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济南是一个以保守著称的城市,对于历史资源的挖掘还很不够。本人阅读本文后,感觉写的不错,风趣自然。建议济南有关部门打造一条主席参观济南路线图,深挖历史资源,推动济南市文旅事业的发展。
1952年,毛泽东游览济南大明湖,在游船上指着远处问:那些叫什么
前言
1952年,毛泽东因为建国以来日夜操劳,身体状态发出”警报“。医生给他作了全面的检查,建议让他休养放松一下,之后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中央很快作出决定,给毛泽东放7天假,好好休息一下。于是毛泽东用3天时间到济南游览,欣赏了趵突泉等济南名泉,登了四里山,去了大明湖,身心得到了极大放松。
游览大明湖的时候,毛泽东登船远望,看见一处古建筑群,询问身边陪同的人员:“那些叫什么?”最后引出一个古代官员怕老婆的故事。
毛泽东指的古代建筑是哪里?古代那位官员又为什么怕老婆呢?
毛泽东在济南
泛舟大明湖
1952年10月27日上午,毛泽东上午参观了四里山和趵突泉,中午返回住所吃饭。饭后,陪同人员原本想让毛泽东休息一会儿,但毛泽东精神很好,和罗瑞卿、许世友闲聊一会儿,就主动提出:“走,我们看大明湖,看北极阁,看王耀武的指挥所去!”
下午约两点半钟,毛泽东在许世友(山东军区司令员)、高克亭(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等人的陪同下,由李宇超(济南市委书记)当向导,出发去大明湖。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北部,自古是游人聚集的游览胜地。湖水西北岸,聚集了非常多明清两代城墙的遗址,大概因为经历了战乱不久,城墙没有经过修复,全是历史斑驳的痕迹。
济南城北部地势低洼,城内泉水众多,最终汇聚到一起,就形成了大明湖。大明湖汇聚了趵突泉、天镜泉等泉水,加之湖底有不少涌泉,因而水如明镜,清澈见底,景致很好。
50年代济南大明湖畔
除了湖水自然景观,环湖还有亭台楼阁,曲栏回廊等人工景观。湖中烟波浩渺,点点绿洲,晴天时候景色极美。大明湖的名字源于北魏时期,那时湖边建有大明寺,香火旺盛,寺边的水域也随着寺庙被称之为“大明湖”,这个称呼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毛泽东乘坐的“雪弗莱”轿车直接开到了大明湖的南门,众人下车后,直接登上大明湖最大的游艇。上船后,大家各自找地方坐下,而靠近毛泽东的一个位置却没人敢随便坐。
毛泽东看见顿时笑了,对罗瑞卿说:“你坐在这里,你的责任不是大嘛!”罗瑞卿是公安部部长,保卫毛泽东的出行安全是他的职责。因此他操心比较多,总是阻止毛泽东一些危险的举动和行动,毛泽东为此总是打趣罗瑞卿过分小心。
济南的秋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气温正适宜,是出行的好时节。毛泽东等人泛舟湖上,湖边杨柳依依,轻风迎面吹拂,极为惬意。
罗瑞卿
为了保证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安全,公安部门事先作了些安排,派了一些公安人员和可靠家属游湖。毛泽东外出不喜欢兴师动众,愿意见到普通群众,不愿意整个区域空荡荡的专门空出来。公安部折中想了个办法,才有这样的安排,即安全,又能让领导满意。
毛泽东果然很满意,见湖面上其他游船来来往往,有老人看风景,有孩子打闹,还有许多青年男女在拉胡琴、吹笛子、拉手风琴,好一派鲜活生动的生活景象。
毛泽东高兴地拍手说:“游湖的人不少嘛!与民同乐不亦乐乎!”在湖中转了一圈,船在历下亭靠岸,众人下船登岸,环顾四周,只见亭子四面环水,杨柳环绕,是个绝佳的观景场所。
李超宇给大家介绍说:“历下亭的修建,应该追溯到1500年以前,即北魏的‘客亭’。历下亭历经多次改变地址,宋朝以后,亭阁才迁到大明湖畔,到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又从湖边迁到湖中修建。”
李超宇
毛泽东听得连连点头,指着“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对联说:“历下亭闻名天下,主要是因为大诗人杜甫公元745年到齐州临邑看望其弟杜颖,而后来到济南,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等人相聚历下亭,杜甫挥笔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的著名诗篇。”
说着,毛泽东就背诵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全文: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念完诗,毛泽东笑着对大家说:“‘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便是这首诗中的两句。”
毛泽东又转过头来问李宇超:“你们山东的王大耳朵和邓恩铭不是常到这里吗?”
