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与氏的关系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2/12/05|浏览量:362
研究姓氏文化,要明白“姓”“氏”的起源与区别,以及其后期的演化,这样才会更好地了解远古文明和历史。
对现代人来说,“姓氏”是一个名词,指的就是“姓”,但实际上在古代“姓”与“氏”是有区别的。现在的通用看法,认为“氏”是“姓”的分支,笔者认为不完全正确,应当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姓”与“氏”的演变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姓氏姓名的目的和作用。笔者认为,在远古时期,“姓”是用来区别血缘群体的,其目的是为了避免近亲通婚;“氏”是用来区别行政群体的,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其他氏族部落;“名”是用来区别人员个体的,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内部管理。
其次,我们要明白,在远古时期“氏”是氏族部落的名称,而不是人的名称。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今对远古时期帝王的称呼其实是不准确的。比如说伏羲,伏羲指的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这个人,而伏羲氏指的是“伏羲氏”这个氏族部落,这本是两个不同的代指,而今却被混为一谈,导致许多人在认知上产生偏差。当然,这个问题在先秦就有了,但那时候正处于“姓”和“氏”合二为一的特殊历史时期,当时人们对远古的认知也有缺失。
这一点在对少典氏的认知上特别明显。少典氏是一个氏族部落,一个至少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氏族部落,但现在有些人却把少典氏当做一个人,所以会因为古籍中记载炎帝、黄帝都是少典氏之子而认为炎帝、黄帝为亲兄弟。实际上,少典氏是一个源自于伏羲的氏族部落,其始祖是伏羲之子少典,十七世而有神农氏炎帝和黄帝先祖,又历十世才有黄帝,黄帝之后八世又有大业娶少典氏之子生伯益。难道炎帝、黄帝、伯益都是亲兄弟不成?
如果我们将“少典”个人与“少典氏”氏族分开,那么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少典”就是指少典氏始祖、伏羲的儿子, “少典氏”就是指少典做创立的氏族部落。如此,炎帝为少典氏之子,就可以理解为“炎帝是少典氏部落的孩子”;黄帝为少典氏之子,就可以理解为“黄帝是少典氏部落的后裔”;大业娶少典氏之子,就可以理解为“大业娶了少典氏部落的女子为妻”。“子”不仅指“儿子”的意思,也是“孩子”、“后裔”的意思。
再说“姓”。同一血缘的人,不一定就一定是同一姓氏。“姓”在最初肯定是为了区分血缘关系,但后来也有了更多的意义。最典型的例子是黄帝的儿子们,《史记》等古籍记载:黄帝有儿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我们不仅要问,难道没有“得姓”的其他十一个儿子就没有姓了吗?当然不是,黄帝那十一个儿子肯定是随父亲黄帝姓。那为什么这十四个儿子得姓了呢?可能是因为这十四个儿子特别优秀,所以“自立门户”获得了新的姓氏。神农氏炎帝不就是因为功高盖世而从少典氏中独立出来的吗?这与后世皇帝赐姓也有些相似,那些被皇帝赐姓的人原先没有姓氏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立下大功而被皇帝赐以新姓而已。
(信息来源:网络)
中华朱氏网
2022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