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图文热点

【本刊特稿】分布在甘肃的明太祖后裔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2020/08/27 13:59:48 浏览量:2687

 朱勇(大明韩王后裔)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战略要地,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和宁夏,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59万平方公里。明代的甘肃是九边重镇之一,拱卫中原和朝廷,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蒙元末年,天下大乱,明太祖朱元璋起兵“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恢复汉唐衣冠,再谱礼乐典章,重振华夏文明。明初,大将军徐达、冯胜等率军大破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等蒙元军队,攻取甘肃后,为了防范盘踞在西北的蒙元残余势力,明朝陆续在甘肃分封了肃王、韩王、岷王、安王等四位藩王,统领重兵,扼守要地。这些皇亲贵胄从此离开了温暖湿润的江南水乡,来到了飞沙走石的西北苦寒之地,繁衍生息,忠诚地履行着使命,为西北地区的安定和边疆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1.jpg

明太祖标准坐像,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明肃王,名朱楧,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四子。明太祖钦定的肃王府二十字辈为“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朱楧初封汉,洪武二十四年改封肃,二十八年(1395年)就藩(藩是属国属地之称)甘州(今甘肃张掖),仅四年,于建文元年(1399年)迁至兰州。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最后一任肃王被李自成部将杀害。

大明岷王,名朱楩,是明太祖朱元璋庶十八子。明太祖钦定的岷王府二十字辈为“徽音膺彦誉,定幹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朱楩于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封为岷王,封国甘肃岷州。洪武二十八年改就藩云南府。永乐十八年十二月迁至京师。永乐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迁往湖广武冈州。其后世子孙中最为出名的是朱镕基总理,他名字中的“镕”字便是取自岷王府的二十字辈中的第十七个字。

大明韩王,名朱松,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子。明太祖钦定的韩王府二十字辈为“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朱松的封地本来在辽宁开原,后因平凉的安王朱楹(朱元璋第二十二子)病逝,又无子嗣,封国被除,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便将韩王朱松第六子朱冲?(fó音)由辽宁开原改封到甘肃平凉,后于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就藩平凉,传十一王,计二百一十二年。

大明安王,名朱楹,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二子。明太祖钦定的安王府二十字辈为“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朱楹为安王,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就藩平凉。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突然暴薨,谥安惠王,无子,安封国除。

由上所述,因安王无子国除,岷王迁往湖广,所以,实际上在甘肃真正得以繁衍生息的是肃王和韩王。经过明代近三百年的时间,繁衍的后世子孙众多,以数万记。明制:郡王之子除袭封郡王者,其余都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之子除袭封者,其余都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之子除袭封者,其余都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之子除袭封者,其余都封镇国中尉;镇国中尉之子除袭封者,其余都封辅国中尉;辅国中尉之子除袭封者,其余都封奉国中尉。”仅以韩王府为例,据《平凉府志》记载,“嘉靖时,平凉有亲王1,郡王19,镇国将军40,辅国将军79,奉国将军212,镇国中尉259,辅国中尉77,奉国中尉3。王、将军、中尉共690。王的女儿封为县君,县君的丈夫名为仪宾,有全俸仪宾394、半俸仪宾163。(祝世林《平凉古代史考述》)。“明代韩王府遗址即今崆峒区政府所在。府内外有承奉司等17个司、所、仓、库、厅等单位,韩王府的服务人员有一万多人,20个郡王府也有一万多人,将军以下各府也有一万多人,仅此统计服务人员已超过三万人,还不包括左右长史等高级官员和其他官吏。”(祝世林《平凉古代史考述》)。

明末,关外后金势力崛起,关内烽烟四起,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政权,大明王朝在传承了276年后轰然倒塌。曾经风光无限的帝王子孙们,一夜之间从天堂掉入了地狱。他们为了避难,开始隐姓埋名,四处躲藏。

