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保存ll​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全省世家大家族普查观摩活动会上的发言提纲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5/01/04|浏览量:417

编者按:2024年10月29日,全省世家大族家谱普查观摩会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党校举行。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地方史志研究院)副院长蒋庆立、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家谱学会会长谭景玉出席会议。山东省方志馆馆长乔士华主持会议,省历史学会理事、邾国文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朱汉明作学术发言。来自全省党史研究、史志及方志馆系统的各级领导同志以及专家近40人参加了会议。为保存史料,特把省历史学会理事、邾国文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朱汉明同志的发言刊发如下: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全省世家大家族普查观摩活动会上的发言提纲 

(2024年10月2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在这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秋冬时节,我们在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美丽的齐国故城临淄,召开全省世家大家族普查观摩活动,推动山东世家大族文化研究,意义重大。本次会议部署山东世家大族文化工作,必将弘扬山东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姓氏文化研究,商讨文化建设,凝心聚力、团结奋斗,推动山东世家大族文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能够参加此次会议,非常荣幸,感谢省方志馆对本次会议的精心准备和对本人的盛情邀请。刚才听了各位领导、专家的发言,很受启发,很是感动。世家大族文化是山东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辉煌的山东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此次观摩,意义重大。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家也都知道,这是出自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1130年-1200年),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谥文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有家谱证据显示,我对象是朱熹第32代孙。

一、谱牒文化研究的重大意义

家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世家大族文化本质上是中国的姓氏文化,姓氏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早在人类文明的初期,西方人还在树上生活的时候,中国人就开始了自己了自己的姓氏文化。姓氏是用来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姓氏用来“纪事别类”、“别婚姻”、“崇恩爱,厚亲亲”。从伏羲氏以来,中华姓氏连绵不断。“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自序中写道:“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昧即糊涂,不明白,漆黑一团。人生短短几十秋,来到世上不容易。人如果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稀里糊涂,度此一生,岂不悲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如果从古代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才在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姓氏。

家谱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源头。朱熹的这《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家谱文化,才使中华民族成为四大文明古国。“家国同构”,家就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家国同构”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家谱是最初的史料,史书是家谱的汇合与重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大多取材于国家大事的记录。

姓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原始社会人类还在结绳记事的时候,首先出现的是“姓”,来源就是“生”。是侧重于辨别血缘关系的族群之统称。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讲:“姓,人所生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每一母系氏族,必有名号以相区别,此乃姓之所由兴,故姓字从女也。”所以这个时候的“姓”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妊、赢等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姓”是来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古姓就是部落的名称,是区分于其他部落的血缘身份符号,以此来别婚姻。其后出现的是“名”,《说文》曰:“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周礼》有“婚生三月而加名”。实际上,姓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所以,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头就是姓氏,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衰更替的总汇。

世家大族文化研究是弘扬山东姓氏文化的重要方面。山东在世家大族方面有一些深入研究。山师大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王志民教授曾主编过一本《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选取有代表性的28个文化家族深入挖掘。世家大族在家谱传承、文化继承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山东世家大族如群星灿烂,光耀千秋,如济宁的孔氏家族、孟氏家族、颜氏家族、嘉祥曾氏家族、清代济宁孙氏家族,临朐冯氏家族、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明清诸城王氏家族、诸城刘氏家族,临沂琅邪诸葛氏家族,琅邪王氏家族、兰陵萧氏家族、清代栖霞牟氏家族,两晋泰山羊氏家族等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姓氏文化研究是拓宽方志工作的重要渠道。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是综合性地情资料书。“夫志,为一邑实录”。历史上凡是对当地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方志中一般都有所记录,结合家谱,通过方志中记载的人物,可以补充家谱中遗漏的部分。通过家谱资料,可以丰富和充实地方志资料。

二、山东朱氏家谱研究情况

朱氏的主体起源于山东的邹城的古邾国。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汉魏南北朝隋唐,唐宋元明清后,众多朱氏汇成天下朱氏,经过数千年的繁衍壮大和辗转迁徙,在24史中单独列传者418人,被收入《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的先秦至明代人物1240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先秦至清代人物604人。“簪缨相继,门有列戟”,成就“一代圣人”朱熹,“两朝天子”大明王朝和后梁以及高丽王朝,以及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等。朱姓称帝、称王者28人,曾建立后梁、明等政权,其中最显赫的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共历经16帝,统治277年,王族子孙众多,繁衍昌盛。目前,朱姓已经是两千万人口的中华民族主体姓氏,人口数居大陆第十四位。山东朱氏人口众多,据统计,全省朱氏有120多万人。近年来,山东朱氏加强邾国文化研究,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朱熹园考察时的重要精神以及各种文化精神,推进邾国文化研究工作。

