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朱氏

图文热点

海南朱氏解析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2022/04/14 17:03:44 浏览量:1869

朱建魁 2015-11-27

    朱氏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传说肇始于远古洪荒时代一个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一个崇拜蜘蛛的氏族。朱姓发源地有两个:一个是河南、安徽间,一个是江苏省境。朱氏后代名人辈出,史不绝书,在24史中单独列传者418人,被收入《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的先秦至明代人物1240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先秦至清代人物604人。朱姓称帝、称王者25人,曾建立后梁、明等政权,其中最显赫的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共历经16帝,统治177年,王族子孙众多,繁衍昌盛,因而使朱姓人口得到较大的发展。

   朱氏后代中,最为后人尊崇的当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后人尊称朱子),是自孔孟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对我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而使朱氏族姓在中国文化舞台上升到了至尊地位。朱熹的三个儿子也都很优秀,各个聪明睿智,才德过人,他们的后裔子孙也颇为繁衍兴旺,形成考亭朱氏三大支。

  朱氏历史名人还有高句丽国始祖朱蒙、东汉大将朱儁、三国名僧朱士行、东晋名将朱序、唐朝宰相朱敬则、中国二十四孝之首朱寿昌(《宋史》载有他弃官千里寻母之事)、元代地理学家朱思本、明朝两广总督朱英、清代帝师朱轼、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朱耷、近现代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国务院前总理朱鎔基和老京城规划第一人朱启钤、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等等。

  朱姓在明清时期,发展进入顶峰,朱姓在明时成为皇姓,族大势盛,在各地均出现名门望族。到清时,由于农民起义,外族入关,最终导致朱姓再次进入低谷,但因避难外迁,反而更加广布于全国各地。朱姓在今日以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四省朱姓约占全国汉族朱姓人口的44%。据公安部的新版百家姓排名,朱姓排行第十四位,人口近2000万。在国外,朱姓较集中的国家有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如朱姓在朝鲜、韩国共计达20万人之多。在越南,朱姓也是常见姓氏。在美国,据当地朱姓联谊会的资料统计,朱姓是美国华人中的第3大姓,而且已广泛分布到美国的30多个州。

  朱姓历史上曾称帝者有25人,称王者无数,政治地位十分显赫,家族兴旺,形成了众多的郡望。主要有九大郡望:吴郡、沛郡、凤阳郡、河南郡、丹阳郡、太康县、钱塘县、永城县和义阳郡。由于朱姓族人历代均名人辈出,广布于各省,形成了众多的堂号,并且将堂号写于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其中出自朱熹的紫阳堂影响最大。

  海南185个市县都有朱氏子孙,主要聚居于海口、定安、澄迈、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屯昌、儋州、文昌、琼中、乐东、保亭等市县,人口有6万多。朱廷玉是朱氏渡琼始祖,在北宋时任殿前将军。在海南还有朱熹的后代和明太祖朱元璋后裔。海口白沙坊园尾村朱氏后人称,其祖先朱王臣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改名的,为避难而在海口埋名。

  大理学家朱熹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宣传理是世界的本原,世称程朱学派。

  他学识渊博,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并说性即理,说人生来就具有三纲五常的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只要“内无妄想,外无妄动”就可以悟得天理。

  他曾主持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教授五十余年,四方仰慕,弟子众多。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韩国、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四书集注》是元代以后的科举考试规定士人发挥题义必须以此书为依据,影响极大;《朱子语类》1卷?熏涉及面很广,是宋代以后新的语录体奠基之作。在道学家中,他的诗歌艺术性最高;在南宋文坛上,他的文章也很有特点。

  他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从中进士至死的50多年间?熏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熏但在任时期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宋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徽国公。

  朱氏中“紫阳堂”均源朱熹。

  朱运兴:海外华人领袖的传奇人生

  在马来西亚的政坛和华人社会里,人们称颂和缅怀着一位传奇人物——朱运兴先生。

  朱运兴祖籍海南文昌市文城镇城梅村,生于1911年。父亲朱儒林,早年到马来亚怡保经营锡矿业,家财颇丰。母亲钟民,生17个儿女,朱运兴为长子。少年在怡保英华学校就读,后入香港大学攻读文科,精通中、英文。

  他自幼所受的家训,就是既要热爱自己生活的国家——马来西亚;但也永远不能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

