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

图文热点

在任的朱氏中科院院士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2021/04/02 21:00:44 浏览量:2791

概况

截至2020年10月9日为止,朱氏在职中科院院士共有16人,其中14人为男性,2人为女性(朱静和朱美芳)。按姓名拼音排序分别是朱邦芬、朱道本、朱   荻、朱   静、朱美芳、朱起鹤、朱清时、朱日祥、朱森元、朱诗尧、朱位秋、朱永官、朱玉贤、朱兆良、朱中梁、朱作言。朱氏中科院院士占总院士人数的1.95%,高于朱氏人口在中国总人口中的占比。

1.从年龄上来看,平均年龄为75.2岁,90岁以上2人,80-89岁的共有4位。其中,年纪最长的是朱起鹤院士(96岁),次之为朱森元院士(90岁),年纪最轻的是朱永官院士(53岁)。

2.从当选院士时的年龄来看,平均当选年龄为58.1岁。当选时年纪最轻的是朱清时院士(45岁),其次是朱日祥院士(48岁),当选年纪最长的是朱起鹤院士(71岁)。

3.从当选时间来看,最早的是1991年(朱清时院士),当选时长达29年,其次是1995年,分别为朱静、朱起鹤和朱森元院士,当选时达25年,当选时间最近的是2019年,是朱美芳和朱永官院士。

4.从籍贯地分布来看,浙江院士最多(6人),江苏次之(4人)。

人物介绍

朱邦芬.jpg

朱邦芬院士

凝聚态物理学专家 1948年1月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宜兴。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与黄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作“黄-朱模型”,带动了该领域的发展关于半导体量子阱中激子旋量态理论和半导体超晶格拉曼散射的微观理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现从事凝聚态物理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受限小量子系统物理和半导体超快光学过程理论。 1993年、2004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朱道本.jpg

朱道本院士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专家  1942年8月20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1965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1968年华东化工学院有机化学系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等职。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机固体领域的研究,是我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科学家之一。通过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发现了一系列新的一维、二维有机导体和一种准三维的有机导体。制备了一系列体系的有机晶体和分子膜,研究了分子聚集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对其性能的重要影响。对以C60为基质的电荷转移复合物,C60、C70及其衍生物的薄膜结构及性能等研究都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朱狄.jpg

朱荻院士

制造工程专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1954年5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籍贯辽宁沈阳。197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系,1981年、1985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电化学制造技术的研究。揭示了游离粒子微量摩擦对电化学沉积过程的作用,掌握了其抑制微小气泡吸附、微磨整平的规律,发明了摩擦辅助精密电铸技术。提出了多场耦合下的电解加工间隙分布数值解法和工作液主动分流控制法等,提高了加工精度。提出微尺度线电极的原位制造法,实现了微尺度电化学制造。主持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种电化学制造装备。成果在国防工业得到应用。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朱静.jpg

朱静院士

女,材料科学专家。原籍浙江杭州,1938年10月10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清华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0年代未至80年代未从事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的合金化原理、强韧化本质等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据此提出的合金化及热处理制度已在铀分离机用钢中实施。80年代初开始电子微衍射研究,运用相干电子波微衍射实验及原理,发现和确定了单个畴界的性质提出了测定纳米区域有序度的方法和发展了电荷密度分布实验确定的研究,界面应变分布实验与数值模拟等,近年在高温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技术、固体表面与界面、应力诱导相交、微量元素偏析特征等研究中。发展了实验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朱美芳.jpg

朱美芳院士


朱美芳,女,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现任中科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中国物理学会非晶态固体专业委员会委员。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半导体物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讲授高等半导体物理,非晶固体物理,固体物理等研究生课程。承担及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 中法、中波国际合作项目等诸多项目。负责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多晶薄膜材料和电池的探索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多晶硅薄膜的低温技术与沉积机理的研究",以及中法先进材料合作项目"微晶硅薄膜中电输运性质"等课题。曾应邀在美、德、法、日、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瑞士等国讲学。在国内外主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已指导博、硕士生10余名。


朱起鹤.jpg

朱起鹤院士

物理化学专家 1924年7月12日生于北京。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50年代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沙工学院工作。曾参加核反应堆设计和激光应用等研究。1978-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负责研制超导磁体、超导微波腔和研究激光加速带电粒子。1981年后,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负责创建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先后研制出7台较高水平的大型分子束实验装置。进行了分子光解碎片平动能谱、自由基反应、分子的多光子电离、原子团簇和分子团簇等研究工作。在分子光解研究中,得到碘代烷烃、卤代烯烃和酮类等分子的光解规律和微观反应机理。在团簇研究中,发现一类新的含氢碳团簇,并提出筒状结构还发现一系列金属与硫的二元团簇,得到其组分规律、稳定性和光解规律等。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朱清时.jpg

朱清时院士

物理化学专家 1946年2月7日生于成都,籍贯四川彭县。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南方科技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分子局域模振动研究方面,成功地观测和完整地分析了一系列高泛频振动态的高分辨率光谱,建立了局域模振动-转动光谱学的一系列理论,并对上述高分辨光谱进行了完整的分析,还论证了多原子分子中单振动本征态存在的可能性和条件。近年来,与合作者一起开创了对单分子化学的研究,并首次拍摄出化学键照片,对于掌握单分子和原子的行为规律和构造单分子的电子器件有重要意义。曾获首届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