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的义军于九月攻占西安后,乘胜取宁夏,屠庆阳,执末代韩王朱禀塉,一路所向披靡。十一月派大将贺锦西征兰州,十一月二十一日兰州城破,肃王朱识鋐逃出城外,被明朝卸任总兵杨麒派人擒获,以为可以卖主求荣。然而贺锦却不买账,不仅处死了肃王,亦将杨麒父子枭首。据左宗棠《烈妃庙记》记述 “执肃王识鋐东,不屈被害”可以印证。

当年兰州城破之时,肃王妃颜氏、赵氏、顾氏,嫔田氏、杨氏,仓促率宫人二百余,由邸园奔上北城墙,欲投河自尽。贺锦部队紧追上来,肃王妃颜氏、顾氏无路可逃,遂撞肃王诗碑而殁,双双葬于诗碑之下。后来人们将此诗碑唤作“碧血碑”。其余妃嫔、宫人刎毙、缢毙,自坠毙,顷刻立尽。后来,“邦人棺殓诸妃嫔,瘗诸宫人作大冢”。

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清同治十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在督署后园建烈妃庙,并为文记之,曰:“一日上北城,过肃王碑,见烈妃所自碎首处,血痕喷洒,团渍缕注。军士告余,天阴雨湿,其痕视常日加明。精诚所至,金石亦开,曷足异也。”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碧血碑”。左宗棠还为“碧血碑”撰写过一联:一抔荒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1980年前后,《碧血碑》与左宗棠书写的《正气歌碑》,一同移至兰州市工人文化宫南部金天观内,至今仍安放在那里。据说每逢天阴下雨,尚能现出血迹之痕。由于战火熏染,风雨剥蚀,碑已遍体伤痕,许多字已残损,诗文已很难辨读。左宗棠撰写的《碧血碑》联现藏于兰州碑林。

2.jpg

  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路的兰州市工人文化宫

 3.png

位于文化宫内的金天观 

5.jpg

收藏于金天观的碧血碑

 6.png 

兰州碑林收藏的左宗棠题写的碧血碑联

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军队攻打平凉城,末代韩王朱亶塉及其部分子孙逃到了庆阳。最后,朱亶塉在庆阳被抓,却并没有被处死。顺治二年,朱亶塉趁机逃脱,一路东行,逃到了韩城。在韩城受农民起义军李企晟等人拥戴,进行抗清斗争。后来这支农民起义军内部分裂,李企晟势力孤单,一路上辗转南下,在均州黄家湾投奔了郝摇旗(郝永忠),为了便于号召,夔东十三家农民起义军(也称川东十三家,是清初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反抗满清的主要军事力量,主要人物有郝永忠、刘体纯、袁宗弟、李来亨等,共有16个营兵力。)推举韩王朱亶塉为领袖。这便成为历史记载中韩王或者韩主子。韩王以武定为年号,号称武定王,坚持抗击满清18年,这也是最后的一支抗击满清的汉人武装。康熙三年,夔东十三家农民起义军被围困在茅麓山,粮尽援绝,举营自焚。三百年前,战火连天,大明末代王孙辗转流落,成为反抗满清的义军领袖,抗争到最后一刻,誓死不降,其不屈的民族气节至今令人肃然起敬。 




7.png

明城墙遗存

20.jpg

末代韩王朱亶塉亲题的平凉崆峒山九光殿《神霄玉府》

在明末清初那个天崩地裂的时代,大明肃王、韩王的后人是如何隐姓埋名,艰难地挺过过那段困苦的岁月,我们已不得而知。

目前,关于大明肃王后人的情况,人们知之甚少,仅知道距离兰州50公里左右的河口,生活着一支张氏家族,他们被称为“洪武张”,是大明肃王的后裔,自明末至今已隐身了近400年。

  12.png  18.jpg

 历史的烟云已经远去,远的已经若隐若现。只有那荒山中的孤冢,寂静、苍茫、悄然而独立,一如远去的晚明……

因战争及历史原因,大明韩王府后人的记载和族谱也几乎被销毁殆尽,目前保存完好的仅有朱元璋第五世孙即朱冲?的玄孙朱旭持的家谱,现存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博物馆,《大明宗卷》为金绢装裱封面、长方型开本。

