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图文热点

山东临沂:朱家优秀母亲乜进桂及朱家峪子村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1/06/11 09:25:18 浏览量:1248


近日,由山东省临沂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7家部门联合组织的“临沂好人”评选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司军、沈秀平、姜自勋、田作芳、刘永壮、孙庆礼、乜进桂、代洪起8人荣登2021年6月份“临沂好人”榜。用凡人善举谱写人间大爱。面对洪流中的母女,“80后”小伙沈秀平没有丝毫犹豫,纵身一跃跳入水中,在激流中将落水母女救上了岸;面对无依无靠的村邻,热心肠的姜自勋13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诠释了人间大爱;面对两个残障儿子,88岁的乜进桂用爱和责任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相比于英雄壮举,这些凡人善举,或许并不惊天动地,但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的精神,却闪烁着人性的熠熠光辉。

其中88岁的乜进桂,就是朱家勤劳优秀的母亲,她用至真至爱,哺育残疾朱氏儿女,谱写了一篇赞歌!让我们走进朱氏母亲乜进桂的家庭。

微信图片_20210611083337.jpg

今年88岁的沂南县依汶镇朱家峪子村村民乜进桂育有4个儿子,大儿子不到成年就夭折了;二儿子成家后,长年累月在外打工;三儿子朱三秃和四儿子朱智烈都是先天性智障,一天三顿饭,都要人一勺一勺去喂。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9年,乜进桂的丈夫因病去世,照顾儿子们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的肩上。如今,三儿子朱三秃已经54岁,小儿子朱智烈也已51岁。乜进桂说,她有两个心愿,一是她计划在近几年教会两个儿子独立进食,并学会大小便,这样哪怕有一天她不在了,也能为其他人减轻一些负担;二是有生之年想听到两个儿子喊一声“妈妈”,为俩残障儿子遮风挡雨半世纪 

山东省沂南县依汶镇位于沂蒙山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就离其家不远。沂河的一条的重要支流——东汶河从该镇经过。

bada6590_600.jpg

依汶镇朱家峪子村位于依汶镇政府驻地西南两公里处,朱家峪子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处。

据朱氏家谱记载,明代以前朱氏迁此立村。村处峪中,多朱姓,故名朱家峪子。现有耕地630亩,628 户,中共党员23人。第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是朱茂千,1939年10月入党。第一个党小组1940年8月成立,成员有朱茂千、朱茂法等。1940 年建立党支部,同年建立民主政权。朱茂文同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职于新疆军区司令员。该村盛产小麦、蔬菜、山果等。党支部曾被县委授予“五好党支部”

村子南、北、西三面环山,花团锦簇,物产丰富,空气好,地势特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朱家峪子村一直是我党我军的红色根据地,这里的村民用爱党爱军的朴素情怀,书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走过了那段砣磋岁月,到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发展的今天,村民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红色历史,时代温存,薪火相传。

为了用文字还原那段珍贵的历史,58岁的村支书田宝法怀着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一腔热情,组织村里的年长者,着手对红色村史的整理与挖掘工作。
金秋时节,依汶镇政府工作人员一行应邀去朱家峪子村协助文字整理工作。田支书早早蹲在村头迎候。走到新建的村文化大院时,田支书指着附近的一座老式住宅,介绍说:“这座房子建于清末民初,房子的主人朱茂文,现名朱经泉,今年87岁,离休前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是全镇为数不多的少将军衔,老人家如今在济南干休所疗养,身板很硬朗,每年都回来探亲。据老人讲,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朱瑞同志,就在这一排西屋的北侧房住过3个多月。朱瑞的启蒙教育下,我们兄弟姐妹5人先后参加了八路军。这时81岁的村民朱茂增老人走过来,向大伙介绍说,朱瑞在这里住的时候,我才八九岁,大街上铺满了电话线,电话铃黑白的响个不停。我和村里的同龄人经常到这个院里玩,首长待人很热情。
我们一直维护着这所房子的原址原貌,是想把它作为红色文化遗迹保存下来,好让后人永远记住那段艰苦岁月,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我村的红色文化史,教育和勉励后人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向上,建立新功。

