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明显陵内明塘
中国唯一“不在编皇帝”的皇陵
显陵,位于钟祥市东北5公里的纯德山,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祐杬与皇后蒋氏的合葬墓,始建于1519年,至今已489年历史,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底,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被录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世界遗产目前全世界共有500多处,中国仅30多处,属文化遗产的仅24处,湖北仅2处,即武当山和显陵。
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祐杬的陵墓,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一定有疑惑:明朝那里有过叫朱祐杬的皇帝?
是的,中国历史上在编的皇帝的确没有这个人,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死后被追认为皇帝的人,这也是显陵的奇特之处。尽管朱祐杬生前没有当过皇帝,而在他死后被他儿子,后来当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仅追认为皇帝,而且还为他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陵。为了让显陵的规模超过中国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40余年,动用了国库40余年的库银,几万名劳力建设了40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规模。它是世界上建设周期最长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显陵何故而名?这里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即“大礼议”之争。
朱祐杬是明宪宗的第四个儿子,成化23年被册封为兴王,食邑湖广安陆州(钟祥),正德14年病死,谥号为献,称为兴献王。正德16年,明武宗驾崩,无子继嗣,按照太祖“兄终弟及”之训,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璁进京承统,是为明世宗。朱登基后的一件大事就是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但却遭到了朝野上下的极力反对,君臣之间各持己见对峙3年,嘉靖将反对者投狱、夺俸、贬官、戍边达580多人,以强权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至此,皇室支系成为正统。这就是明史上有名的“大礼议”之争。随后,嘉靖为父亲上尊号“恭穆献皇帝,陵曰显陵”。所谓“显”,嘉靖自己解释为:显者,光也。……唯我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
一陵两冢为历代帝陵绝无仅有
图为:龙诞之地兴王府
显陵,是中国最早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显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年后作为明清皇陵的扩充项目列入的,这主要是因为显陵有着显著的特点。
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体现了封建礼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影响到清代帝陵形制,是明代帝陵最杰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独特之处:其中一陵两冢,为历代帝陵绝无仅有!中国没有,全世界也没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圆形内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绝对没有的。
其次,显陵的建筑是利用中国风水理论“陵墓多与山水相称”的原则,将山水作为陵墓的有机组成部分,统一布局。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构成了一项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
显陵有这样多的奇特之处都符合联合国有关世界遗产的相关标准,连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路易先生都感到惊叹,说显陵真是一个“神奇的明显陵”。
进入显陵,人们首先看到的是“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为嘉靖年间宰相严嵩手写,在我国封建社会,帝王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陵区被视为神圣的禁区,不仅老百姓不能随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谒陵,也必须在此下马,这块碑在当时具有法律作用,违者将受到严惩,同时,它是显陵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再往前走,游人可以看到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叫新红门,穿过这座门就正式进入陵区。
显陵有多大——300个足球场
图为:前后宝城
显陵工程浩大,前后用了四十年的时间修建,占地面积183.13 公顷,相当于300 个足球场那么大。整个显陵由内外两道城墙环护,连接新红门的城墙叫外逻城,墙高6.5 米,厚1.9 米,周长3600 多米,红墙黄瓦,蜿蜒于山峦起伏中,雄伟壮观。修建外逻城时,各地官员从全国各州、府、县,上至东北,下至云贵,一砖、一瓦、一石地向这里进献。每一块砖、一块瓦都完整标明来自何处。
从空中俯瞰,外逻城为“金瓶”形状,“金瓶”在风水术中认为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其寓意神圣吉祥。同时蜿蜒的城墙顺山势起伏,避免了建筑外在的生硬感,使之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显陵外逻城是明代帝陵之首创!其后的明清陵寝均沿袭了这一做法。
显陵的外明塘,因处风水术中外明堂的位置而名。明堂是风水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陵区开阔的空地,要宽阔忌狭窄。外明塘上接陵区九曲河出水,下通沧浪湖入水,它破墙而出,使外逻城有90米的缺口。说起这个缺口还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当年嘉靖皇帝为了给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寝,耗资巨大,然国库银两短缺,拿不出如此多的款项,当朝的奸相严嵩便出计让各地知府出资筑陵,此计一出,全国各地迫于皇威相继筹措不等银两,唯云南和贵州两府因地处边远穷困地区,未能及时筹措到足够的款项,导致延误大工,后被嘉靖皇帝贬官严办,当时的设计师就决定在这一空缺段修一口明塘与两边的外罗城相连。而这一空缺段也就留下了“缺一云南,搭一贵州”的说法。至今钟祥人仍将独缺什么说成缺云南,少贵州。
由外明塘连接着一道弯曲的御河叫“九曲河”,它沿着进入陵区的神道拐了九个弯,故名。沿河建了五道并列三座单孔桥,九曲河与五道桥,附会“九五至尊”的含义。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由于设计巧妙,弯曲的河水将陵区地面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区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然要素山、水、树木的空间限定作用。“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环而川媚”,由于九曲河的营建,使周围的环境顾盼生辉。虽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视陵区的排水、泄洪,开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然而显陵的九曲河以其排水系统的完善,体现风水理论之完善,又与其他明陵有显著的区别,成为神奇显陵的重要特点。
九曲河上有座御桥,通体由名贵的汉白玉石建造,桥面两边的白玉栏杆,有栏板72块,望柱72 根,所有栏板上都掏空到成净瓶如意方形,桥之间的两边望柱是火煸形柱头,而两边侧桥的望柱是素方形的柱头,中间桥的望柱是子母狮蹲于柱头,非常独特,两头的栏板上雕的是一种怪兽,叫靠山兽。整个御桥建造华丽,雕刻艺术精美,远远望去,十分雄伟壮观。
显陵内有12对石像生,它是皇权仪卫的缩影。在明代,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队仪仗队排列两侧外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子里,放在街道两旁,以壮皇威。待皇帝死后,也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
前面的第一对是狮子,狮是百兽之王,显示着皇帝的雄风与威严。
第二对叫獬豸,又叫独角兽,它是传说中的一种异兽,能辨别是非邪正,把它放在陵前,起着扶正辟邪的作用。
第三对是骆驼;
第四对是大象,一个来自北方沙漠,一个来自南方丛林,代表着皇权统治的版图之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第五、第六对是麒麟,是传说中的太平、祥瑞之兽,代表吉祥,放在陵前有粉饰太平,为帝王歌功颂德之意。
第七、第八对是马,古人的坐骑,皇帝仪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后面四对文臣、武将象征帝王驾前的文武百官。辨别这些文臣、武将的官职,武将,持短剑者官职较高,文臣,官帽护耳者官职较高。
所有这些石像生连同底座均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如此之大的石料又是怎样从远处的深山运来的呢?相传采用的是“旱船拽运”的方法,即沿运石道路每隔一里在地下凿一深井,冬天将水提出泼在路面,冻结成冰,将巨石沿冰面拖行。可以想象,为修建此陵,众多劳役们要付出多少血汗。
(来自网络:鲁王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朱氏网的观点和立场)
-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朱氏家谱,联络朱氏族人,品“中华朱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