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邾娄文化,华夏文化之源 文/朱乐尧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2/09/05|浏览量:359

因写作《故乡记忆》(光明日报出版社2022年版),笔者在对赣南朱姓的溯源过程中,查阅浩瀚的历史资料后,悉知曹姓朱氏的发源地——位于今山东境藤州、邹城一带的邾国,史称邾子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国,是古代以蜘蛛为图腾的邾氏族的集中居住地。邾国和由其分立出来的小邾国、滥国等三个方国(诸侯国)的兴衰,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引入注目,但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却有着非常重要和深远的的历史意义。

邾国古为东夷,是炎帝族生息繁衍的地区,黄帝族后裔曹侠进入古邾国后,曹侠及其子孙将炎帝族和黄帝族文化加以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邾娄文化,其后演变为邹鲁文化。

显学宗师孔子的儒家文化和墨子的墨家文化,也都源于邾娄文化。可以说,邾娄文化,乃华夏文化之源。

关于邾娄文化及其对中华古文化的卓越而光辉贡献,当代著名学者、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在其所著《炎黄氏族文化考》、《山东古国考》、《春秋邾分三国考》等书中已作出过详细论述和崇高评价。

王献唐先生言:“《说文》谓:‘夷,东方之人也’”,“山东各处即古夷地,邾在滕县,莒在莒州,若牟、若介、若蜗夷,俱属东境;……规之中原方位,皆东夷也。”(见《炎黄氏族文化考》)。

广而言之,南起闽越,北到朝鲜,沿海一带地区,皆古代夷人所居之地。在诸夷中,人口最为集中和经济、文化最是发达的当是非三邾(即邾、小邾和滥)地区莫属。

三邾地区地处泗水两岸,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光照时间适度,水陆交通特别方便,经济发达。所以自唐、虞、三代以来,其文化也一直领先于其他部族与地区。这一文化的突出特点或属性,是一种以群体为本位、利他为特色的伦理文化。

对此,王献唐先生将其概括为:三邾土著“乃炎帝神农之后,当时所谓东夷者也”。“其民彬彬礼让,文质相宜,……知古代东方土著民族,敦厚和平。其气度风范,黄族虽以异族嫉视,鄙为东夷,然终以良心上之驱使,不能不日‘有君子国’、‘其俗仁也’。他方之人各有贬词,独于东夷无异言,以礼让称之,以仁人称之。”(《炎黄氏族文化考》)。

《山海经》也说:“东方‘有君子之国’,其俗衣冠带剑……”(《大荒东经》);“其人好让不争”(《海外东经》)。

所以历史上“有炎族秉性仁爱”和“夷仁好生万物”之说,称邾娄族人“其俗尊天、敬祖、重鬼神、尚祝由,与物无竞”。(《炎黄氏族文化考》)

邾娄文化至春秋时代,仍居先进地位。

孔子云:“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篇》)。这里所说的“野人”,就是邾娄族人。

《论语•子罕》篇说:“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可见,孔子是把邾娄人作为先进的君子看待的。

值得指出的是,当时邾娄地区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地的。

过去人们相传,古代国人的起居饮食一切服用事物都是黄帝和他的臣下创制的。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教学与研究的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及教授齐思和先生认为这些传说全是后人杜撰的。

实际上,古代国人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器物用品,大多都为东夷炎族所首创。

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知声音文字者,前代典章文物之秘钥也。今以此钥求典章文物,其出于炎族者,皆可以邾娄一词得之。”

“炎族名邾,以邾名器,炎族名娄,以娄名器,炎族名夷,以夷名器。”

如“衣”,古与“夷”通,因而黄族人即把夷人所服之物名之曰“衣”。

早先,人穿的鞋子叫“屡”,“屡”即出自邾娄之娄。

古人住的“屋,从夷,殆出于炎族”。“庐”、 “楼”,《说文》谓“重屋也”,也由娄字而来。

此外,像冶炼金属用的炉,农业生产用的锄、耧、镬、锸、锹,以及农田之名“畴”等,皆为邾娄人所首创。

特别重要的如“舟”、“车”等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邾娄人最先发明的。三邾地区是古代制造舟车的重要基地。

在古代,制造舟、车是项最尖端的工程技术。如果没有相当高的力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和机械学的知识是造不出来的。这表明三邾地区是古代文化科学最先进的地区,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也因为此,在三邾这个文化科学摇篮里,产生了很多划时代的文化名人和科学巨匠。如奚仲、吉光、公输般、孔子、墨子、孟子、颜子、曾子等。

