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万三之死,看清廷对《明史》的篡改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2/10/07|浏览量:523

微信图片_20221007155057.jpg

明朝文献揭示:沈万三死于元朝!《明史》又一记载被推翻

  • 关于沈万三,《明史·孝慈高皇后传》记载得非常明确,沈万三富可敌国,帮助朱元璋修筑南京城之后,被朱元璋鸟尽弓藏。

《明史·马皇后传》:“吴兴富民沈秀(沈万三)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马皇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之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

沈万三修筑三分之一南京城后,又请求出资犒军,由此引发朱元璋的杀机,后在马皇后的劝谏下,朱元璋将“不祥之民”沈万三发配云南。

自《明史》出世以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这也成为朱元璋残暴不仁的证据之一。然而,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考证指出,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沈万三已经去世,所谓沈万三因富获罪、被发配云南一事纯属虚构。

那么,为何说沈万三筑城犒军是虚构的,沈万三的事迹是怎么流传下来的,《明史》中的记载有何可靠出处?

沈万三死于元朝,与朱元璋没有交集

王行,字止仲,号半轩,元末明初苏州人士,两次受聘为沈氏家庭教师,见过沈万三一面。

1376年时,沈荣(沈万三之子)与沈森父子相继去世,王行为两人写过墓志铭,其中明确提到沈荣享年71岁,沈森享年48岁。尤为重要的是,沈荣墓志铭中还提到了两件事,证明沈万三在元末已经去世。

首先一句提到:“初,荣父之先君子(即沈万三)游于故侍讲袁文清之门。”通过“先君子”三个字可以确认,1376年时沈万三必然已经去世。

其次一句提到,元代末年沈荣建了一座积善堂,用以“承夫先志”,就是建造积善堂纪念先人,以示继承先人遗志。通过“先志”二字可以确认,在建造积善堂之前,沈万三已经去世。

即便上述两点不能说明沈万三早已去世,但以沈荣享年来看,1368年明朝建立时他63岁,沈万三大约在80岁上下,似乎也不太可能亲自奔波劳累,帮朱元璋修筑南京城了。又,1382年朱元璋平定云南,但如果沈万三此时还活着,那么他已是百岁老人,“以孝治天下”的朱元璋将百岁老人流放云南,怎么看都不可信!(下图,影视剧中的沈万三与朱元璋)


微信图片_20221007154854.jpg


莫旦,字景周,号鲈乡子,苏州吴江人士,沈万三家族的儿女亲家,《吴江志》的编撰者。他在《吴江志》中,非常明确地记载了沈万三的死亡时间:

《吴江志》:“沈万三秀有宅在吴江廿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秘从海道运米至燕京。”

通过《吴江志》记载可知,1356年张士诚占据苏州时,沈万三已经去世,后来儿子沈茂、沈旺帮助张士诚运粮到元大都。当时,张士诚虽然反元,但蛇鼠两端,与元廷藕断丝连,所以才会指使沈万三之子运粮到燕京,以讨好元廷。

同年,朱元璋攻占了南京,才在元末群雄中有了一席之地,因此沈万三或许听说过朱元璋,但基本不可能见过朱元璋。

微信图片_20221007154909.jpg


沈万三事迹流传,全都源于野史杂记

通过王行与莫旦的记载可见,沈万三死于元朝,大约享年60余岁,帮助朱元璋修筑南京城,以及因富获罪被抄家流放云南一事,纯属虚构。既然如此,沈万三修建南京城的事迹是如何流传出来的?

沈万三与朱元璋的故事,最早记录于明朝中期田艺蘅(浙江钱塘人)的《留青日札》中。《留青日札》是一本杂记,记录了明朝社会风俗、艺林掌故,田艺蘅将所遇“可喜、可愕、可哂、可疑、可怪、可奇”之事汇编成册,其中沈万三与朱元璋的故事大致如下:

沈万三率领两浙大户输税万石之后,又献上白金五千两。朱元璋让他“造廊房楹六百五十,披甲马军者,十务罄所献金。乃巳又命分筑南京城自洪武门至水西门”,之后沈万三又准备出银犒军,由此引发朱元璋的杀机,马皇后劝说“彼富固敌国,然未尝为不法事,奈何杀之?”于是,朱元璋就将沈万三流放云南。

郎瑛,明朝中期浙江藏书家,他的《七修类稿》是一部笔记小说,其中提到沈万三与朱元璋的事迹,与田艺蘅的大致相同,但情节上更为丰富,在沈万三准备犒军时多了一段对话,“上曰:‘朕有百万军,汝能遍济之乎?对曰:‘每一军犒金一两。’”另外最后还多了一个情节,即沈万三的后代在保留部分财产后流放潮州。

孔适(又说孔迩),明代后期文人,他的《云蕉馆纪谈》是一部笔记小说,其中只有沈万三筑城事迹,但情节更为细致,与朱元璋矛盾更为激烈,最后结局是被杀死:

《云蕉馆纪谈》:“万山恃其富,实愿与圣祖对半而筑,同时举工先完三曰。太祖酌酒慰之曰:古有白衣天子号曰素封卿之谓矣。然心实不悦也。适万山筑苏州街,以茅山石为心,上谓其有谋心将为逆,遂收杀之,血流出尽白。”

以上就是沈万三筑城犒军的大致流传过程,三个版本都各有不同,记载的书籍都是野史杂谈。

微信图片_20221007154918.jpg

通过明朝各方文献记载,大致可以复盘沈万三故事的来源。元末明初,苏州大户支持张士诚,让朱元璋为之恼火,后来对苏州大户比较苛刻,还将不少大户迁移出了苏州,蓝玉案中又株连、流放了部分沈氏族人,导致沈氏败落,因此沈万三被朱元璋鸟尽弓藏之事,无疑是后来不满朱元璋之人编造的故事,起初只在民间传播,后来被文人记录在案。

清朝经过140余年精心打磨,才编修出《明史》,尤其在涉及朱元璋的史料上,按理说更应该慎之又慎,有其可靠出处。但沈万三筑城犒军之事,不仅全都出自野史杂谈,没有可信的出处,而且版本还不大相同,部分版本差别很大,理当不予采用才对,但《明史》却堂而皇之的将之综合一下,然后载入史册,背后动机无非就是为了抹黑明朝、抹黑朱元璋!  

 1644年满清入关后,满清便设立史馆拟修《明史》,以示明朝已亡,借而否认南明政权,并笼络明朝遗老和降清汉臣。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清三代”皇帝,对于篡改“明史”的“重视”可谓到了极其离谱的程度。“每改细节,无不事必躬亲,乃至事无大小,每必关心,指令必改照办”。试想,今之《明史》有多少参考价值?元修《宋史》即“二十四史”中规模最大一部,“全书496卷,总计398万又123字”仅两年半时间;明修《元史》“全书210卷,总计161万1849字”用时不到两年;《永乐大典》“累计22877卷(其中目录占60卷),计11095册,约3.7亿字”才用了5年时间。而唯独清修《明史》,从顺治二年(1645)开始,到乾隆四年(1739)成书“全332卷,总计280万又2544字”竟然用了94年“心血”!为什么?有那么重吗?重要目的是什么?也正因为“清三代”以《明史》的形式改写了明朝历史,从而掩盖了历史事实,抹杀我华夏气节,进而培养“奴性”以削我民族斗志,才导致“八国联军”来瓜分中国的!

参考资料:《明史》、《吴江志》等

(信息来源:网络,中华朱氏网综合)

中华朱氏网,2022年10月7日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微信图片_20220804184831.jpg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中华朱氏酒9.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