   1946年和1947年,为在马来西亚建立长久的殖民统治,英国政府推出二个新的政治方案。 在新的方案中,英国政府企图以马来西亚华侨同情马来西亚共产党为理由,把50万华侨、华人遣返中国。

   朱运兴等有民族气节的华侨、华人,在以陈贞禄为首的华人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反对英国殖民政策、保卫华人社会政治权益的斗争。特别是1947年10月20日,他们组织发动了战后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罢市,使当局不得不做出让步,进而修改政策。

   1949至1959 年,朱运兴任霹雳州警察后备团总团长(义务警察总监),获英女皇封赐警察有功勋衔C.P.W。1950年后,任马华公会总会义务秘书,被选为马来亚联合邦首届立法委员。1957年退出联邦议会,曾任民主联合党署理主席,经营保险业。1959年,朱运兴在马来西亚政界声誉鹊起,出任马来西亚独立后的第一任教育部副部长,多次代表政府出席联合国文教会议及国际性会议,数次代表政府与马共和平谈判。

   朱运兴热心华社事务,作为马华公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马来西亚新加坡联琼会主席、怡保琼州公会会长,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著名领袖之一,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渡琼始祖朱廷玉

   朱廷玉,字振声,宋朝将领,朱氏渡琼始祖,原住浙江省嘉兴府海盐县西厢朱家巷。

  北宋咸平四年(1001)六月授武略将军,任南京苏州府太仓县总御千户。景德二年(1005)四月,海盗猖獗,常侵扰琼州沿海,真宗皇帝(赵恒)派遣朱廷玉率兵渡琼征海盗。他指挥有方,英勇作战,很快平定海盗,协镇琼州,加升雷琼总镇。

  他在琼娶国氏为妻,生八子:圣护、圣谟、圣训、圣甲、圣诰、圣诏、圣泰、圣保,时称“八龙”。他在琼17年零1个月,勤政爱民,重文兴教,战绩政绩突出,于乾兴元年(1022)5月,奉旨回京,御升殿前将军、护国公。长子朱圣护随父回京袭职,升武略将军,任婺源总御千户,迁居江西徽州婺源县,后裔出了理学家朱熹等不少名人。留琼七个儿子随母立籍于琼山县丰好乡宜州都晋江村(今海口市白龙乡晋江村)。

  次子朱圣谟随国氏居晋江村,乏嗣,三子朱圣训迁居澄迈县鲁邹村,四子朱圣甲迁居定安县田秃,五子朱圣诰乏嗣,六子朱圣诏迁居文昌市,七子朱圣泰迁居定安县,八子朱圣保迁居琼山东岸儒翠村。

   朱廷玉的后裔,宋代以后陆续散居海南各地和广东雷州半岛。国氏授诰封一品诰命夫人,与朱圣谟、朱圣诰卒后俱葬于宜州都龙歧村(今海口市龙岐村)之西——今海南气象局附近,墓于“大跃进”和“文革”期间被毁。1987年由三十世裔孙新加坡企业家朱积源(祖籍定安县)牵头交涉,集资修复国氏之墓。居琼朱氏子孙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皆前往墓前祭扫。

  朱氏其他迁琼祖先

  朱细英(1130?觸1195),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坎头村。南宋淳熙八年(1181)赴琼任琼州府教授,偕李氏志二子朱应龙、朱应高来琼。秩满遂定居海口东下窖村。这支海南朱氏今传至三十一世,人才辈出。如民国四川总司令、陆军少将、文昌县县长朱运开,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朱运兴等。

  朱思明,原籍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中心塘村。明朝永乐年间科拔贡,署文昌教谕。任满后留居文昌县仙良坑村。

  朱礼,朱熹六世孙。三子朱福、朱敬、朱玺约于1390年迁居文昌市东郊镇马内村。

  朱翊 ,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穆宗庄帝载垕之第八子,神宗显帝翊钧之八弟,授封楚王,官授湖广总督。明思宗自缢后,渡海到海南,避居乐邑白石乡加雷村(今琼海龙江镇水岭村),为琼海朱氏迁琼始祖。

