老师讲的客家话与我们梅州兴宁人的语调相差无异。                

陈老师说:我们这些 来自广东的客家人,每年的春天都有祭祖活动。在祭祖的那天,来自四面八方的范氏客家后裔,不约而同聚集在龙泉区十陵镇松林村,举行隆重的宗族祭祀活动。男女老少来了百余人,在主持人一声号令下,整整齐齐跪拜在墓地前面,仔细聆听主祭人用客家话宣读的祭文。祭祀完毕,举行具有农家特色的的乡宴。

微信图片_20220328153912.jpg

祭祖后宗亲在祠堂里进餐/网络

我们发现,洛带镇客家人的祠堂与梅州人的祠堂相同。旧时的老屋大部分是双堂式结构,用土墙或砖砌成,屋顶是草盖的。在房屋后面还种植大片翠竹树木,根据四川的气候特点,几乎都是以栽种竹子来绿化环境。四川客家人将这一屋后成片绿化区称为“林盘”, 这与广东客家“风水林”的习俗是一脉相承的。每家拥有的“林盘”,既美化环境,又是副业、手工业的原材料。这种林盘特色至今仍在川西各地保持着。

微信图片_20220328153915.jpg

四川客家民居/曹知博作品

刘志松教授说:四川客家人绝不食胎盘,他们同广东客家人一样,婴儿出生后,其胎盘须由长辈在极为隐秘的情况下安埋于土中,将出生之地称为“胞衣迹”,十分珍视自己的根源之地。在客家人的“林盘”里埋下了众多本屋人的胎盘,这也是四川客家人“林盘”的特色。

文/梁德新

2022年3月18日

梁德新简介:梁德新(曾用名王森欣,笔名梁豪),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人。20世纪80年代初在梅县教育部门工作,曾任梅县松南中学历史教师和文学社辅导老师,编著有《客都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闽粤梁氏宗祠通览》等8本书,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县松口山歌故事《刘三妹的传说》传承人,2009年被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被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梁德新 客家陈氏文化)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中华朱氏网群.jpg

凡是朱氏宗亲生产或加工的产品,都可以在这里展示!中华朱氏年货大集开通了,请您报名!您需要什么产品请告诉商品中心。

以下是宗亲提供的产品,您如需要,请和他们联系:商品部主任:朱华情,19819884266!

image.png

中华朱氏专用酒,53度,酱香茅台系列。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朱家有喜事,就用囍酒,53度,酱香茅台系列和浓香型系列,贵州茅台发货。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