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河历史地理志之文献篇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3/12/26|浏览量:412
大汶河历史地理志之文献篇
(一)
一、《禹贡》之汶水
汶水源流不一,俱在山东境内。一出济南府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出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出莱芜县之寨子村。三水至泰安州静封镇,合流西南入宁阳县,分为二支。一支自宁阳县西南,流入洸河,南径兖州府城西北,又西至济宁州,入会通河。一支自东平州西南流至汶上县,会白马湖,出分水口,南北分流。一径嘉祥、钜野二县,入会通河;一径东平州寿张县,入会通河,又自会通河,下达卫河。至东阿县张秋镇,又分流东北,径长清、齐河等县,以入济之故道,名为大清河。又汶水二,一出青州府之沂山,东至昌邑县,又至安丘县,入潍水。一出安丘县之峿山,北流数里,入沂水要之,俱名为汶也。
二、《书经·禹贡》:浮于汶,达于济。《蔡传》:汶水,出泰山郡莱芜县原山,今袭庆府莱芜县也。西南入济,在今郓州中都县也。盖淄水出莱芜原山之阴,东北而入海。汶水出莱芜原山之阳,西南而入济。不言达河者因于兖也。
三、按《尔雅·释水》:汶为灛。
四、按《山海经·中山经》:太山、太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汶水。
五、按《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注》:有土官,汶水出莱芜西入济。
六、莱芜、《注》:《禹贡》:汶水,出西南入泲。
七、琅邪郡朱虚。《注》:东泰山,汶水所出。东至安丘,入维有三山五帝祠。师古曰:前言汶水出莱芜入济,今此又言出朱虚入维。将桑钦所说有异,或者有二。汶水乎五帝祠,在维水之上。
八、鲁国汶阳《注》莽曰:汶亭。应劭曰:《诗》曰:汶水汤汤。师古曰:汶音问。即《左传》所云:公赐季友汶阳之田者也。
九、按《淮南子·坠形训》:汶出弗,其流合于济。
十、按《后汉书·郡国志》:泰山郡莱芜有原山。《注》:杜预曰:汶水所出。
(二)
一、济北国蛇丘,有铸乡城,《注》杜预曰:汶水北地有棘乡。
按《水经》:汶水出太山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嬴县南。《注》:莱芜县,在齐城西南原山,又在县西南六十里许。《地理志》:汶水与淄水俱出原山西南,入泲,故不得过其县南也。《从征记》曰:汶水出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数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草药,饶松柏,林藿绵,濛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淩高降深,兼惴慄之惧危,蹊绝径过悬,度之艰。未出谷十馀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馀,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种麦云。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麦,齐人相承以殖之,意谓麦丘所栖,愚公谷也。何其深沈幽翳?可以托业怡生,如此也。余时径此,为之踟蹰,为之屡眷矣。余按麦丘愚公,在齐不在鲁,川谷犹传其名,盖志者之谬耳。
二、汶水又西南径嬴县故城南。《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嬴,成婚于齐也。
三、又东南过奉高县北。《注》:奉高县,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太山郡治也。县北有吴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季札之聘上国也。丧子于嬴博之间,即此处也。《从征记》曰:嬴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圆,其高可隐也。前有石铭一所,汉末奉高令所立,无所述叙,标志而已。自昔恒蠲民户洒扫之,今不能。然碑石糜碎,靡有遗矣,唯趺存焉。
(三)