  朱圣济,于明朝时从徽州婺源迁琼。

  朱王臣,于明末从广东肇庆逃难来琼。

  朱明辉,十九世纪初由广西茂山迁入海南儋州。

  朱云轩,十九世纪中叶由广西迁入海南儋州。

  朱庭恭,清朝嘉靖年间,从广东海丰县赴南洋,途中因船撞礁沉没,幸得渔民抢救,上岸后定住海南儋州。

   朱姓的历史渊源

  朱姓肇始于远古洪荒时代的一个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一个崇拜蜘蛛的氏族。

  源起主要有四:一、出自曹姓,颛顼帝后裔。相传颛顼帝有孙子名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穴今山东定陶西南?雪。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后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二、朱虎后裔。朱虎为舜帝时大臣,又名伯虎。据文献记载,他是帝喾高辛氏统治时期的一位部族首领,属于当时的八大才子即所谓“八元”之一,其后裔中有以朱为氏的,并且源远流长,成为今日朱姓大家族中最古老的一支。他们都尊显祖朱虎为本姓始祖,并得到许多氏学经典的认同。早在《元和姓纂》中,就有“朱……一云舜臣朱彪?穴当作虎?雪之后”的记载。此后如《姓氏急就篇》、《姓氏考略》、《姓氏寻源》,均记载朱姓有一部分是朱虎后裔。

  三、出自子姓,微子启后裔。宋微子是商王纣庶兄,宋国开国君主,春秋时被诸侯所灭,其后裔有逃至砀?穴今安徽砀山?雪,改宋氏为朱氏,为江苏朱氏,以公子朱为始祖。

  四、他族改姓。如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海南省的黎族人有自称为“勒威”的,意思是芭蕉的孩子,汉姓为朱。此外,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如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蒙古族、回族、东乡族、白族、朝鲜族等民族中都有朱姓。

  除以上主要源起外,朱姓中另有两支,一支以白帝朱宣为始祖,称嬴氏朱姓;一支以丹朱为始祖,称祁姓朱氏。

  得姓始祖:朱侠。在远古部落首领颛顼时代,颛顼的后代曹安被封在曹(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周武王消灭了商朝以后,把他的弟弟振铎封在了曹国,而把曹安的后代曹侠改封在邾国(今山东省曲阜东南),称为朱子侠。战国时代,朱子侠建立的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其后人以国名为姓,称为邾氏。后去邑旁改“邾”为 “朱”,称为朱氏,朱侠从而也就成为朱姓的始祖。

朱氏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传说肇始于远古洪荒时代一个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一个崇拜蜘蛛的氏族。朱姓发源地有两个:一个是河南、安徽间,一个是江苏省境。朱氏后代名人辈出,史不绝书,在24史中单独列传者418人,被收入《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的先秦至明代人物1240人,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先秦至清代人物604人。朱姓称帝、称王者25人,曾建立后梁、明等政权,其中最显赫的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共历经16帝,统治277年,王族子孙众多,繁衍昌盛,因而使朱姓人口得到较大的发展。

   朱氏后代中,最为后人尊崇的当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后人尊称朱子),是自孔孟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对我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而使朱氏族姓在中国文化舞台上升到了至尊地位。朱熹的三个儿子也都很优秀,各个聪明睿智,才德过人,他们的后裔子孙也颇为繁衍兴旺,形成考亭朱氏三大支。

   朱氏历史名人还有高句丽国始祖朱蒙、东汉大将朱儁、三国名僧朱士行、东晋名将朱序、唐朝宰相朱敬则、中国二十四孝之首朱寿昌(《宋史》载有他弃官千里寻母之事)、元代地理学家朱思本、明朝两广总督朱英、清代帝师朱轼、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朱耷、近现代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国务院前总理朱鎔基和老京城规划第一人朱启钤、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等等。

   朱姓在明清时期,发展进入顶峰,朱姓在明时成为皇姓,族大势盛,在各地均出现名门望族。到清时,由于农民起义,外族入关,最终导致朱姓再次进入低谷,但因避难外迁,反而更加广布于全国各地。朱姓在今日以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四省朱姓约占全国汉族朱姓人口的44%。据公安部的新版百家姓排名,朱姓排行第十四位,人口近2000万。在国外,朱姓较集中的国家有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如朱姓在朝鲜、韩国共计达20万人之多。在越南,朱姓也是常见姓氏。在美国,据当地朱姓联谊会的资料统计,朱姓是美国华人中的第3大姓,而且已广泛分布到美国的30多个州。