李宇超摇摇头表示不知。
历下亭旧照
毛泽东笑着解释:“王尽美和邓恩铭都是你们山东的,是党的创始人,参加了党的一大。我们在会上看王尽美的耳朵特别大,就叫他王大耳朵。王尽美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叫王瑞俊,参加革命后改名叫王尽美,意思是现实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理想嘛!”
散步北极阁
在历下亭看完杜甫和李邕的雕像,众人又重新登上游艇,眺望远处的风景。毛泽东指着北面的一群古建筑问:“那些建筑叫什么?”
李宇超回答:“那是张公祠、南丰祠。”
毛泽东顿时来了兴趣,说:“噢!张曜啊!张曜怕老婆你们知道不知道?”
大家都笑了,摇头说不知道。毛泽东就给大家讲起了清代官员张曜的故事。张曜是江苏吴江人,少年家贫困,只能给人当雇工谋生,因为打死了人逃到河南固始县。
不久,一部分造反的军队包围了固始县,县令贴榜告示,有能守住县城的,他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张曜去找了县令,说自己可以组织防守。
张曜挑选了300多名壮丁,偷袭城外的队伍,把围城的乌合之众打跑了。张曜的英勇的表现,正巧被带兵增援的僧格林沁看见,便上书皇帝,为张曜求了五品顶戴,并亲自做媒,为张曜和县令女儿办了婚事。
不到两年,张曜升任河南省的布政使。虽然张曜有些才能,但文化水平不高,有位朝廷御史参他是“目不识丁”的布政使。皇帝就又调张曜由文官改任武官总兵。
左宗棠领兵镇压回民起义,张曜也跟着去了,回来后左宗棠上奏张曜有功,皇帝遂升张曜为山东巡抚。张曜自己认字不多,但娶的夫人很有文采,而且熟悉吏事,张曜的公文往来,大多要靠夫人帮忙办理。
左宗棠
张曜对自己的夫人十分敬重,处处愿意听从夫人的意见,还虚心向夫人求教,因此被知情人打趣“怕老婆”。张曜不在意外面的言论,反而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图章,带在身上时刻提醒自己,并每日跟夫人学习,时间长了,他也逐渐通晓文史,能自己写公文了。
毛泽东故事讲完了,游艇也到了大明湖北岸,众人这才回过神来下船。下了船,毛泽东又游览了张公祠、南丰祠,一边游览,又给众人讲了南丰祠的来历和历史。
南丰先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北宋时期,曾巩在齐州任太守,为济南人民整治豪强、新修水利,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当地百姓后来为了纪念曾巩,修了南丰祠。
之后,毛泽东一行人又向西走过汇波桥,过了桥就是整个大明湖园中最显眼的古建筑——北极阁。北极阁雄伟高大,檐角高翘,有典型的道教建筑风格。
北极阁旧照
据说,在金元之际,济南道教发展达到鼎盛,全真教的祖师丘处机曾到此传教。元代便建了北极阁,内有真武帝塑像,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真武庙。
北极阁上下有百级石阶,建筑尤为高大,毛泽东抬头仰望,李宇超指着两边地下室介绍:“这是我们攻打济南时,王耀武(国民党在山东的将领)最后的指挥所。全真教也没帮上王耀武的忙!”
毛泽东一听来了兴趣,回头问指挥了这一仗的许世友:“听说王耀武从这里逃出来,差一点跑了?”