一、屈从县西南流,《注》:汶出牟县故城西南阜下,俗谓之胡卢堆。《淮南子》曰:汶出弗,其高诱,曰:山名也,或斯阜也。牟县故城,在东北古牟国也。春秋时牟人朝鲁,故应劭曰:鲁附庸也。俗谓是水,为牟汶也。
二、又西南径奉高县故城,而西南流注于汶。汶水又南右合北,汶水出,分水溪源与中川,分水东南,流径太山东右天门下溪水。水出太山天门下谷。东流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窍存焉,盖古设舍所跨处也。马第伯书云:光武封太山第伯,从登山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当有也字)石壁窅窱,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如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丈尺,直上七十里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矣。(今《封禅仪记》曰:不可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縆索,可得而登也)应劭《汉官仪》云:太山东南山顶,名曰: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许,故以名焉。其水自溪而东,浚波注壑。
三、东南流径龟阴之龟田山。在博县北一十五里,昔夫子伤政道之陵迟,故望山而怀操,故琴操有龟山操焉。山北即龟阴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
四、又合环水,水出太山南溪,南流历中阶雨庙间,《从征记》曰:太山有上中下三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馀围,盖汉武所植也。赤眉尝斫一树,见血而止,今斧创犹存。门阁三重,楼榭四所。三层坛一所,高丈馀,广八尺,树前有大井,极香冷异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不常浚渫,而水旱不减。库中有汉时故乐器及神车木偶,皆靡密巧丽。又有石勒,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永贵侯张余上金马一匹,高二尺馀,形制甚精。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崇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上庙在山顶,即封禅处也。
(四)
一、其水又屈而东,流入于汶水。又东南流径南明堂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太山,降坐明堂于山之东北阯。武帝以古处崄狭而不显也。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崙。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水,如带图也。古引水为辟雍处,基渎存焉。世谓此水为石汶。《山海经》曰:环水出泰山,东流注于江,即此水也。环水又左入于汶水。
二、汶水又西南流径徂徕。山西山多松柏。《诗》所谓:徂崃之松也。《广雅》曰:道梓松也。《抱朴子》称:《玉策记》曰:千岁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寿万岁。又称天陵有偃盖之松也,所谓楼松也。鲁连子曰:松枞高千仞而无枝,非忧王室之无柱也。《尔雅》曰:松叶。柏身曰:枞。《邹山记》曰:徂崃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崃之山也,赤眉渠帅樊崇所堡也,故崇自号尤崃三老矣。山东巢父庙,山高十里,山下有陂,水方百许步,三道流注。一水东北沿溪而下,屈径县南西北,流入于汶。一水北流历涧,西流入于汶。一水南流径阳关亭南。《春秋》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逆臧纥自阳关者也。又西流入于汶水也。
(五)
一、过博县西北,《注》:汶水南径博县故城东。《春秋·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会吴伐博者也。灌婴破田横于城下,屈从其城。南西流不在西北也。
