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当大树被砍倒之后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5/07/30|浏览量:139
评论:当大树被砍倒之后
济南西郊26路公交站的变迁,像一则意味深长的寓言:曾经为乘客遮风挡雨的大树,因“修路”的名义被尽数伐去,取而代之的小树在风雨中瑟缩摇晃。这场景让人想起那些被轻率否定的传统、被粗暴割裂的历史——当所谓的“革命”变成对优秀文化积累的简单切割,留下的往往不是新生,而是青黄不接的“茅草”,既撑不起荫凉,也经不住风雨。
文化的生长从不是“推倒重来”的工程,而是“老树新枝”的延续。那些被称作“优秀”的传统,从来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历经千百年风雨筛选出的生存智慧。就像公交站旁的大树,它们的年轮里藏着土壤的记忆、气候的密码,每一片叶子都在默默调节着局部的微环境。儒家讲“和而不同”,道家说“道法自然”,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这些文化基因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在于它们为中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荫凉。可总有人将“传统”等同于“落后”,把“变革”理解为“决裂”,像砍树一样将这些积累连根拔起,美其名曰“革命”。结果呢?砍去了“仁义礼智信”的大树,却让“精致利己”的茅草疯长;伐掉了“诗礼传家”的浓荫,却让“功利至上”的杂草蔓延。
真正的进步,从来懂得在继承中创新。小树要长成大树,离不开老树的护佑——老树的落叶化作养分,老树的根系固住水土,新苗才能在安稳中扎根。文化的更新亦是如此。唐宋八大家掀起古文运动,不是否定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而是剔除六朝骈文的浮华,让散文回归“文以载道”的本源;京剧的形成,不是抛弃昆曲、秦腔的精髓,而是吸收各地戏曲的优长,在融合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这些变革之所以成功,正在于它们像“修剪枝叶”而非“砍伐根基”,既保留了文化的主干,又让新的枝条得以舒展。反观那些急于求成的“革命”,总想着“另起炉灶”,把前人留下的文化积累视作包袱。就像为了“拓宽路面”而砍掉所有的树,看似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却失去了长期的生态平衡——当暴雨来袭,没有大树缓冲的路面会积水成涝;当烈日当空,没有浓荫庇护的乘客只能暴晒于骄阳。
历史早已反复证明:对待文化的态度,考验着一个时代的智慧。明清之际,一些学者主张“尽废古书”,结果导致考据学盛行而思想空疏;近代有些激进者喊出“打倒孔家店”,却因缺乏文化根基而陷入迷茫。这些教训都在警示我们: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新旧”,而在于“真假”——真正有价值的传统,如同能遮荫的大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能为人们提供精神的庇护;而那些被轻易抛弃的,往往不是“糟粕”,而是我们尚未理解的智慧。
如今,26路公交站的小树还在努力生长,但要等到它们能为乘客遮凉,恐怕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时光。这漫长的等待,恰似文化重建的艰难——当我们轻率地砍倒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大树”,就必须付出成倍的时间,去弥补那份断裂的传承。或许,我们更该学会的是:在“变革”的名义下多一份审慎,在“创新”的口号里留一份敬畏。毕竟,能经住风雨的,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茅草,而是深深扎根于大地、枝繁叶茂的老树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