就邾娄文化与儒、墨关系而言,孔子、墨子的远祖都是东方的夷人。

孔子出生于邾国的尼山(亦名朱山),被称为“邹人之子”;后随其母迁居于曲阜,遂成为鲁国人。

墨子出生于小邾娄国境内的“目夷”,是宋国公子目夷的后代,后沦为小邾国的“贱民”。

王献唐先生说:孔子、墨子这两位文化巨人,都是由“邾娄文化”培养出来的。儒墨两家,俱“讲礼修让,称仁义,说君子,衣冠带剑,正夷人之流风遗俗”。

而“儒之词,即原于邾娄之娄”。最早的鲁文化也是在“邾娄文化”里发展出来的。“鲁为娄转,因娄得名。”

所以古人常说“邹鲁之士”或“邹鲁文化”,从来没有说“鲁邹”的,原因就是“邾娄文化”不仅早于鲁文化,而且也比鲁文化先进。

墨家,也本源于“邾娄文化”。

自从《淮南子•要略》上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后,人们遂以为墨家是从儒家里发展出来的。近来也有人认为墨家是从儒家里杀出来的一个反对派。

其实不然。

晚清著名学者孙冶让说:“今考六艺为儒家之学,非墨氏所治也。”

又说,墨子“于礼,则法夏绌周,乐则又非之,与儒家六艺之学不合。《淮南子》所言非其事实也。”

应当说,儒、墨两家,原是一个藤上所结出的两个不同形状的瓜。孔、墨二人都继承了“邾娄文化”的“仁爱”思想和利他主义,都主张“节俭”。

墨子“尚俭”,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两人的行动也颇多类似。

孔、墨二人都重视教育,反对暴君污吏和兼并战争。所不同的主要是:一个“从周”,一个“法夏”。

孔子自迁居鲁国后,虽还被人视为“邹人之子”,但他所在的鲁国,早已被伯禽“变其俗,革其礼”,彻底西周化了。

至东周后“周礼尽在鲁矣”。

孔子所见到的已是“郁郁乎文哉”的周礼,所以他改而“从周”,并把他由“野人”那里学来的“礼乐”,与西周文化相融合,发展成为“爱有差等”的儒家文化。

墨子与孔子不同,他的祖国--小邾娄,一直受到西周族的高压统治,而他本人又是受压迫最深的“贱民”,“故背周礼而用夏政”。

墨子反对西周贵族的等级制度,所以也反对贵族所依之周礼。

孔子为首的儒家,以法周相号召,而墨子则自以其说为法夏而抵制之。儒、墨两家都是“邾娄文化”培溉出来的奇葩。

邾娄文化的先进性,邾娄文化成为华夏文化之源,是邾娄人对其文化的致力培养与发展促进的必然结果。以小邾国为例。

相传,小邾子友生前就特别酷爱研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据《公羊传》记载,友在倪立国后,对外默默无闻,对内则修国政,办国学,实施以文治国的方略,直到曾孙黎来时才名显于诸侯大国。

公元前525年,友的六世孙小邾穆公朝鲁,鲁昭公设宴款待。席间,鲁国大夫季平子赋《采菽》诗,穆公赋《菁菁者莪》以和对。

鲁大夫叔孙昭子说:没有这样的人治国,国家怎能治理呢。

穆公字举,在位四十一年,是小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这期间,小邾文化播扬遐迩,国家繁荣。

此时远近诸侯国派使臣来这里交往,各国学子也纷纷奔这里求学,小邾国人也分别去鲁、齐、宋、楚等国去做官。

如春秋末战国初,国人墨子就曾去宋国为大夫,回国后定居狐骀,即今滕州市木石,聚徒讲学,著书立说。

公输般世称鲁班,传工匠技艺也先后去过鲁、楚等国。

小邾子友的庶子爽去鲁国为大夫,后世子孙多为鲁国的大夫、士卿。

爽的裔孙颜回拜孔子为师,孔子盛赞其贤,世尊为颜子,后封为复圣。

鲁国《陋巷志》载:颜回是颜友的第十八代孙。据《孔子家语》:孔子有高徒七十二人,其中八位是颜姓。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颜氏家庙碑》中也云:“孔们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 孔门八颜,皆为小邾子友之庶子爽的后裔。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四、五千年前的邾娄文化,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学东渐薄弱的赣南山乡客家朱氏一族中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源于古中原地区的赣粤闽客家朱氏,南迁后始终坚守其中原祖先的诸多传统,是保留古中原传统最好的族群之一。笔者从对邾娄文化的认知和儿时长辈的传统习俗教诲的对比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由此也大概可以断定,赣南粤敏客家朱氏乃古代曹姓朱氏之后也。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朱乐尧, 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中国经济与农业及农村问题的研究与教学。自1982年起,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13种(部)。近年转入文化休闲类读物写作,已先后在中诗网、枸杞文学发表随笔、散文等作品30多篇。纪实文学《故乡记忆——发生在赣西南一个小山村里的故事》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目前正致力写作《饮马长城——我的导六师》一书。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微信图片_20220804184831.jpg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中华朱氏酒9.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