二、汶水又西南,径龙乡故城南。春秋成公二年,齐侯围龙,龙囚顷公嬖人卢蒲就,(《左传》作卢蒲就魁)杀而膊诸城上,齐侯亲鼓取龙者也。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封谒者陈,署为侯国。汶水又西南径亭亭山东,黄帝所禅也。山有神庙。水上有石门,旧分水下溉处也。
三、汶水又西南径阳关故城西,本钜平县之阳关亭矣。《春秋·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逆臧纥自阳关者矣。阳虎据之〈旧本作居之〉以叛。伐之,虎焚莱门,而奔齐者也。汶水又南,左会淄水。
四、水出太山梁父县东,西南流径菟裘城北。《春秋·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营之,公谓羽父曰:“吾将归老焉。”故《郡国志》曰:梁父有菟裘,聚淄水,又径梁父县故城南。县北有梁父山,《开山图》曰:太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甫主死。王者,封太山禅梁甫故县,取名焉淄水。
五、又西南径柴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太山之属县也。世谓之柴汶矣。淄水又径郕北。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董渫为侯国。《春秋》:齐师围郕,郕人伐齐,饮马于斯水也。昔孔子行于郕之野,遇荣启期。于是衣尘裘,被发琴,歌三乐之欢。夫子善其能宽矣。(《列子》:荣启期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淄水又西径阳关城南,西流注于汶水。
六、汶水又南径钜平县故城东,而西南流。城东有鲁道,《诗》所谓: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者也。今汶上夹水有文姜台。汶水又西南流,《诗》云:汶水滔滔矣。《淮南子》曰:貉渡汶,则死天地之性。倚伏难寻,固不可以情理穷也。
(六)
一、汶水又西南径鲁国汶阳县北,王莽之汶亭也。县北有曲水池亭。《春秋·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经书》:公会杞侯、莒子于曲池。《左传》曰:平杞,莒也。故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东巡太山,立行宫于汶阳,执金吾耿恭屯城门于汶上,基堑存焉,世谓之阙陵城也。汶水又西径汶阳县故城北而注。
二、又西南过蛇丘县南。〈注〉汶水又西洸水注焉。又西径蛇丘县、南县、冶铸乡故城。《春秋左传》:宣叔娶于铸是也。杜预曰:济北蛇丘县所冶铸乡城者也。
三、又西南过冈县北。《注》:《地理志》:乡故阐也,王莽更之曰:柔也。应劭曰:《春秋》经书:齐人取欢及阐亭是也。杜预《春秋释地》曰:阐在冈县北冈城东有一小亭,今冈县治俗人又谓之关亭。京相璠曰:冈县西四十里有阐亭,未知孰是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泰山。西南流径汶阳之田,齐所侵也。自汶之北,平畅极目,僖公以赐季友。
四、蛇水又西南径铸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鲁囿也。俗谓之浊须水,非矣。蛇水又西南径夏晖城南。《经书》:公会齐侯于下欢是也。今俗谓之夏晖城盖。《春秋左传》: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公子翚如齐,齐侯送姜氏于下欢,非礼是也。世有夏晖之名矣。蛇水又西南入汶,汶水又西沟水注之。
(七)
一、水出东北马山,西南流径棘亭南。《春秋·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经书》: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左传》曰:取汶阳之田,棘不服,围之。南去汶水八十里,又西南径遂城东。《地理志》曰:蛇丘隧乡故隧国也。《春秋·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齐灭遂而戍之者也。京相璠曰:隧在蛇丘东北十里。杜预亦以为然,然县东北无城以拟之。今城在蛇丘西北,盖杜预传疑之非也。又西径下欢城西,而入汶水。汶水又西径春亭北,考古无春名,唯平陆县有崇阳亭。然是东去冈城四十里进,(一作推)璠所注则符,并所未详也。
