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下湖人”与1668年郯城地震

来源:用户上传 | 上传者: zhzhus001 | 2019/12/26|浏览量:1438

鲁南“下湖人”与1668年郯城地震

沂蒙党史史志

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


鲁南一些地方称“下地”为“下湖”,位于村南的土地称为“南湖”,位于村北的土地称为“北湖”,位于村东的土地称为“东湖”,位于村西的土地称为“西湖”。历史 上,鲁南地区并没有什么湖泊,为何有此称谓?这引起了作者的兴趣,于是作了些调查,查阅了些文献,结合1668年郯城地震灾害特点,对这一地区震后移民情 况进行了一番分析。认为这种称谓是外来移民承传下来的口语,说明这地区的移民多来自于“湖区”。以下分析供讨论:

1郯城地震灾害

郯城地震发生于1668年7月25日晚8时左右(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震级为8.5级,是我国大陆东部一次最强地震。这次地震波及到中国东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江苏等省以及中国东部海域,日本、朝鲜也有震感。有震感面积达100万km2,有震害记载 的地区达19万km2。极震区位于山东莒县-郯城一带,最高烈度达度,面积约500km2。该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口伤亡和建筑物倒塌性破坏,地面遭受强烈 变形。据历史记载的不完全统计,直接死于地震的“人丁”超过5万人。比如有以下记载描述:

郯城:“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城内四关六百余户尽 倒,城垛全坍,周围坼裂,城楼倾尽,城门压塞,监仓衙库无存,烟灶俱绝”。“震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余,查上册人丁震死一千五百有余。”

沂州(今临沂):“城郭、官室、庙宇公廨一时尽毁,人无完宇”。“官廨、民房、庙宇、城楼、墙垛尽倒,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人”。“震死人丁一万二千有奇。”

莒州(今莒县):“官民房屋、寺庙监库、城垣俱倒,周围百里并无存屋”。“压死人丁在册三千五百九十余丁,男女老幼死者共二万余人。”

当时正值夏季炎热多雨季节,随之而来的瘟疫流行,也造成了相当可观的人员死亡。有史料记载:“其时死尸遍于四野,不能殓藏者甚多,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十余里,臭不可闻。”“天灾存至,痢疾继发,号哭之声,彻于四野。”“先时自谓灾方过,谁知灾后病还来。”

因此,震后人口自然减员严重,外来移民补充是自然规律。鲁南地区许多村庄建制于郯城地震之后,也证明这一点。

2、鲁西南湖区演化

以郯城地震极震区向外寻找湖区,很显然便想到了鲁西南地区。鲁西南是黄河向东入海分水岭的前缘。自古以来,黄河要么南下,侵入淮河流域,要么北上侵入海河流域,反反复复。鲁西南就首当其冲处于黄河频繁改道最先受到影响的地区。在黄河多次决口改道过程中,遗留下巨大的湖区。

早在战国时期,鲁西南就有一个浩瀚的天然湖泊,称“大野泽”, 又名“巨野泽”。位于今山东巨野县东北,古时为济、濮二水所汇。汉武帝时,河决瓠子,东南注于巨野,泽面曾一度扩展。唐时湖面“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 里”。其西南部后因受河水泥沙淤高,湖区向北相对低洼处移动。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年),“滑州河决,侵汴、曹、单、濮、郓五州之境,环梁山而合于 汶,与南旺、蜀山湖相连,弥漫数百里”。著名的梁山泊就此形成。宋天禧三年(1019年)、熙宁十年(1077年)二次河决,又相继从滑、澶东注梁山泊。 这一烟波浩渺,“绵亘数百里”的巨泊,成为施耐庵《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农民起义军活动的地方。金代开始,黄河南徙,梁山泊水源枯竭,大片滩地涸露,被分割 成东平、蜀山、南旺、马场、马踏五湖,又称“北五湖”。元末明初,黄河经常北决,梁山泊又变成一片泽国。明代后期,黄河长期稳定由淮入海,梁山泊逐渐淤涸,蜀山、南旺、马场、马踏四湖大部淤积成仅夏季蓄洪的平缓洼地。清康熙初,梁山泊周围“村落比密,塍畴交错”,湖泊已全被垦为农田。今天只有梁山县境源 于汶水的东平湖,其南部还有南四湖,还多少保存了一些古代“水泊梁山”的遗迹。

3、湖区移民至震区

鲁南地区许多人流传着祖籍来自“山西”的说法。笔者认为此“山西”并非现在的“山西省”。理由有三:一是山西地区也是历史大震区,如1303年 和1695年分别在洪洞和临汾就发生过8级大震,人口减员很大,加上此地区本来人口就稀少,不会有多余人口外迁。二是山西距山东较远,且隔太行山脉和河北平原,即使移民也不会舍近求远。三是山西为山区,与“湖”没有任何联系。

笔者推测,此“山西”乃“山之西”,也就是“山的西边”。鲁南沂沭河流域与鲁西南湖区之间是尼山山脉,从鲁西南湖区到鲁南沂沭河流域,要翻过这一山区,故此移民流传由“山之西”,迁至“山之东”的说法。这一推测应是合理的。当然,历史上曾有从云南经山西向山东移民的记载,但主要是迁移至胶东地区。(信息来源:朱守伟)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