来到田支书家,村“两委”的田相付、朱勤烈、朱卿先、朱德烈、朱作胜、宋立江等七名成员,还有村里八十岁左右的老人朱茂荣、朱茂勋、朱礼先等也在座。田支书说,我们挑选的这些老人,耳不聋眼也不花,对当年战争年代的事记忆犹新,特别邀请他们过来协助整理。老人们谈起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朱家峪子村的往事,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时而满面兴奋,时而黯然伤心,可谓一段老记忆,一把辛酸泪,一段悲壮史。我们把老人的口述加以整理,寄文以飨。

朱茂荣,今年81岁,口述:朱家峪子村解放前仅有48户人家,245口人。八路军山东纵队大概在40年前就住进了村里,具体时间记不很清,我记得,咱村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队伍。俺大哥朱茂章就是受到朱瑞的教育和启发,跟朱经泉(茂文)朱盛泉、朱茂济、朱秀全叔兄弟姐妹5人,一块参加了八路军。在一次与打鬼子的战斗中,俺大哥牺牲了,也没留下后人。八路军干部中一个叫陈明的我记得最清,我跟他一张床睡觉。他1939年岁部队来山东,秋天任运南支队政委,到了冬天任**山东分局党校副校长。陈同志给我一本国文课本,教我识字。有一课是这样写的:“花种子在泥土里睡觉,雨点对她说,春天到了,起来吧。花种子钻出泥土一看,春天果然到了。花种子说,小雨点,我谢谢你。”1941年11月,陈明同志在大青山遭到鬼子合击,壮烈牺牲了。我因为跟陈明学到了一些文化,后来当了村里的夜校教员,还当了生产队会记。我一辈子不会忘记陈明同志。
朱茂增,81岁,口述:朱瑞的队伍开过来时,咱村里住着八路军后方医院。俺家住了13个兵,其中有个排长,姓隋,他们拿着俺都很好。村里还有被服厂,当时的妇女不会缝制新式军装,村妇救会长是田富常他老婆,姓梁,她先学会的,就当起了教员。村里的妇女制做了很多军装,被服厂在当地很有名。1941年春天,由于村里缺水不能及时洗伤员的绷带,医院只好迁到安保庄,但是到了雨季很快又回到了朱家峪子村。
朱礼先,80岁,口述:1940年前后,日本鬼子经常来扫荡。俺家住的伤病叫大孙,住着双拐。一次鬼子扫荡,我把大孙背到村西山脚响水崖的地方,用石头围起来,躲过了鬼子的搜捕。那次鬼子扫荡,田洪余藏得是大众日报的两个女兵,小的看样子才十五六岁。