二、又西南过平章县南,《注》:《地理志》曰:东平国故梁也。景帝中和六年(公元前144年),别为济东国。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为东平国。王莽之有盐城也。章县,按世本任姓之国也。齐人降章者也,故在无盐城东北五十里。汶水又西南,有泌水注之。
三、水出肥县东北,自源西南,流径肥城县故城南。乐正子春谓其弟子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焉。”左径句窳亭北。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凤凰集肥城句窳亭,复其租而巡泰山,即是亭也。泌水又西南径富城县故城西,王莽之成富也。(旧本作城富)其水又西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南径桃乡县故城西,王莽之鄣亭也。世以此为鄣城,非盖因巨新之故目耳。
(八)
一、又西南过无盐县南,又西南过寿张县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注》:汶水自桃乡四分,当其派别之处谓之四汶口。其左二水双流,西南至无盐县之郈乡。城南鲁叔孙昭伯之故邑也。祸及斗鸡矣。《春秋左传》: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叔孙氏堕郈,今其城无,南面汶水,又西南径东平陆县故城北。应劭曰:古厥也。今有厥亭,汶水又西径危山南,世谓之龙山也。《汉书·五行志》曰: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又瓠山石转立。晋灼曰: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丈(《汉书》作一枚)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傍行一丈,高(《汉书》作广)四尺。东平王云及后谒自之,石所祭,治石象,报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杀,后谒弃市,国除。《汉书》:石立,宣帝起之象也。
二、汶水又西合为一水。西南入茂都,淀淀陂水之异名也。淀水西南出,谓之巨野沟。又西南径致密城南。《郡国志》曰:须昌县有致密城,古中都城,即夫子所宰之邑矣。制养生送死之节,长幼男女之礼。路不拾遗,器不彫,伪矣。巨野沟又西南入桓公河北,水西出淀,谓之臣良水。(一作巨良)西南径致密城北,西南流注洪渎次。一汶西径郈亭北,又西至寿张故城东,遂为泽渚。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公击黄巾于寿张东,鲍信战死于此。其右一汶西流径无,盐县之故城南,旧宿国也。齐宣后之故邑,所谓无盐丑女也。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封城阳共王子刘庆为东平侯,即此邑也。王莽更名之,曰:有盐亭。汶水又西径洽乡城南,《地理志》曰:所谓无盐有洽乡者也。
三、汶水西南流径寿张县故城北,春秋之良县也。县有寿聚,汉曰:寿良。应劭曰:世祖叔母名良,故光武改曰:寿张也。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世祖封樊宏为侯国。汶水又西南长直沟水注之,水出须昌城东北谷阳山,南径须昌城东,又南漆沟水注焉。水出无盐城东北五里阜山下,西径无盐县故城北,水侧有东平宪王仓冢碑阙存焉。元和三年(公元86年),章帝幸东平,祀以太牢,亲拜祠坐,赐御剑于陵前。
(九)
一、其水又西流注长直沟,沟水奇分为二。一水西径须昌城南入浦。一水南流注于汶。汶水又西流入浦,故《淮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合浦。(今《淮南子》云:汶出弗,其流合于济。)高诱云: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余按诱说,是乃东汶,非经所谓入泲者也,盖其误證耳。
二、《又》:汶水出朱虚县泰山,〈注〉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邪巨海千有馀里。盖田氏之所造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公元前354年),齐筑防以为长城。《竹书》又云:晋烈公十二年(公元前404年),王命韩景子、赵烈侯及我师伐齐,入长城。《史记》所谓齐威王越、赵侵伐我长城者也。伏琛、晏谟并言水出县东南峿山,山在小泰山东者也。
