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状态的家谱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2/10/26|浏览量:587
就本质而言,家谱的核心是辨血统、“明世系”“使人不忘乎本末”,具有通过血缘关系区分彼此的作用。从人类发展的进程看,这种区分的必要性最早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摆脱了原始社会的群婚杂居关系,出自同一个女祖先的人生活在一起,为了区分长幼次序和纪念那些死去的祖先,保证氏族内部的延续和稳定,保护财产不落入外人之手,人们由最初言传身教的现身说法帮助辨别彼此之间的关系、记忆代际传承的历史,进而发展到口耳相传,当懂得结绳记事后,又利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达到辨别和记忆的目的。从母系氏族社会经父系氏族社会,即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直到文字出现之前,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等都是原始人类区分血缘关系、记忆传承世系最为主要的方式。由于这些方式的作用与后来的家谱极为近似,我们称之为口传家谱或结绳家谱。
一、口传家谱
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世系,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根据不少学者研究,我国传说时期的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等王朝祖先的世系,就是通过口耳相传、再由文字记录下来的。其中如三皇五帝中伏羲的世系,西晋人皇甫谧所编的《帝王世纪》记载为“风姓也。包牺(即伏羲)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包牺氏之号也”。这段记载不仅涉及 15 代人的世系传承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在伏羲及其后代时还没有文字,这些世系显然是根据传说追记而来。再如炎帝及其后代的世系,《山海经》记载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后土,后土生噎鸣”,同样是依据传说。又如黄帝及其后代的世系,《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说黄帝正妃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鲰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又记载虞舜至黄帝之子昌意之间的世系说“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情况都与上述伏羲炎帝的记载相同。至于《史记》中的《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三代世表》,以及《世本》《大戴礼记·帝系》《五帝德》等书中关于三皇五帝以来至夏商周三代王室祖先世系的记载,同样也都是根据传说而追记。这种被后世以文字记录下来的世系,在传说时期实际上也就是口传家谱。
被整理成文字的彝族阿摸惹古家族家谱
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祖先的历史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的传说史,至于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属于本民族的口传家谱,有些口传家谱甚至直到近现代还在口耳相传。如居住在今云南福贡县知子罗村一带的怒族人斗霍部落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 20 世纪的民族调查时还能依次说出 41 代祖先的名字,即“茂英充、充罗并、罗并者、者茂特、茂特绷、绷喜耀、喜耀维、维曲维、曲维能、能波赤”等,其中的“茂英充”是位女始祖,由她往下传已有 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居住在普乐村的蜂氏部落则可以说出女始祖茂英充以下 64 代祖先的名字,即“茂英充、充足人、阿都都、都沙布、沙布必、必那沙、那沙以、以纳比、纳比欢、欢米滋”等。64 代人联系起来,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其口传家谱的历史更为悠久。又如生活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带的彝族人,有一个位居彝族四大家族之首的阿摸惹古家族,在其阿邱拉玛支系中也流传着自己的口传家谱,记录了自“慕阿乌”到“则伙古步”之间 122 代世系,借助这部家谱,族中的每个男子都可以与一位祖先联系在一起,因此也被要求背诵这些世系,把它熟记于心。上述这些少数民族家谱,都是口传家谱的活化石。
二、结绳家谱
结绳记事是在文字产生以前的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做法,即《说文解字》中所说的“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中的“结绳”,一些少数民族直到近现代时期还在使用这种方法,在绳子上打结,以打结的形状、多少等来记录发生的事情、人口的变化等,其中与人口变化相关的又包括人口传承的世代、人口数量、男女比例、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通过结绳来记录人口传承世代的做法近似于编家谱,因此这类的结绳也被称为结绳家谱。
在我国早期的一些文献中,都有先民结绳记事的记载。如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说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人们“结绳而用”。《周易》也说“上古结绳而治”。由此联系到前引《说文解字》中的“神农氏结绳为治”,可以确定,至少古人认为在神农氏等人生活的远古时期出现过结绳记事这种现象。但那时究竟怎样结绳记事,或者怎样在结绳中体现类似家谱所记录的世代传承情况,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倒是在我国的鄂伦春族、满族、锡伯族、哈尼族、门巴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直到近现代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结绳记事的习惯,其中的一些还明显带有结绳家谱的性质。尤其是鄂伦春族,一直保留着在马鬃绳上打结表示家中有几代人的传统,如果一家三代人就打三个结,如果五代人就打五个结,这根马鬃绳显然就是典型的结绳家谱。再如满族祭祀祖先时,通常要祭祀一个用黄布制成的口袋,因为口袋中装有长四五丈的“子孙绳”,绳上系有代表家族成员的小弓箭、五彩布条等。其中,小弓箭代表男孩,五彩布条代表女孩。透过“子孙绳”的长短和系物多少,可以判定其人口多寡和辈数多少、每一代人的男女多少。无疑,这样的“子孙绳”实际上也是结绳家谱。此外,锡伯族也有与满族近似的“子孙绳”,只是当族中增加了一代人时,在绳上挂一块背式骨表示辈分。如果想知道族中有多少代人,数一数有多少背式骨就可以了。
(文章来源:摘编自《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王大良编著,气象出版社,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