说起解放战争中发生的事情,许世友很兴奋,摘下帽子到毛泽东身边给他讲当时的情况。
许世友
1948年9月24日下午,我军全歼城内城守军,解放了济南。当时却没抓到王耀武,这可把我们急坏了,下令全军必须严密把守,认真询查。
不久,有人来报告,说王耀武在寿光县抓住了。而后我才得知,9月24日上午11时,交战激烈,王耀武看战局已经无力回天,就由北极阁下了通往城外的坑道出城。
在一个小村庄里,王耀武化了装,坐上大车,装扮成商人,假装生病,向着城外逃去。逃到寿光县境内,被我军的公安战士和民兵抓获。
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说:“你们是布下了天罗地网!整个战役歼敌10万,不简单!这次战役连美国的通讯社美联社也在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王耀武
登上黄河泺口大坝
参观完北极阁,继续顺着湖边向西走,就到了铁公祠堂。铁公原名叫铁铉,河南郑州人,明朝惠帝建文初年,他在山东任参政。
当时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带领燕兵南下,想一路向南攻打到南京,夺取侄儿朱允炆的皇位。军队围攻济南时,正是铁铉带兵抵抗,攻城很不顺利。
铁铉用兵灵活,用计焚毁了燕兵的武器,燕王非常生气,久攻济南三个月,却一直未能攻下济南城。惠帝收到消息非常高兴,升任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升铁铉为兵部尚书。
后来,燕兵绕道南下,渡过长江,攻破南京。铁铉兵溃被俘虏,燕王在南京称帝,铁铉被押到南京被处死,时年37岁。
接着,毛泽东又游览了佛公祠、小沧浪亭等等景观,最后望着湖面和远山感叹:“泉城真是名不虚传!”
小沧浪亭
看完小沧浪亭时间还早,罗瑞卿请示毛泽东还看哪里?还是打道回府?毛泽东突然说:“我们去泺口大坝。”
这一决定大家都愣了,因为毛泽东来济南之后从未提起过泺口大坝,山东分局丝毫没有准备。现在毛泽东突然提出要去,布置保卫工作必然仓促。
罗瑞卿和陪同人员都劝毛泽东不要去了,但毛泽东坚持一定要去。众人拗不过毛泽东,只好上了车,向着泺口方向行驶。
在车上,毛泽东问许世友:“你知道为什么叫泺口吗?”
许世友老实回答:“不知道,我没读过多少书。”
毛泽东在泺口大坝
毛泽东说:“泺口也叫洛口,泺和洛通用,当湖水讲,泺口在黄河南岸,济南北边,市内的泺水由此入济水即黄河。”
毛泽东之所以要到这里来巡视,是早有考虑的,毛泽东是想看看黄河,希望能治理好中国这条多灾多难的母亲河。
汽车一路开到了泺口大坝脚下,毛泽东下了车红就兴冲冲地登上大坝,远眺滚滚黄河水。李宇超快步走到毛泽东身边,用手指指着介绍说:
“历城北部沿黄河地区,是一段狭长的地带。其东西长104华里,南北宽3至5华里,有耕地面积25万亩,几十万群众生活在这一带。”
“从古以来,由于黄河的泛滥、变迁、改道,致使泺口一带的河底淤高,地下水位上升;再加上汛期南部山洪下泄,排泄不及时形成倒灌,这里的土地越变越坏。历城旧县志有‘野生碱卤,地尽不毛’的记载。”
40年代泺口
毛泽东愤愤地说:“黄河水患!把这里的人民搞得太苦了。”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又问:“泺口从古以来就常常淤断么?”
李宇超说:“对,是这样。从古至济南解放前,这里曾经发生过数不清的淤断,甚至还发生过决口后连续七八年堵不住的灾难。为了制止这种恶性循环,我们在此修了大坝。”
毛泽东点点头说:“这大坝修得好嘛!”言罢便望着奔腾的黄河不再说话。
许世友看毛泽东神色凝重,便询问:“主席,您在想什么?”
毛泽东认真地说:“我想,用引黄河水的办法,把十几万亩卤碱地,改成稻田种水稻,变害为利行不行?”
在场山东人员立即表示:“我们一定照主席的设想试试看。”
今泺口
毛泽东还想了解了解黄河山东段的详细情况,但这时天已黄昏,而且刮起了风,大家都劝毛泽东回去。山东的同志还说,关于黄河问题,请黄河水利专家专门来向毛泽东汇报。
毛泽东看到围观的群众逐渐增多,才默默不语地走下大坝,坐车返回住地。回去吃过晚饭后,中共山东分局立即派了一位分管水利的领导,向毛泽东专门汇报了黄河山东段的详细情况。
听完汇报,毛泽东才休息。虽说毛泽东来济南是休假放松的,但游览途中,他依旧不忘关心地方建设,群众疾苦。正是因此,我们才永远怀念他老人家!
(历史实战派 来自山西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历史实战,了解更多精彩人物故事!)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存阅
2023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