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图文热点

海洋科学先驱——朱树屏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1/06/09 16:06:36 浏览量:1253


53cc71ebfce94f24b8ab96d30a2425eb.png

朱树屏,世界著名海洋生态学家、海洋化学家、浮游生物学家、水产学家和教育家,世界浮游生物试验生态学领域的先驱,中国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水产学、湖沼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1941年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发明的“朱氏培养液”是至今国际上仍广泛应用的经典配方,“朱氏人工海水”为国际首创,是人工海水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他所创造的一系列浮游植物纯培养技术至今也仍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在世界海洋学和藻类学领域,他是唯一一位以其姓命名成果的中国科学家。

他是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和水产学会的发起、创办者。他开创了中国海洋农牧化、海带、紫菜、对虾、贝类及鱼类人工养殖事业,他引领了中国的海洋调查事业,他完成了40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屡获国家级奖励及表彰。他执笔了我国12年科技规划与10年科技规划水产及海洋部分。他创建了山东大学水产系,为黄海水产所的创建作奠基贡献,培养了一大批共和国第一代海洋及水产高级科技人才,为我国海洋及水产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革中惨遭四人帮迫害,1972年病重,周恩来总理获悉后立即指示:“听说树屏同志病了,请认真治疗”。1976年7月2日逝世。

f382c92c103248b48e1c476bf838b336_th.png

朱树屏先生是著名的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和教育家,他研制的“朱氏10号”人工海水藻类培养液,是至今世界上仍在广泛使用的经典配方。

1907年4月1日,朱树屏出生于山东昌邑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幼时接受过私塾教育。后来,他先后考取了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和设在南京的中央大学,从中央大学毕业后,朱树屏考入了只收一名助理研究员的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从那时起,27岁的朱树屏开始从事研究工作,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朱树屏先生之子朱明:科研生涯也不是很顺利,日寇侵占中国,马上就要侵占南京了。所以当时我父亲西迁过程中,写信就和母亲联系。因为当时日寇已经侵占了山东,烧杀抢掠、残杀中国的居民百姓。约定她逃出来到香港会面,所以我父亲到达广西之后,按照约定的日期到香港去了。前往香港与家眷会合的朱树屏,没等到家眷,却无意中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的机会。此时的朱树屏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如果辞去工作赴英国留学,妻儿就没有了生活来源,可如果留下,他将永远失去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朱树屏先生之子朱明:他就很犹豫,但是又想到蔡元培的号召,将来他就是学习回国之后,掌握知识,科学救国。因此,他就决定,就把当时和我母亲结婚的订婚戒指留下,变卖之后作为她们的生活费。所以做这个决定之后,他就毅然决然地就随着第六批公款同学一起乘船到英国去了。

当时,与朱树屏同船前往英国的,还有王应睐、王大珩等人,后来学成归国后,他们都成为了中国各科学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留学英国期间,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海洋淡水生物学会主席弗里奇教授的指导下,朱树屏转入剑桥大学,开始了对浮游生物的研究工作。在学习研究之外,朱树屏还格外注意观察教授们的教学方法,打算将来回国后用在中国的海洋教育工作中。

朱树屏先生之子朱明:他的目的就是一个,学成之后回国,他想当教师,培养人才,科教救国当时。只有教育搞上去了,咱们国家才能兴旺。所以说他就放弃了他为了博士学位而学习的这么一个比较狭隘的想法。

t011c6eb658c9095f28.png

1941年,朱树屏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就是关于“朱氏培养液”的论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 唐启升:“朱氏培养液”是至今国际上仍广泛应用的经典标准配方,“朱氏人工海水”也是为国际首创,是人工海水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至今在国际24种人工海水中仍列为首位。

1942年,朱树屏凭借出色的科研成果,被英国海洋生物协会聘为“雷兰克斯特研究奖位”研究员,并连获两届。雷兰克斯特研究奖位的审核极其严格,每年仅在全世界范围内授予一至两个,朱树屏是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亚洲人。

当时,中国正在进行艰难的抗战,远在异国的朱树屏通过募捐来支持祖国,几年间募集了上百万英镑资金和大量物资并送往国内。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国际藻类学会原会长英国淡水生物学会原主席隆德:朱树屏本想在1940年或1941年回到中国去,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却使他不得不留下来。1944年,他预定了最早开往美国的一艘客轮上的座位,因为那是他回中国的必经之路,那时从英国到中国的直通航线都不通了,他不得不由美国回国。

到达美国后,他被乌兹霍尔研究所这一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完善的海洋研究机构聘为高级研究员,担任藻类研究室主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朱树屏在这里创建了世界一流的藻类研究室,培养了一批著名的浮游生物学家,他还用自己的工资购买研究器材和教材,寄回祖国。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国际藻类学会原会长英国淡水生物学会原主席隆德:他搜集或购买了很多仪器,这些仪器都是当时中国所没有,而他在实验室中又必需的,这就是典型的朱树屏,他一直抱定一个想法,那就是当我回国以后,我能为我的人民做些什么。

1946年12月,朱树屏拒绝了伍兹霍尔研究所的挽留,回到祖国,到云南大学任教。不久,应山东大学邀请,朱树屏来到青岛,开始创建和主持山东大学水产系工作。任职后,朱树屏在水产系成立了渔捞、养殖、加工三个专业组,以极大的热情培育了中国首批大学本科水产专业人才,使当时全国唯一的四年制本科水产学系初具规模。

朱树屏学生山东大学水产系第四任系主任李爱杰:水产系是初次建立,因此物质基础很差,没有图书也没有仪器,什么设备都没有。到了朱教授来了以后,才逐渐增添图书和仪器,因为当时经费很紧张,是朱教授自己捐出来一些书,也带动了其他老师也都捐书。

解放后,朱树屏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水产实验所,也就是今天的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以及山东大学水产系教授等职。1956年,国务院召开规划大会,决定由朱元鼎、童第周、朱树屏、毛汉礼四位科学家参与制定海洋及水产科学十二年规划,与此同时,在朱树屏的领导下,中国的海洋水产调查工作也全面展开。

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调查课题成员邱道立:通过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综合调查,初步摸清了我国近海的渔业资源概况,其中包括我们中国近海经济鱼类的品种,它的分布,还有它的数量,根据当时的调查资料,还编制出来中国第一部中国近海渔业资源图集,这个资料对发展我们国家的渔业生产,特别是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科学资料。

“文革”期间,朱树屏因受到摧残而身患重病。为了能在手术后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科研工作,他请求医生只对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而在政府派飞机接朱树屏转院到上海治疗时,他更是与妻子低语,让孩子们下飞机,自行前往。

朱树屏先生之子朱明:那是国家给我父亲的待遇,我们子女没有权利享受。我们不能沾了光,也就是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我父亲分得很清。

1976年7月2日,朱树屏先生去世。按照朱树屏遗嘱,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在了祖国的江河湖海之中。每当忆及朱树屏先生,他的儿子朱明都会想起父亲在祖国遭受日寇侵略时写的诗:“食犬吐之食,勿忘其臭,忍辱负重,庚款锥刺股。共肩建国大业时,举杯联欢”。

朱树屏先生之子朱明:共肩建国大业时,举杯联欢,这句话,我终身不忘,老一辈的科学先驱正是以这种精神支持着他们学成回国,所以说这个爱国精神,对我来说是有极长远的教育意义。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

中华朱氏网群.jpg

长城.jpg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