《大明宗卷》始写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上元朔二日,续写于1912年正月初八日。这是清朝初年“明代宗室格杀勿论”的灭顶之灾过去之后,生存在甘肃平凉泾川县的明太祖朱元璋后裔冒者杀头的危险“追本溯源,敬天法祖”创立的家谱,不存在攀龙附凤的可能性。

根据《大明宗卷》记载,大明韩王部分后裔生活在甘肃省泾川县、镇原县,个别在长武生存,殁后迁灵回泾川。

仅根据《大明宗卷》记载,就可以明确知道,至1912年,朱旭持的部分嫡系后裔共有1232人,定居泾川、镇原。从1912年至今,这1232人的后人有多少,不详。朱冲?是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之子,朱旭持是朱元璋第七世孙,朱朗镰是朱元璋第十世孙。应该说,至1912年,有朱元璋的第十世前后的后人1232人生活在泾川、镇原。1912年以来,韩恭王朱冲?嫡裔的后人至少有2000多人生活在甘肃省泾川县和镇原县。

改革开放以后,大明韩王后裔开始自发对宗族后人分布情况研究和考证,在陇东地区确定为韩王后裔聚居地的有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荔堡镇小寨村朱家组、北头组、朱家寨子、朱家唐、黑河乡(现并入太平乡)朱家沟村;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白马铺乡、镇原县屯子镇白马村等地。

2.jpg

3.jpg

除《大明宗卷》记载之外,大明韩王后裔其他支脉,大多数分布在甘肃陇东地区,尤其以平凉市、庆阳市各区县为多,族谱大多已毁,地名多以朱家村、朱家沟、韩家山等为名,族人以朱姓为主,部分为避难改为韩姓、王姓等。另外,山西和湖北房县各有一支。随着国学及传统文化的复兴,人们逐渐开始重新认识到寻根问祖,慎终追远的必要性,开始重新收集和整理曾经被肆意烧毁的家谱、族谱,据调查统计,现今生活在海内外的大明韩王后裔大约有三万余人左右。

15.jpg

甘肃平凉人把历代韩王及其郡王的坟墓称之为王子坟,多达七十座,实际上如今留存下来的寥寥无几,完整的墓葬几乎没有。人们还发现,历代的王子坟都是空的,并不是遭受了盗墓,而是经过统一的有组织的大规模公开发掘,无一保存。其中,第一任前往平凉就藩的韩恭王的陵墓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王村乡完颜村的九顶梅花山,陵墓被破坏情况也极为严重,墓道已被挖掘开,墓室已空,墓砖被盗所剩无几。

近些年来,经过朱银柱、朱光泽、朱安平、朱勇、朱天鹏等大明韩王后裔的多方呼吁和努力付出,大明韩王陵的保护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取得了重要成效。经甘肃省文物局、平凉市文物局、泾川文体广电局以及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共同推进,2018年8月8日,甘肃省泾川县人民政府正式将大明韩恭王陵设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树立起了县级文物保护碑,划定了保护范围,采取了有效保护措施。

16.jpg

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本,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力量之源。在文化多元化,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当下,如何守住中华文化,成了当地中华儿女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课题。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有史,州有志,家有谱,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绵不断也!正是民间那些最朴素的慎终追远的情感和守护,那些在文物和传统文化保护领域孜孜不倦、兢兢业业的工作者的敬业和坚持,中华文明的香火才能在历经一次又一次的风雨和磨难之后仍然延绵不断!

作者:朱勇(大明韩王后裔),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就读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获国际项目经理资质认证,现定居北京。)

长城.jpg

- THE END -

核心价值观2.jpg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中华朱氏酒.jpg

A、“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

朱氏家族酒2.jpg

B、“朱氏家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碎沙3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

蝴蝶(飞舞).gif

15.png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