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论语:开悟感知鲁迅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2/12/04|浏览量:402
过去囿于资料,始终对鲁迅先生抱有不全面的认识。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为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中学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都是我等喜爱的文章,影响了我们的童年。但是,那时的高中课本有《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读不懂,读不明白。当时就是不明白,他作为一个大学教授、知名人士,为何对一个女学生如此高看,在学生的后面加上个“君”,与其平起平坐。大处说,是为了民族大义,谴责北洋政府,从中处说是为了爱护学生。从心底说,她喜欢学生。后来的夫人许广平就是他的学生。当年的困惑再后来得到解释,鲁迅的“不合规”遭到了当时的教育总账章士钊的“解聘”。
说实话,上个世界八十年代的农村学生,根本读不懂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就拿民国时期混乱的政治来说,连老师都搞不清楚谁是谁,眼花缭乱,高中课本收录这样的文章,除了政治需要外,别无他求。据了解,这篇文章已经从高中课本中去掉了。
到了大学以后,才知道,鲁迅的文章已经被打入了“冷宫”,不少大学中文的同学,眼界开阔了,他们说鲁迅的文章愤世嫉俗、到处骂人,不大受欢迎。看来这也是事实。时代变换,文风一变。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之女周景欣坦率地说出了自己对鲁迅的不解:“他的文学作品对于我来说有一点不可思议,很沉重,他笔下描述的是一个压抑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今早在“抖音”上偶然看到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小视频介绍,从心里感知,鲁迅就鲁迅,既有时代性,又有家庭背景。
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安定、民族富强,始终是他想谋求的、想追求的,无奈一介书生,贫困潦倒,既不会打麻将,又不会玩人,不抽烟、不喝酒,又不会嫖娼找女人,打情骂俏,一个矮个子男人,拳头又小,又想改变世界,影响世界,让世界更美好,难呢!别无他法,也只好通过揭批叫骂方式,去唤醒国人吧。
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不圆满” 。
其实,鲁迅的人生命运在早年埋下了伏笔,只是以前不知道,就觉着鲁迅与众不同。我们只知道《故乡》中描写的情景,当“闰土”来时,他是当少爷的身份,看似辉煌无比,其实,鲁迅十五岁丧父,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很不幸的,这是他家庭的重要变故。一定要通过家庭背景去考察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未来作为。鲁迅先生15岁时,父亲去世后,估计他遭到的白眼不少于鄙人,包括自己的叔叔、家族以及周围人的鄙视与白眼。后来他在绝望中奋起,在工作不断雄起,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留学日本,弃医从文,唤起民众,“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鲁迅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鲁迅先生的家庭遭遇、时代环境和自己的遭遇,导致他性格的变异,导致了鲁迅不是一个平庸者眼中的平常人、正常人。乱世中,他不随波主流,不说虚伪话,不做亏心事。他又想改变世界,用武力、用金钱无法做到,只好通过写文章来唤醒民众,有良知又愤世嫉俗,注定不能成功。他虽没有成为圣人,但也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一直是孤勇者。
大凡古今中外成大事者,从实现条件来看,从来没有纨绔子弟和平常之人所达到的。从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名儒大家,到西方先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吾不如此,甚至马克思的青少年也遭此变故。鄙人亦是。
童年失祜的孩子不要气馁,这是成为圣人的一个重要前提!
另外,愤世嫉俗者,忧国忧民过重者,大多不长寿!
鲁迅先生56岁寿终。(鲁重阳,2022-11-2 )
附:鲁迅先生小记
1.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此时鲁迅父亲已逝——鲁重阳)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2.奋力求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喜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3.迷茫困顿。
民国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
4.文坛先声。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民国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6月,读《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盛赞译者。9月,发表小说《风波》。
5.民主战士。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同年,鲁迅向平政院状告章士钊。
6.左联盟主。
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作《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现剧痛,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5月15日再发病,医生诊断曾疾,自后发热未愈,5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情况不乐观。6月,身体略有好转,鲁迅及身边的人都认为“鲁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旧病复发,18日黎明前疾病发作,气喘不止,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浙世。
(信息来源:网络)
2022年11月2日
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
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祖上曾做过知县一类的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是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因为鲁迅是长子,自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操心。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决定娶来给自己的大儿了鲁迅做媳妇。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请庚"。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决定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和朱安带来痛苦终生的婚姻大事。1919年11月,绍兴老屋由新台门六房联合出卖给绍兴大地主朱阆仙,母亲、朱安和周建人一家需要北上,同时周作人一家也来到北京,于是鲁迅买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这一处院子,全家搬了进去,建立了一个大家庭。1947年6月29日过世,后葬于北京市西直门外保福寺村(即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鲁迅家人
周福清(1838年1月22日-1904年),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号介孚,又号梅仙。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人。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鲁迅的祖父,曾任江西金溪县知事。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回来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因此事家道开始衰落,随后迁入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鲁迅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病故》中可以反映出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周伯宜(1861-189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之父。本名凤仪,秀才出身,因屡应乡试未中,一直闲居在家。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鲁迅祖父周介孚科场舞弊案发后,周伯宜被革去秀才身份,十分伤感。他常借酒消愁,后被病魔所缠,又为庸医所误,死时年仅36岁。
鲁瑞,鲁迅的母亲,1857年,鲁瑞出生在"朝北台门"。后嫁到了绍兴城里的周家。鲁瑞青年守寡,独自抚养五个孩子(一儿一女幼时夭折,留下树人、作人、建人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