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望清风,万物许芳华。5月15日上午,莒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日照莒县隆重开幕。
鲁网5月16日讯(记者 薛喜博 董雪)五月望清风,万物许芳华。5月15日上午,莒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利用学术研讨会在日照莒县隆重开幕。
日照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留星、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庆江、莒县县委书记孟青出席开幕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近3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式。国内外造诣颇深、成就卓著的莒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共襄莒文化创新发展大计,展开热烈探讨,碰撞思想火花。
莒县县委书记孟青在致辞中介绍,一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莒县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莒文化挖掘、传承和创新发展。2015年8月26日,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莒文化作为唯一的地域文化,登上国际舞台,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18年5月26日,依托“毋忘在莒”发展大会,专题召开莒文化研讨会。多年来,莒县持续加强与中国社科院、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大学等有关院所合作,多次开展考察、研讨、交流等活动。各位专家积极参与、潜心研究,推出了一大批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孟青表示,在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关注下,这次莒文化学术研讨会,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莒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莒文化这张厚重而靓丽的名片闻名全国、享誉世界。
为进一步推进莒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弘扬利用,莒县人民政府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河南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王巍为莒文化研究高级顾问,并在开幕式上为其颁发了聘书。
王巍表示:传承发展和创新利用,这应该是考古学界、城市建设、媒体以及相关领导共同要面临的一个责任。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与会的政府代表、专家学者能够深化对莒文化的认识,深化对莒地文明起源发展过程的认识,深化莒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的认识。我相信,这些都会为将来莒国古城的发掘、保护、利用和传承,做出中国考古的贡献。
莒文化源远流长,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莒地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一万余年的文明起步和五千余年的文明史,遍布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有三千年古城、四千年银杏、五千年文字。莒县因莒文化而生,因莒文化而兴,历史文化厚重而悠久。
近年来,莒县深入挖掘莒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遗址遗迹、文化遗产,拥有庞大的历史文化“资源库”:陵阳河遗址出土的“日月山”灰陶大口尊,将人类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推1500多年;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曾在莒避难,并留下“毋忘在莒”的历史典故;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晚年在浮来山定林寺校对经书,寺内有近四千年树龄的天下银杏第一树;国家二级博物馆莒州博物馆馆藏文物1.2万余件;莒县境内历史遗迹有1000多处,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40余项。
莒文化具有极富特色的地域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莒县以莒文化为内涵、以古城项目为载体,打造一座延续了3000年的莒国古城,成为莒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莒国古城以春秋莒国为核心,以多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貌为面,传承历史文脉,将把这座“中国春秋第一城”打造成为鲁东南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富有莒文化特色的文化名城并推向全国,提升莒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影响力。通过莒国古城,让更多的人了解莒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如今,莒文化已成为莒县对外宣传的一张金色名片,为新时期莒县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绵绵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上,乘莒国古城即将区域开城的有利契机,莒县通过本次莒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挖掘莒文化内涵特点、研究探讨莒文化保护利用,为莒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必将为今后莒地经济社会的崛起注入新的活力和不竭动力。
研讨会期间,与会嘉宾现场参观了莒州博物馆、沭东新城、绿廊、沭河公园和莒国古城。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