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图文热点

朱亚非:《<皇明宗室宗支衍续疏>序言》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2020/08/27 09:26:57 浏览量:2372

 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朱华昌教授送来新作《皇明宗室宗支衍续疏》邀我审阅并为之序。先是乍看书名直觉新鲜,看完四十多万字的内容后始觉作品很有思想性、逻辑性。不但研究角度新颖、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而且问题剖析与学术水平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高度。

看完朱华昌教授的作品,首先感觉是研究角度选的很新颖。以往的历史研究特别是对明史的研究,大多是从单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高度入手,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出答案,为当时社会相关领域的规范管理与推动发展服务,具有鲜明的方向性、目的性、导向性,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少了些草根性、大众性、趣味性和对社区市民的吸引力。历史原本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研究历史也应当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起码是学者教授们的研究作品应当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朱华昌教授的这部作品,从族谱研究角度切入,就采取了社区老百姓们所喜闻乐见、又津津乐道的形式。乍看是朱氏族谱,看完内容后始觉是明史研究。对于广大的市民大众而言,首先是能够引人入胜地让他们很感兴趣、乐于看下去,看的过程中就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这就起到了寓教于史、寓教于乐的效果。譬如书中写到“宸濠谋逆”先是被媳妇娄妃发现了,就写诗“讽喻规劝”,不听,事败被拘后又追悔莫及。这就对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家庭特别是年轻夫妻的生活决策有很好的启示。再如书中“皇明宗室之骄傲”一章在家谱中是属于必不可少的《家传》的重要内容之一,读完后人们会由衷地感叹,沧海桑田世事跌宕,人生有限、惟事业不朽,“红楼之梦”毕竟是梦、“好了之歌”吟唱可以,人生在世还是应当不负韶华、只争朝夕、扎实做事、惟德惟行。

2.jpg

有观点认为,历史学是大学问,高深莫测,非大家巨匠莫能为之;而谱牒学是小儿科,不深不透,难以登堂入室,更难登大雅之堂。我不这么认为。古代有谚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俗话也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道理都是说做同一件事情不止有一种方法,要在看具体情况。研究历史也是一样,写文章、做学问采取什么方式、从什么地方切入,主要看受众。况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学问本身并无大小之分亦无雅俗之别,关键是要做的准、做的全、做的深、做的精。有些历史研究中的问题、难题、谜题,破解的钥匙并非在其本身,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学术到学术,在象牙塔里作研究,是永远解决不了的。而破茧成蝶或者涅槃成凤,飞出学术桎梏,可能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众所周知明史多谜,之所以成谜,是因为清朝初慑于政治,后则囿于学术。譬如“崇祯太子下落之谜”从学术上去探讨、分析、研究可能永远解不开,到社区市井中去,从家谱研究入手就迎刃而解了,不但以后不再是谜,而且中华历史长河中又多了一个凄美的历史故事。“建文帝下落之谜”亦如此,数百年来争论不休,答案洋洋十余种,莫之能一。阅读华昌教授的著作后,也许对这一迷案会有新的思考。

谱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时期,是需要传承、发扬和光大的。有说谱牒与三皇五帝俱生,或有些夸张。但谱牒形成不晚于周初,汉时已经非常成熟。司马迁写《史记》时许多内容“盖取之谱牒旧闻”。魏、晋、南北朝时仕重门第、人分士庶,还有郡望、堂号等都是基于谱牒,那时谱牒是选官、联姻与社会交往的基础。这也许有些负面了,唐代科举兴起后取代了门阀,就得到了有效弥补。谱牒初是纯粹血缘关系的记录,后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学问。内容详实、格式固定。中华民族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品质、文化,起源或载体就是谱牒,诸如尊祖敬宗、孝敬父母、人伦孝悌、祖训家风等等,都是要借助于谱牒传承的。古代家谱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家传”、“家训”。为不同时期家族中杰出人物立传载入家谱中以为楷模,用以教育激励后人;历代祖宗订立的家规、家训也都汇集在谱牒之中以为家法,用来规范和约束后人言行。对于一个家族,谱牒既是教科书、又是宗法典。历史上许多学者名仕、优秀人物、民族英雄等都是在这种良好的家法、家训、家风熏陶培育下成长起来的。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谱牒教化之功不可没。当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习近平主席倡导法治与德治并行、治国与治家并重,又特别强调家风建设,其意义即在于此。本著作应时而生出版发行,其现实意义与借鉴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借助于谱牒文化的回归,努力把新时期史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谱牒是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家族历史和现状的记录。而一部背景广阔、内容详实、结构完整的谱牒同时也是记载民族融合、迁徙分布、发展兴衰的重要史籍,凝结着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传播以及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诸多信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已经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多年,是我国三大文献(国史,方志,族谱)之一。历史研究往往需要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前世今生,前者多借助于方志、后者多借助于族谱,族谱中关于人物家世的记载,对史学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梁启超说:“谱牒的性质属于历史范畴。中国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然在一段时期中,人们视谱牒为封建糟粕的东西加以否定,将家谱当作“四旧”肆意焚毁,使文献损失严重、研究陷入停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必然带来的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渴望,在我国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首先兴起了续修家谱的热潮并逐步向全国各地燎原蔓延。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区、各姓氏族群均已基本上完成了家谱修续,开始向谱牒学研究方向发展,谱牒文化回归繁荣已是指日可待。

明代宗室藩王众多,宗室的发展又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息息相关,是明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由于文献资料的零乱散失,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华昌教授经过多年挖掘历史文献资料,结合大量谱牒,整理、爬疏、钩沉。在本书中将大明王`朝三百年(包括南明)皇亲宗室藩王的历史繁衍发展做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全面、最真实的《皇明宗室朱氏族谱》,不仅让人们对于明代藩王社会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厘清了一些存疑的问题。本书是将历史研究与谱牒研究相结合的可贵尝试,有其创新性。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之所以衍续不竭,其基因均在于中华文化的“家国一体”,所谓“千秋家国梦”意义也在于此。家谱向来是国史研究的基石,谱牒文化的发展,必将推动史学研究的深入。随着谱牒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史学研究能够再上新台阶,把理论与实践全面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为序!

(本文作者:朱亚非,中华朱氏网顾问,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师大山东地方史研究所所长,山东省文史馆馆员)

长城.jpg

- THE END -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中华朱氏酒.jpg

A、“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

朱氏家族酒2.jpg

B、“朱氏家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

蝴蝶(飞舞).gif

15.png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