朱日祥.jpg

朱日祥院士

地球物理学专家 1955年8月18日生于山西大同。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在极性转换期间地磁场形态学、地质时期地磁场古强度与地球深部过程的相关性以及沉积盆地古地磁定年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成果。主持创建了集成岩石磁学、古地磁学和地磁场古强度研究的综合实验室,开拓了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该实验室已成为岩石磁学与古地磁学领域国内外研究中心之一,提升了我国该研究领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代表作有Earliest presence of humans in northeast Asia和Evidence for weak geo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prior to the Cretaceous normal superchron。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朱森元.jpg

朱森元院士

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1930年10月26日生于江苏溧阳。1949-1952年在南京大学航空系学习。1960年在莫斯科包曼高工获副博士学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科技委顾问、863-702的技术咨询专家。曾任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中的专家组组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火箭发动机的理论与工程研究。早期参加地地导弹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负责研制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成功用于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工程等。在“863”航天领域的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只需研制两种大推力火箭发动机进行积数式发展,就能使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实现大幅度提高。此建议国家已立项研制。2001年2月国家科技部和总装备部联合授予他“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荣誉证书。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主要代表作有《氢氧火箭发动机及其低温技术》等。

朱诗尭.jpg


朱诗尧院士

量子光学专家。浙江大学教授。1945年12月生于上海市静安区,籍贯江苏镇江。196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1981在山西大学获硕士学位,198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领域的研究。在量子相干方面,特别在无翻转激光和自发幅射相消方面作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目前从事量子相干,特别是相位衰退的干涉效应;特殊材料中的量子相干现象;以及相干光和部分相干光传播的研究。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4年获伊朗政府花拉子模国际二等奖,2014年获量子光学“拉姆奖”。

朱位秋.jpg

朱位秋院士

力学专家。1938年9月5日生于浙江义乌。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1964年西北工业大学非线性振动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浙江大学力学系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国际上首次提出与发展了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得到了四类能量非等分精确平稳解,打破了60年来只有能量等分精确平稳解的局面。提出与发展了高斯白噪声激励下耗散哈密顿系统等效非线性系统法、拟哈密顿系统随机平均法,研究拟哈密顿系统随机稳定性、随机分岔及首次穿越的理论方法,以及分别以响应最小、稳定性或可靠性最大为目标的非线性随机最优控制理论方法。上述创新研究成果构成了一个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哈密顿理论体系框架,为解决工程中一系列极其困难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关键问题提供了一整套全新而有效的理论方法。

朱永官.jpg

朱永官院士

朱永官,环境土壤学专家,1967年8月生于浙江桐乡。1989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环境土壤学和环境生物学研究,在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特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土壤修复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取得的成果得到同行广泛认可,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主要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第一完成人)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农业科学奖。至今已在国际主流刊物Science, Nature, Nature Microbiology, Nature Plants, PNAS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得到Science, Nature, Cell Press,Trends in Plant Science等国际著名刊物报道或专文评述。

朱玉贤.jpg

朱玉贤院士

植物生理学专家 男,1955年12月生,浙江富阳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1989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武汉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棉纤维发育分子机制和拟南芥干细胞调控茎端根端发育研究和生物学教学。开展棉纤维伸长发育功能基因组研究,揭示植物激素乙烯调控棉纤维细胞伸长的分子机制,为大幅度提高棉纤维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开展雷蒙德氏棉、亚洲棉等二倍体棉花及四倍体载培种陆地棉基因组学研究,诠释乙烯代谢途径在不同棉花基因组中的表达规律。有关棉花纤维细胞发育的基础研究已在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2012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朱兆良.jpg

朱兆良院士

土壤学专家 男,1932年8月生,浙江奉化人。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在稻田土壤供氮量预测和氮肥施用量推荐方法研究中,揭示了现行方法只能达到半定量水平,论证了用“平均适宜施氮量法”推荐施氮量的可靠性。在氮肥去向研究中,发现我国农田中氮肥利用率偏低、损失率偏高,明确了变幅及主要影响因素,定量评价了主要稻区稻田中的氨挥发潜力,指出稻田田面水的铵浓度和光照是决定氨挥发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减少氨挥发的施肥原则和使用水面有机分子膜减少氨挥发的技术。研究确定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定量评价氮循环主要过程的参数,为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氮素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中梁.jpg

朱中梁院士

电信技术专家。1936年4月26日生于江西南昌。1961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通信和信息科学研究。主持设计并参与研制通信卫星多功能信息系统和数字宽带无线传播与信号处理系统;提出多系统、多用途、业务兼容和顶层优化的设计思想,实现了大系统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高效共享与综合利用;研究课题的重点包括:信号估计与识别、弱信号检测、系统抗干扰、多址通信、通信网络、信息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理论与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

朱作言.jpg

朱作言院士

细胞及发育生物学专家 男,1941年9月生,湖南澧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合作完成了鲤鲫间的细胞核移植。领导开创了鱼类基因工程研究新领域,培育出首批快速生长2.3-4.3倍的转基因鲤、鲫和泥鳅;在揭示外源基因整合的镶嵌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基因鱼模型理论和克隆纯合转基因鱼品系对策,阐明了转GH基因鱼饵料蛋白利用的高效性和鱼体组成的高蛋白低脂肪品质;克隆了鲤科鱼类4个基因,首次提出并构建了“全鱼”重组基因表达载体,为鱼类基因育种奠定了理论和实用化基础;首次发现鲤种的DNA分子标记,揭示了鱼类GH基因结构对研究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特殊意义。

(信息来源:姓氏大数据)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中华朱氏网群.jpg

如喜欢,邀请您到中华朱氏商城(电脑版)逛逛!

http://www.zhzhus.com/wap/store.html(手机版)


蝴蝶(飞舞).gif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