(一)举办活动,加强家谱调研工作。近几年来,全省各地朱氏积极参与文化调研活动。加强走访,主任委员朱广平先生不顾年事已高,自筹资金,跑遍了全省80多个县(市、区),足迹踏遍了齐鲁大地。通过调研和调查走访活动,了解全省各地家谱保存和续修等情况。

(二)开展修谱祭祀活动,加强传统文化复兴。开展祭祖祭祀活动是姓氏文化的重要内容。这几年山东朱氏筹措资金,在邹城峄山建设了邾文公祠,雕塑了邾文公塑像。全省各地开展了编修家谱活动,费县编纂出版了《费邑朱氏族谱》、沂南县的朱氏宗亲编纂了《沂南朱氏族谱》等。

(三)加强组织建设,合法开展各项工作。组织建设是活动的基础。在省级层面,山东朱氏积极挖掘邾国文化内核,成立了山东省历史学会邾国文化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邾国文化及其历史、演变等研究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邹城市成立了邹城邾国文化研究会,发挥了邾国故城的优势。枣庄市依托枣庄文化研究会,成立了枣庄市邾国文化研究会,积极开展邾国文化研究与朱氏文化工作。

(四)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提高文化品味。几年来,山东朱氏组织各方力量,不断推进朱氏文化普及、弘扬与研究工作。在朱广平先生的亲自推动和实践中,先后编纂或出版了《邾国八百年》《枣庄市朱氏通志》,鲁王文化出版了《诗意鲁王府》,朱瑞贞编写了《古单朱氏文化》,以及朱艳秋《山东好人朱启舜》等著作。目前《山东朱氏通志》收录资料400多万字,完成资料收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省历史学会邾国文化专委会与扬中家谱馆合作,成立了“中华朱氏家谱馆”。

(五)运用新技术,打造传媒新境界。新技术、融媒体是记载历史、储存资料、弘扬文化的重要渠道。这几年山东朱氏积极利用新技术,不断推动朱氏文化工作。创办了世界(中华)朱氏网(www.zhu9999.com),发布文章5000余篇,1500与万字,阅读量超过20万人次;打造网上“朱氏家谱库”,收录电子朱氏家谱5000余卷。做到了随时随地随身阅读家谱;鲁王文化商企联合会创办的“鲁王文化”公众号,不断刊发文章,积累了大量的关于鲁王的系列资料等。

三、当前及未来的一些主要工作

到2030年,还有五年左右的时间,这五年是山东姓氏文化发展的关键期、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山东朱氏积极配合省有关部门做好姓氏文化工作。

(一)倾注全力,完成《山东朱氏通志》工作。《山东朱氏通志》是山东省有史以来第一部朱氏专业志书,该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本着实事求是、正本清源的原则进行编修,全书共分计划上中下三卷,分为六大编,是真实记载山东区域内朱氏宗亲诞生、流传、迁播和发展情况的一部地方性姓氏文化志书,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价值。该书内容丰富,资料全面,计划2025年出版,据了解,江西省开始出版修订版的《江西朱氏源流志》,《湖北朱氏源流志》已经出版,安徽省《安徽朱氏源流志》正在稳步推进中。

(二)积极配合,做好世家大族家谱调查工作。据了解,《齐鲁文库》是山东省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是落实《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具体措施,加强“山东文脉”工程建设,组织编纂《齐鲁文库》,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打造齐鲁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大成之作。2022年9月,在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正式启动。2023年4月27日,《齐鲁文库•史志编》编纂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济南召开。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地方史志研究院)宣布《齐鲁文库•史志编》编纂工作方案。

