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图文热点

广州黄浦区大沙街横沙社区朱氏大宗祠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19/12/28 22:30:13 浏览量:3126

 广州黄埔区朱氏祠堂.jpg

  朱氏大宗祠

  地址:黄埔区大沙街横沙社区福聚直街24号

  位于大沙街横沙社区的横沙村内古建筑云集,明清岭南建筑风格的祠堂、家塾书舍、庙宇等鳞次栉比地坐落在横沙大街、福聚直街以及沙边街上。纵观横沙民俗建筑群会发现,里面有众多家塾书舍,这与罗氏始祖罗贵、朱氏始祖朱澄的出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记载,罗贵是南宋南雄府岁贡生,朱澄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玄孙。罗氏和朱氏的后人也继承先祖遗志遗风,重教尚文并世代相传。近日,记者在朱氏后人朱锦铭的带领下走进朱氏大宗祠,感受宗祠700多年历史的沉淀。

  历史

  历经700多年仍保存完好

  横沙福聚里是横沙朱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而位于大沙街横沙社区福聚直街24号的朱氏大宗祠,则是朱氏族人逢年过节祭拜祖先以及平日休闲娱乐之地。

  走进朱氏大宗祠,两侧墙壁上满是文字和图片,详细记载了朱氏先祖、宋代理学家朱熹,横沙朱氏始祖朱澄以及朱氏大宗祠的相关历史。

  据朱锦铭介绍,朱氏大宗祠乃朱氏族人为纪念开村的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玄孙朱澄而建,祠堂始建于宋元之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及1999年均有重修。朱氏大宗祠虽历经700多年风雨,但依旧保存完好。

  据记载,朱熹四世孙朱澄,生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是宋淳佑年间(约1243)乡试举人,淳七年(1247)出任江西吉安府庐陵教谕,此外,他还是南宋丞相、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老师。文天祥高中状元后,他向朝廷举荐了老师朱澄。随后,朱澄被当朝皇帝任为开封府祥符县知县,此后被派驻广州,任两广盐运使司。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朱澄病死在任上。彼时宋元交战,时局动荡,朱澄的儿子朱崇德和朱崇礼无法将其灵柩运回老家福建,最终只好将其葬于广州东北三十里的蒲岗,即现在的华南植物园内。此后,兄弟二人带着家人迁徙至横沙村沙脊之首(现今的福聚里)定居。

  建筑

  文物木牌匾曾被用作砧板

  朱氏大宗祠坐北向南,正门前有一块视野开阔的空地和水塘,左边是崇德朱公祠,右边是萼辉别墅,均为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朱氏大宗祠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共有三进,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滴水剪边,封檐板上刻有精美花纹,两侧墀头砖雕上的人物和纹饰雕刻细腻。

  祠堂正门为坤甸大木门,与其他祠堂不同的是,朱氏大宗祠的矮脚门有一人多高,人们出入均不用弯腰。祠堂的第一进为门厅,作迎客之用,虾公梁上有石狮、斗,石狮呈侧目伏蹲状,形象生动。走进第二进,抬头望向大堂两侧,可以看到墙檐上绘制的栩栩如生的古代人物与花卉。大厅正中央悬挂着一块木牌匾,上面写有“松承堂”,上款为“康熙丙子(1696)季秋谷旦”,下款为“十四世孙家题并书”。朱锦铭告诉记者,这块木牌匾制作于清乾隆五年(1740),木质优良,虽然历经260多年风霜以及战乱,甚至曾被当作村口菜市场猪肉店的砧板使用,依旧没有损坏,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第三进为神厅,神龛内供奉着朱氏先祖。

  故事

  族谱每隔30年修一次

  在第三进神龛右侧的墙壁上挂有朱澄为始祖的横沙村朱氏支派图、绘制于光绪五年(1879)的朱熹画像(复刻版)以及一块写有“朱氏大宗祠”字样的木牌匾。朱锦铭告诉记者,挂于此处的朱熹画像为复刻版,“画像本就脆弱,再加上年代久远,更需要慎重保护,所以几年前我们就将原件保管起来了,将复刻版挂于此处供游客以及族人观赏”。

  写有“朱氏大宗祠”字样的木牌匾为原祠堂头门上悬挂的木牌匾,但因饱受风雨侵蚀,已破损严重。4年前,朱氏族人在文保专家的建议下,将木牌匾替换下来,挂至此处进行保管。

  记者看到,横沙村朱氏支派图虽以泛黄,但保存良好。据了解,朱氏历来有修族谱的传统,由始祖朱熹开始组织建谱,朱熹还亲自为谱作序,制订班派(排字辈),确定世系,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此后每隔30年朱氏族人就会修谱一次。有记录显示,横沙朱氏最后两次修谱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和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后因时势动荡而中断。直到2006年,在与上一次修族谱相隔164年后,朱氏才再次开始逐家逐户续修支派图,续写完现在的横沙朱氏族谱。据悉,横沙朱氏到现在已传至第二十六代,目前户籍人口约1600多人。(信息来源:朱长胜)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