三、北过其县东,《注》:汶水自县东北径峿城北,《地理风俗记》曰:朱虚县东四十里,有峿亭城故县也。又东北径管宁冢东。故晏谟言:柴阜西南,有魏独行君子管宁墓,墓前有碑。又东北径柴阜山北山之东,有徵士邴原冢,碑志存焉。汶水又东北径汉青州刺史孙嵩墓,西有碑碣。汶水又东径安丘县故城北。汉高帝八年(公元前199年),封将军张说为侯国。《地理志》曰:王莽之诛郅也。孟康曰:今渠丘亭莒渠丘城是也。伏琛、晏谟、齐记并言:亭在丘城东北十里,非城也。城对牟山,山之西南有孙宾硕兄弟墓碑志并在也。
四、又北过淳于县西,又东北入于县。《注》: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曰:淳于国。《春秋·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冬,州公如曹。《传》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也。其城东北则两川交会也。
(十)
一、按《述征记》:泰山郡水皆名曰:汶,汶凡有五,曰:北汶、瀛汶、牟汶、紫汶、浯汶,皆源别而流同。汶阳有田,即《春秋》齐人归鲁以谢过者。
二、按《金史·地理志》:潍州北海。《注》:有浮烟山、溉源山,溉水、汶水。
三、密州安丘。《注》:有安丘山,刘水、汶潍、涪水。
四、东平府汶上。《注》:有汶水、太野陂。
五、泰安州奉符。《注》:有汶水、梁水。
六、莱芜。《注》:有肃然山、安期山、瀛汶水、牟汶水。
六、按《续文献通考》:山东济南府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至泰安州静封镇合焉,名曰:堑汶。西南流与徂徕山之阳小汶河,合又西南流注洸河入济。按《水经》:有五汶:北汶、瀛汶、紫汶、浯汶、牟汶,名虽有五而其流则同。
七、兖州府汶水,源发泰安州,西南流至本府,经宁阳、平阴、汶上县界。又西至东平州界,注济河故道,东北流经东阿县界,又东北至济南府界,入海。
八、青州府汶水,源出沂山东麓,流经本县东南六十里,入安丘县界。
九、按《济南府志》:淄川县南七十里,莱芜县东二十里,其间有原山,一名岳阳山。淄水出其阴,汶水出其阳,汶水,《禹贡》云:“浮于汶,达于济”是也,《一统志》云:汶源有三,一发泰山,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至泰安州静封镇,合焉,名曰:堑汶。西南流与小汶河合,又西南流注洸入济。《山东通志》云:汶水西南与小汶河合流入兖州府宁阳汶上县界,又西流至东平州界,又北流由济水故道入海盖。汶者紊也,其源不一也,今按汶水自泰安州西南流入宁阳县,分为二支。一支自宁阳县冈城坝西南流入洸河,别名洸汶,南经兖州府城西北,又西至济宁州。入会通河;一支自东平州戴村坝,西南流,至汶上县,会白马湖、鹅湖,凡八十里,出分水口,又南北分流,南流经嘉祥、钜野会通河,而南北流经东平、寿张会通河,以达卫河,至东阿张秋镇,又分流东北,经长清齐河等县,以入济之故道,名大清河。《东泉志》曰:元初,遏汶入洸以益泗漕,而汶始与洸泗沂合,而犹未分于北。至元十二年(公元公元1275年),自济宁州新开河,始分汶泗诸水,西北流至须城之安民山,入清济故渎,以达于海,而犹未通于御河。至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又自安民山之西南开河,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临清,为会通河,而汶泗诸水,始达于御河矣。
(十一)
一、司马河,在莱芜县西十里,源出大屋山西南,入汶河。
二、郭娘泉,在莱芜县西南十五里,旁有牛工泉,俱西北流入汶河。
三、乌江泉,在莱芜县西北二十里又四十里,有吕公泉俱南流入汶河。
四、湖眼泉,在莱芜县东南二十里,一曰:狐眼。谓泉眼如狐目故名,旁有鹏山泉,俱西南流入汶河。
五、小龙湾,在莱芜县东北四十里,西北流司马河入汶。
六、古河泉,在新泰县西南三十里,北流入汶河。
七、刘杜泉,在新泰县西南四十里,北流入汶河。
八、南师泉,在新泰县西北十五里,南流入汶河。
九、小汶河,在新泰县东北三十里,源出龙池,西南流百里馀入汶河。
十、东河,在新泰县东郭外,源出孤山下,西南流三十里入小汶河。
十一、泥河,在新泰县东北四十里,源出寨山下,西南流三十里入小汶河。
十二、广平河,在新泰县西六十里,源出宫山之阳,西南流十里入小汶河。
十三、衡鱼河,经肥城县西南五十里,会开河泉、拖车泉、董家泉、王家泉、吴家泉、臧家泉、咸河泉、清泉、马房泉。东南流一百四十里入汶河。
