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访朱柏庐墓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3/01/13|浏览量:1603
李根源(1879年6月6日-1965年7月5日),字雪生,又字养溪、印泉。云南腾冲人。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梁河九保乡),近代名士、中国国民党元老、上将,爱国人士。清光绪五年(1879年)6月6日,李根源生于云南腾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昆明高等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11月,入日本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宣统元年(1909年)9月,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总办。民国六年(1917年)2月,到任陕西省长。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辞去其国会代表职,隐居吴中。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返回昆明就任云贵监察使职。1965年7月5日,李根源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骨灰安葬于藏书小王山。
李根源是辛亥元老,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参与领导云南起义,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修建英雄冢,倡导建设"腾冲国殇墓园",在昆明"重九起义"、云南军都督府建立、滇西问题的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3年,因反对军阀曹锟贿选,身居要职的李根源毅然退出北洋政府,举家寓居苏州。1926年农历二月,李根源决定前往苏州西部山区,访碑寻墓考古。
此次西山考察,李根源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即寻访昆山乡贤朱柏庐之墓。4月16日,李根源过金芝岭,见岭上有青峰庵,此为朱柏庐高伯祖朱希周读书处。4月18日,李根源计划游阳山西南麓及西南诸独立小山,他写道:“余曾出重资求朱柏庐先生用纯墓,乡民周龙福者,于深草中揭出墓碣一方,题曰‘别驾朱公墓’,此明指挥佥事朱质墓也。旁尚有数冢,志载质墓附葬子希范、希阳、希虞。范志。”李根源继续向西,至阳抱山,访朱柏庐先生墓。他在阳抱山西南找到朱柏庐九世祖、元代著名画家、诗人朱德润的墓,并由此推断“此必为朱氏祖墓基地”。
李根源据朱柏庐之父朱集璜的《阳抱山墓祭文》,考得其十世朱应得,九世朱琼,八世朱德润,七世朱吉,六世朱永安,五世朱夏及其高伯祖朱文(状元朱希周之父)等人葬于阳抱山。另据朱集璜《练塘墓祭文》《中山墓祭文》《静明寺前墓祭文》《北山墓祭文》《宝华赐塋祭文》等文可知,朱氏先祖分散葬于多处,阳抱山祖墓较为集中。
朱柏庐在保护祖墓方面用力甚多,《朱子治家格言》中有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朱柏庐对族人春秋祭扫祖墓,以笃孝教育子孙的传统颇为欣慰。据杨无咎《朱柏庐先生传》记载,富豪贿赂阳山的守墓人,出售阳山朱氏祖墓前的土地,作为安葬之用。朱柏庐听闻之后,说:“祖宗体魄所在,而他姓实逼处此,先灵能无恫乎?”他急忙命令朱氏子侄到相关领地的官吏申诉,但豪强的势力甚强,占地局面不得改观,朱柏庐为此食不下咽两年,尔后情况有所改观。接下来又发生了新状况,阳山的贫困山民,偷偷将朱氏祖墓旁的大树砍伐卖掉,朱柏庐对此现象既担忧又同情,他说:“贫不聊生以致此。”于是让设膳族田,将田所产之粟送予阳山贫民,从此砍伐树的情况渐渐少了。
李根源在朱氏祖墓附近搜寻,没找到朱柏庐的墓。他说:“此山掘伐之冢甚多,柏庐先生如在被掘之数,天道难论矣。”
4月19日,李根源预定游阳山南麓,再访柏庐先生墓,仍不得,颇惆怅。
这一年的农历九月初二,在吴荫培的陪同下,李根源再访阳抱山。他撰文《祭惠氏三经师暨朱柏庐先生墓记》,指出在光绪初年,柏庐墓被坟客姚姓所掘,吴县生员程敬之遇见并上前阻止,朱柏庐的棺椁才得以保存。吴荫培访得程敬之子程叔渔,程叔渔给李吴二人带路,寻访朱柏庐墓。他们乘舟而行,舟泊周家圩,步行田陇间约一里,由獾墩登山,至柏庐先生墓,墓虽未伐,土已削平,砖椁外露。李根源说,他当时不知道彭定求撰写的二千余字的《朱柏庐先生墓志铭》,是否已经刻在石头上,并埋在坟墓里边?考虑到这是先贤的墓地,未敢擅动。柏庐先生墓被破坏的现状,观之令人发指,但李根源仍觉得庆幸,能查到柏庐先生墓之所在,得以从事修缮。他觉得这是柏庐先生忠孝之诚的感召,才让其墓没有被凶人所掘伐销毁!
柏庐墓为己山亥向,对平王山,地名北三梓堂。后为程坟,右为姚墓。程叔渔云:“元朱提学墓则名南三梓堂,两墓域虽分距甚远,皆朱家山产。”柏庐先生墓未附祖墓,新阡也。难怪李根源多次在阳山朱氏祖墓附近寻找柏庐墓未果。
(信息来源:昆山日报刘军,编辑部补充)
中华朱氏网
2023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