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长河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上古大同教的瓦解过程及其与神话传说之间的关系。大同教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理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查,本文分析了大同教的神话传说内容及其在教派中的功能,探讨了社会结构变化、政治制度变革、宗教信仰多元化和文化传承中断等因素如何导致大同教的瓦解。对于大同教瓦解之后,本来是大同教重要内容的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大同教内容,就形成了神话传说。研究发现,周公制礼作乐对大同教的瓦解起到了关键作用,促使中国古代文化从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的重视。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国上古大同教;瓦解;神话传说;周公制礼作乐;实证研究
一、引言
大同教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和社会理想,其核心理念是“神创天地”“天下为公”和“人与天大同”,是一种国家宗教(非现在意义上的国家)。这种思想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如《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大同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还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瓦解原因以及与周公制礼作乐的关系等方面对大同教进行详细探讨。
二、大同教的历史背景
大同教盛行于中国上古社会,至少在夏代以前。夏代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之前,这表明大同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大同教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当时的社会相对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成果。这种社会形态为大同教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三、大同教的主要内容
大同教的内容丰富,包括信仰、教义、仪式、行为、文化、科学等多个方面。其核心理念是“人与天大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体来说,大同教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仰上的人神一体:大同教主张人与神是一体的,人可以通过修炼和实践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这种信仰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2.政治上的“禅让制”:大同教强调政治上的民主和公平,实行禅让制,即部落首领或君主在年老时将权力传给贤能之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子孙。这种制度存在很长时间,目前的文字记载主要体现在尧舜禹时期。
3.议事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大同教倡导建立民主的议事机构,通过集体讨论和决策来解决社会问题。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民主精神和集体智慧。
4.巡守制度:大同教还设有巡守制度,即定期派遣官员或使者巡视各地,了解民情,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秩序。这种制度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5.经济上的公有制:大同教主张财产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成果。这种经济制度有助于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6.人与上帝共存时代: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人与上帝共存时代。随着天地的形成,人与上帝分开,上帝居于天宫,人居于世间,到颛顼帝时期,“绝地天通”,人神分开,世间王则成了“天子”国人不能随便与上帝沟通,需要无“巫”来完成。最初的历法不是为了农业生产,而主要是为了联系上帝所用,追随上帝。在追随上帝的过程中,用上帝的旨意指导农业等各种生产。
7.关于“后羿射日”的问题。后羿射日,现在的历史课本移到了夏朝。时间不符。它反映了是的盘古开天辟地过程中,太阳石聚会成太阳过程中,众多太阳石形成一个太阳神的过程。
四、大同教的瓦解
大同教的瓦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分化逐渐明显,出现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大同教所倡导的平等和公有制难以维持。
2.政治制度的变革:夏代的建立标志着从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变,禅让制逐渐被世袭制所取代。这种政治制度的变革使得大同教的政治理念失去了实践的基础。
3.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宗教信仰逐渐兴起,如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使得大同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4.文化传承的中断: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大同教的许多教义和仪式逐渐失传,文化传承出现了中断。这使得后人对大同教的了解和研究变得困难。
五、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对殷商信仰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亲亲制度为核心的宗法制,导致上古宗教社会的全面瓦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礼乐制度的建立:周公制礼作乐不仅确定了周朝的礼乐制度,还开启了中国古代礼乐教化之先河,古代礼乐教化来自大同教,对中国早期文化由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的重视起到了关键作用。
2.政治背景:周公制礼作乐的政治背景是周王朝的巩固和强化。周公吸取了殷商的教训,认为强势的残暴管理并不能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因而把道德理性作为治国的根本理念,着力于实现“礼治”,重视“德治”的管理效果。
3.文化转型:周公制礼作乐促使文化思想从宗教型向伦理型转化,并通过巫史分职,强化史官的作用,弱化巫师的职能,以礼乐教化来取代宗教迷狂,弘扬人伦礼乐,维护周王室的统治秩序。
4.礼乐教化:周公通过“制礼作乐”,使礼从过去注重于人神关系,转变为重视人与人关系,把人对神的敬畏,转变为对长辈的尊敬和对祖先的敬奉,以“尊礼”取代“尊神”。
六、周公制礼作乐对大同教的影响
周公制礼作乐对大同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信仰的转变:周公制礼作乐使宗教信仰从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的重视,强调人伦礼德,弱化了宗教的神秘观念和宗教势力在政治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2.社会结构的变革: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亲亲制度为核心的宗法制,导致上古宗教社会的全面瓦解,社会结构从宗教社会变成了宗法社会。
3.文化传承的延续:尽管大同教在周代逐渐瓦解,但其核心理念如“天下为公”、“人与天大同”等仍然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思想。周公制礼作乐为孔子的礼乐论提供了理论资源,为儒家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
七、结论
大同教作为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种重要宗教信仰和社会理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信仰上的人神一体、政治上的禅让制、议事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巡守制度以及经济上的公有制等。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革、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和文化传承的中断,大同教逐渐瓦解。周公制礼作乐不仅确定了周朝的礼乐制度,还开启了中国古代礼乐教化之先河,对中国早期文化由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的重视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对大同教和周公制礼作乐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参考文献
中华信仰复兴工程:中国最早的宗教—大同教. https://www.zhu9999.com/wap/world/4921.html
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背景. https://wenku.baidu.com/view/5d1813d66a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7.html
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背景. https://www.fx361.cc/page/2019/0620/8073007.shtml
重新认识周公“制礼作乐”的内涵和意义. https://www.360doc.cn/article/62939186_836704520.html
重新认识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贡献和现代意义. https://www.360doc.cn/article 9ycuh
中华信仰复兴工程:ll中国上古大同教的颤变与周公制礼作乐... https://www.zhu9999.com/culture/5471.html
大同神话传说_神话故事 - 第一范文网. https://www.diyifanwen.com/tool/shenhuagushi/1295746.html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