十四、泮河,在泰安州,源出泰山桃花峪,经州城西五里,南入汶河。
十五、天井泉,在岳之东北十里许,广数亩汇诸峪之水,由东转南入于汶河。
十六、小汶河,源出龙堂山,会新泰县南北诸水,西流入汶河。
十七、嘶马河,源出大屋山,经莱芜县西十里,入汶河。
十八、孝义河,源出望夫山,经莱芜县东北十二里,入汶河。
十九、梳洗河,在泰安州,源出泰山黄岘岭,经州东一里,南入汶河。
(十二)
一、汶水故道,在州东六十里,《水经注》汶水西南,径桃乡县故城西,世所谓鄣城也。自桃乡四分,谓之四汶口。其右一支西流径无盐县故城南,又西南流径寿张县故城北,经所谓由安民亭入于济者矣。永乐中,尚书宋公于分水之地,筑戴村坝于西,以遏入济之路,导全河南流,出于南旺。其溢而北出者,由戴村西流过故宿城,谓之南沙河。又西至州城东,溃而旁出,北为秧稻泊,南为亭纪泊,皆巨浸也。又西至州城南,循堤而西,绕城北流芦泉之水入之。芦泉出州东三十里芦山之阳,会诸泉水谓之北沙河。西流至州北门,与南沙河合而为大清河。
二、大清河,即汶水下流也,汶水自戴村西出。受芦泉诸水,由东平城北过阳谷店。西南又东北入东阿境流至鱼山南庞家口。小盐河水从西来注之。小盐河者,运河所出,汶之支流也。汶水南流至南旺,入运而分。其分而北者,由沙湾五空桥泄之,而东与黑龙潭水合流至庞家口,而入于大清,谓之小盐河。大清河又北径鱼山。鱼山者,即瓠子歌之吾山也。其西有曹子建冢。又北径旧城西东,阿诸泉之水入焉。泉出东南,山中有西流洪范狼泉白雁之名,汇而北流径东阿城中。出其西北八里旧城南入于大清。大清河又东北径艾山滑口,入平阴境。又东北由长清齐河,过济南之北,会小清河水至利津入海也。春夏旱,暵坎河水西来者少,则芦泉诸水独行大清之渠以会沙湾诸流。故今所谓大清河者,首尾受汶,中得东平诸泉而所由者,济之故渠也。海上诸鬻盐者,至泺口放关,由大清河而上,泊于鱼山西,则由小盐河至于张秋,故大清河谓之盐河。
三、按《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水经》:济水至乘氏分而为二。其东北流者,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则今大清河乃济水故渎,而汶水所经也。宁阳县汶河,在县北三十里出莱芜原山之阳,会泰山徂徕诸泉,由泰安西南流入县境,至冈城坝分而为二。其一南流,更曰:洸水。其一西流,会坎河诸泉至于南旺入漕。
(十三)
一、洸河,即汶水之支也。元时,济倅毕辅国,始于汶水之阴,冈城之左,作斗门一所,遏汶入洸以益漕泗。龙港沟泉,在县东北五十里,西北流七里入汶河。龙鱼泉,在县东北六十里,西北流十二里入汶河。东平州坎河,在州东五十里,即汶水下流也。汶水旧由宁阳冈城坝流至州东,会坎河诸泉水西入大清河。明永乐中,尚书宋公开会通河,始筑戴村坝于西,遏汶南流,过官桥,席桥。席桥在州东五十里,相传宋时东封辇路也。二、梁山泺,在州西五十里。五代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滑州河决,侵汴、漕、濮、单、郓五州之境,环梁山,合于汶水,与南旺蜀山湖连,瀰漫数百里。
三、九女泉,在州北三十里蚕尾山后,西流入汶河。坎河泉,在州东北五十里,南流六里入汶河。
四、铁钩觜泉,在州东北五十五里,其旁又有安圈独山。席桥、、吴家、张胡郎,王老沟头,诸泉俱在州东北,会席河入于汶。
五、汶上县汶河,由宁阳入境至四汶口,以上为戴村坝所遮。全河西南流,即所谓席桥河也。至城东北二十五里,谓之鲁沟,泺当诸泉之水入之。又西南至县北二里蒲湾之水入之,谓之草桥堰。冬春为桥,夏秋以舟。又西南流十里为白马河。又西南流二十里为鹅河。又西南流十五里为黑马沟。又西至于南旺入于漕渠。
六、蒲湾泺,在汶上县北三里,旧名仲勾陂,周围二十馀里每秋水泛涨。一望无际,遥视村落在湮波杳霭中。邑人时或载舟游眺,其水西南流七里至金龙口入汶河。
(十四)
(十五)
一、柴埠,俗呼为赤埠。按《水经注》:汶水自郚城东北,径柴埠山埠西南,有管宁墓,山之东有邴原冢,各有碑志存焉。今碑志虽不可考,而汶实出于埠之北。埠侧多古冢,与《水经》皆合。
二、岝山,潍汶合流之处。
三、红河,在县西六十里,源出朱虚临胊县境,东流径清泉,在县西五十里又东入于汶。
四、灵河,一名凌子河,在牟山西十里,源出峰山,北流径白云山,又北径牟山西,又北入于金沟河,(沟一作钓)东北径故城北又北入于汶。
五、五里河,在县东北十馀里,源出平地,自县南绕东而北,流至王封入于汶。
六、温泉,在县西南七十里,浴泉也,北流入于汶。
(蒋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