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图文热点

大明赵王(一)

来源:用户上传| 上传者: zhzhus001| 2019/12/29 21:11:45 浏览量:1980

大明赵王(一)

原创: 黄新志 新志讲历史 2018-11-14

河南安阳。

一条文峰中路自西向东横穿彰德古城,文峰中路在古城段一分为二,南面的称为文峰南街,北面的称为文峰北街。在文峰南街南侧,有一座高台楼阁式建筑,背靠文峰南街,面朝马号街而立,面南背北,重檐九脊,歇山顶式,琉璃瓦顶,古香古色。这便是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始建,成化六年(1470年)重建的大士阁,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安阳人俗称高阁寺。

1.jpg


高阁寺,虽然名字称作寺,其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寺庙,在这里并没有和尚或尼姑,也不敬佛祖和菩萨。这座高阁寺是明朝赵王府中的一座大殿,安阳古城百姓戏称这是一座“金銮殿”。安阳人对高阁寺比较熟悉,对赵王府却不甚了解。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分封自己的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到彰德做藩王,并按明太祖所定诸子的嗣字排辈:“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从此,赵王在安阳传位十一世。第一代赵王就是朱高燧,确切的藩王名称是赵简王。


2.jpg


要想详细了解这赵王府,我们还要从明太祖分封藩王说起。

1368年正月四日,出身下层的红巾军领袖朱元璋在古老的南京城建立起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大明王朝。

朱元璋的登基仪式极其隆重,首先是左相国李善长帅百官劝进,三次上表,才被应允。中国人历来讲究谦让,自己想当皇帝也不能直接说出来,而是要谦让一番,等到百官再三劝进,实在推脱不过,最终才“勉为其难”,顺应民意,登上皇帝的宝座。

3.jpg


朱元璋在祭天祝文中宣称:“诸臣下皆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这句话显然是在说,这个皇帝并不是我朱元璋自己要当的,是我为了天下生民而受众人拥戴才登上皇位的,我做这个皇帝是有群众基础的,是顺应民意之举。朱元璋昭告天下:“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

登基这天,朱元璋先在南京南郊告祀天地,祭祀仪式结束,才由丞相和诸位大臣率百官跪请他即皇帝位,把他扶到金椅上就坐。丞相等跪进衮冕,披戴到他身上。这时,丞相再捧宝上言“皇帝进登大位,臣等谨上御宝”,接下来,群臣和百姓三呼万岁。然后,由仪仗导引到太庙,奉上宝册,追尊四代考妣均为帝后,皇伯考以下皆为王。仪式完成之后,派官册封马氏为皇后,册立太子朱标为皇太子。次日,昭告天下皇帝已经即位,从此,这个“奉天承运”的朱家王朝统治中国长达二百七十六年。

4.jpg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个行脚僧到皇帝,经历了二十三年的奋斗。为了维护这来之不易的朱氏江山,朱元璋在“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口号下,把他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都分封到各地为藩王,目的是让他们“藩屏帝室”,并把这项制度作为大明王朝的“久安长治之计”。

这时,蒙古人已经退到长城以北。朱元璋认为:“西北辽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所以,他在东北到西北漫长的边防线上,安排了九个“塞王”,燕王在元古都(今北京)、庆王在宁夏,秦王在西安,肃王在甘州,都是“傅险狭,控要害”之地。每位藩王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一万九千人。宁王更是“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分封于内地的藩王也都占据形胜之地,例如周王在开封、楚王在武昌、齐王在青州、潭王在长沙、鲁王在衮州、蜀王在成都。终其一朝,分封不断进行,到了明朝崇祯元年,河南八府一州分封的藩王就有赵王(在今安阳)、潞王(在今新乡和焦作)、郑王(在今济源)、福王(在今洛阳和三门峡)、周王(在今郑州、开封、许昌、驻马店)、唐王(在今南阳)、崇王(在今信阳)。

5.jpg

朱允炆


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目的是为了保卫皇权,然而,历史却给明太祖朱元璋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由于嫡长子太子朱标早亡,朱元璋依据有嫡孙立嫡孙的原则,传位于长孙朱允炆。朱允炆登基之后即刻采纳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这才引发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

这“靖难之役”是怎么回事呢?请看“大明赵王(二)”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