孟良崮战役.jpg

朱景烈,70岁,口述:俺娘叫隋善英,用自己的奶水把小凡养到3岁。小凡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政治部主任周赤萍和妻子赵新的儿子。当时,俺娘生下我大哥不久,大哥就夭折了,这时候,正好有了小凡,首长因为整天忙着打仗,顾不上喂养,就把小凡送来托俺娘代养,小凡管俺娘一直叫娘。直到部队北上,周赤萍夫妇才把小凡接走。抗战胜利后,周赤萍夫妇经常寄信寄东西来。1983年赵新去世,家人按照她的生前遗嘱,还给俺娘寄来1000元钱,在当地无人不晓。人们都说,八路军对咱老百姓的情谊,真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啊。
1941年敌人来扫荡,抓住了村里的田洪胜和朱五,逼着他们带路去找找八路军藏下的粮食,两个人宁死也不去找,结果田洪胜被鬼子用刺刀当众穿死,朱五被鬼子用枪打死。几次扫荡鬼子没在俺村翻出一粒粮食。俺村的人受到八路军的教育后觉悟很高,解放战争时期家家户户参加支前,最多的去过6次,最长的半年之久。村民田洪友南下支前,去的时候穿的是老百姓衣服,半年后穿着军装回来了,成了半个军人啦,于是乡亲们送他一个绰号叫“半年营”。
朱礼先口述:战争年代,虽然鬼子经常来扫荡,形势非常严峻,但是八路军还是千方百计的开展政治宣传工作。我们村在八路军文艺干部马明、肖德秀等组织领导下,排练了很多抗日救国、拥军爱民的文艺节目。其中《收养亲人八路军》就很受群众喜爱。在这出弦子戏里,村民朱茂臻扮演庄长,朱茂谦扮演藏八路军的农家闺女菊英,朱学先扮演二狗子,田洪江扮演鬼子,田洪福扮演八路军伤病员。我还记得一段对话:庄长指责二狗子说:“我听菊英一番讲,你二狗做事理不当,这是八路军的王同志,因为躲避鬼子紧追菊英才把他家中藏,你说妹妹有奸情,诬赖好人把感情伤。八路军就是咱们的亲骨肉,保护亲人妹妹才是你的好榜样。”这出戏还去过冯家村、大松林等村表演,给了村民极大地精神鼓舞和教育,在依汶根据地保护伤病员成为村民自觉的行动。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朱家峪子村民家家户户住过伤病员,累计达600余人,共有24人参加八路军,86人参加支前达200余次,保护八路军伤病员600余人,收养八路军婴幼儿13个,参与被服加工的妇女70余人。缝制军服2000余件,奉送军鞋600余双,上缴拥军粮3万余斤。

t017d9ee729d66e3144.jpg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村支书田宝法在座谈即将结束时感慨地这样说。我们村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史,我们朱家峪子村的村民一代代秉承着前人和先辈的优秀品质,至今村风朴实,村民遵纪守法,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很多丰硕成果,走在全镇农村工作前列。曾经被沂南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农业生产先进村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安先进村”、“五好村党支部”、“文明村”、“先进基层党支部”、“农村奔小康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村”、“农村财务管理先进村”、等三十多项政治荣誉。我们的村民受红色文化的影响,人心向上,思想进步。去年我们村投资50万元修建“村村通”3000 余米,修建桥涵两座。我们在填补工程缺额组织的捐款活动中,村民积极踊跃,最多的一次捐款2万元,平均户捐300余元。这一点充分表明我们的村民受红色文化的影响,热爱集体的情怀十分浓厚。

Obat1wJRfXMYbvtjz4Ql_340.jpg

田支书不无感慨的说:朱家峪子村历史以来严重缺水,八路军山东总队后方医院住在这里时,就是因为缺水曾一度迁移到安保庄。现在,村民仍然饮用地表水,健康状况没有保障。而我们村目前以蔬菜大棚为经济支柱,全村耕地620亩,大棚占地280亩,蔬菜灌溉全部依靠上世纪在村西修建的一处塘坝。村民浇地最远的铺设水管800余米,浇地用的时间还不如卷水管用的时间长。缺水成为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前几年,我们曾邀请泰安山东农业大学水利专家来勘查过,已经探明村西的大沟距地面100米的地下,就有丰富的地下水源,计划投资40万元,打一眼深井不仅可以解决村民饮水问题,还能保障全村的农田灌溉,朱家峪子村几百年来的缺水现状有望一朝改变。田支书介绍,依汶镇党委政府正在积极地想办法,帮助解决缺水问题。相信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仁人志士的共同帮助下,朱家峪子村这块红色沃土,明天必定会更加美好。

从京沪高速山东临沂孟良崮立交下,直奔依汶镇即可。附近景色优美,有孟良崮战役遗址,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依汶镇人民政府电话:0539-3801001。

有到临沂参观孟良崮战役遗址或游览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的朱氏宗亲,可以联系,同时走访一下贫困母亲乜进桂的家庭,为咱们老朱家送去温暖!

中华朱氏网报道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

中华朱氏网群.jpg

长城.jpg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