《世家大族家谱》是记载反映山东区域内历代重要姓氏的家谱的汇编,具有拯救家谱、保存资料、弘扬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山东省历史学会邾国文化专委会将动员全省的朱氏力量,把各地家谱搜集做好,我们回去之后,通过检索《山东朱氏通志》初稿,检索重要的家谱记录文献。如,被纳入孔庙祭祀的十二哲之一的朱熹祖上就是山东人,历史上有“北孔南朱”之称,朱熹之前或其后的家谱资料比较完备;明代的创建者朱元璋的远祖也是邾国朱氏,明代鲁藩王,鲁王朱檀,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子,分封在兖州,称之为鲁王,据说也有完整的皇家玉牒家谱等。清代聊城朱氏、济南朱氏,人才辈出。清代画家朱照、朱文震、朱令昭、朱伦瀚,学者朱纬、朱怀朴,诗人朱缃等也很出名。朱宏祚山东乡试中举,成为朱氏家族第一个中科举者,后任广东巡抚、闽浙总督等职。朱宏祚之子朱纲,曾担任云南巡抚、福建巡抚等。归葬济南城东祝甸庄。著有《济南草》《苍雪山房稿》等著作。据说他们的后代也有家谱。我在前几年曾经与他们家谱的传承人见过面。朱昌祚(1627~1667),清代大臣,名宦,字云门,高唐州人(今山东省高唐县梁村朱楼人,朱宏祚之兄)。在康熙初年曾做过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朱宏祚的长子朱缃,朱缃(1670年-1707年)字子青,号橡村,山东高唐人。与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交往深厚,他对《聊斋志异》的流传作出了很大贡献。朱亮祖在历史上也很出名。他们的后代应有相应的族谱、家谱。

(三)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山东姓氏文化迈上新台阶。

 山东历史悠久,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山东古国多,姓氏渊源地多,山东不仅仅有孔子、孟子、曾子等这些名人,有更多的姓氏文化需要研究。齐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姓氏文化得天独厚,姓氏文化研究是山东的重要文化根脉,需要加强山东姓氏“根文化”研究,姓氏文化可以对历史各个古国的源流、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补充。

山东姓氏文化研究从全国的角度来看,还比较薄弱。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山东人历史上比较“革命”,在“文革”中,有的人把自己的家谱烧掉了,把自己第祠堂破坏了。山东人又比较保守,官场意识浓厚,不敢越雷池半步。现在南方家谱文化红红火火,祠堂建设遍地开花,反观山东,姓氏文化事业基本上是冷冷清清,有隔岸观火、携手旁观之意。

与我们的近邻河南省相比较,山东姓氏文化研究相差甚远。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在1995年就由河南省民政厅批准登记,业务主管单位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后,经过发展,目前拥有100多个姓氏专委会。同时,创办了“老家河南家谱馆”,这个家谱馆是河南省档案馆和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承建,采用官办民营的方式,展示“老家河南、根在中原”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姓氏家谱根亲文化。今年10月25日,陕西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庆祝成立25周年(1999年成立的)。

今年8月,省历史学会山东家谱研究专委会召开了四届二次会员大会,接续山东家谱文化研究工作。说实话,要不是我参加这个会议,我都不知道山东还有个家谱专委会。这说明,山东家谱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山东家谱文化研究放在二级学会下面,是不适应家谱文化发展的,它与山东家谱大省情况不符,与山东经济社会地位极不相称,需要尽快成立独立的一级法人社会团体。山东可以从史志、方志的角度,成立类似的文化研究机构,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家风建设理念。

推动编纂《山东姓氏志》。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筹划、编纂是姓氏志。姓氏志为是地方专业志,是以地域范围内记载各姓氏起源、迁徙、分布、遗迹、祠堂、族谱、著述、文化活动的专业志书。据了解,河南省、福建省等省区编纂完成了《姓氏志》的编纂,威海市完成了《威海市姓氏志》的编纂出版工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各位同仁,山东家谱文化建设要开创新局面,就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希望能够借助编纂《齐鲁文库》的东风,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创造性地开展山东姓氏文化工作。同时,希望全省各地朋友们继续一如既往地支持山东朱氏工作。

各位同仁,我们正处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黄金时期。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我们紧密团结起来,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团结众多姓氏,努力开创山东文化研究与发展的新局面。

以上发言只是抛砖引玉,一家之言,不代表单位组织,不对的请批评指正。祝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家庭幸福、事事顺遂、一路平安!

谢谢大家!

2025年1月4日转发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