   朱姓历史上曾称帝者有25人,称王者无数,政治地位十分显赫,家族兴旺,形成了众多的郡望。主要有九大郡望:吴郡、沛郡、凤阳郡、河南郡、丹阳郡、太康县、钱塘县、永城县和义阳郡。由于朱姓族人历代均名人辈出,广布于各省,形成了众多的堂号,并且将堂号写于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其中出自朱熹的紫阳堂影响最大。

   海南18个市县都有朱氏子孙,主要聚居于海口、定安、澄迈、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屯昌、儋州、文昌、琼中、乐东、保亭等市县,人口有6万多。朱廷玉是朱氏渡琼始祖,在北宋时任殿前将军。在海南还有朱熹的后代和明太祖朱元璋后裔。海口白沙坊园尾村朱氏后人称,其祖先朱王臣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改名的,为避难而在海口埋名。

  大理学家朱熹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宣传理是世界的本原,世称程朱学派。

  他学识渊博,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并说性即理,说人生来就具有三纲五常的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只要“内无妄想,外无妄动”就可以悟得天理。

  他曾主持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教授五十余年,四方仰慕,弟子众多。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韩国、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四书集注》是元代以后的科举考试规定士人发挥题义必须以此书为依据,影响极大;《朱子语类》140卷,涉及面很广,是宋代以后新的语录体奠基之作。在道学家中,他的诗歌艺术性最高;在南宋文坛上,他的文章也很有特点。

  他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从中进士至死的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时期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宋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徽国公。

  朱氏中“紫阳堂”均源朱熹。

  朱运兴:海外华人领袖的传奇人生

  在马来西亚的政坛和华人社会里,人们称颂和缅怀着一位传奇人物——朱运兴先生。

  朱运兴祖籍海南文昌市文城镇城梅村,生于1911年。父亲朱儒林,早年到马来亚怡保经营锡矿业,家财颇丰。母亲钟民,生17个儿女,朱运兴为长子。少年在怡保英华学校就读,后入香港大学攻读文科,精通中、英文。

  他自幼所受的家训,就是既要热爱自己生活的国家——马来西亚;但也永远不能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

   1946年和1947年,为在马来西亚建立长久的殖民统治,英国政府推出二个新的政治方案。 在新的方案中,英国政府企图以马来西亚华侨同情马来西亚共产党为理由,把50万华侨、华人遣返中国。

   朱运兴等有民族气节的华侨、华人,在以陈贞禄为首的华人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反对英国殖民政策、保卫华人社会政治权益的斗争。特别是1947年10月20日,他们组织发动了战后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罢市,使当局不得不做出让步,进而修改政策。

   1949至1959年,朱运兴任霹雳州警察后备团总团长(义务警察总监),获英女皇封赐警察有功勋衔C.P.W。1950年后,任马华公会总会义务秘书,被选为马来亚联合邦首届立法委员。1957年退出联邦议会,曾任民主联合党署理主席,经营保险业。1959年,朱运兴在马来西亚政界声誉鹊起,出任马来西亚独立后的第一任教育部副部长,多次代表政府出席联合国文教会议及国际性会议,数次代表政府与马共和平谈判。

   朱运兴热心华社事务,作为马华公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马来西亚新加坡联琼会主席、怡保琼州公会会长,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著名领袖之一,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渡琼始祖朱廷玉

   朱廷玉,字振声,宋朝将领,朱氏渡琼始祖,原住浙江省嘉兴府海盐县西厢朱家巷。

  北宋咸平四年(1001)六月授武略将军,任南京苏州府太仓县总御千户。景德二年(1005)四月,海盗猖獗,常侵扰琼州沿海,真宗皇帝(赵恒)派遣朱廷玉率兵渡琼征海盗。他指挥有方,英勇作战,很快平定海盗,协镇琼州,加升雷琼总镇。

  他在琼娶国氏为妻,生八子:圣护、圣谟、圣训、圣甲、圣诰、圣诏、圣泰、圣保,时称“八龙”。他在琼17年零1个月,勤政爱民,重文兴教,战绩政绩突出,于乾兴元年(1022)5月,奉旨回京,御升殿前将军、护国公。长子朱圣护随父回京袭职,升武略将军,任婺源总御千户,迁居江西徽州婺源县,后裔出了理学家朱熹等不少名人。留琼七个儿子随母立籍于琼山县丰好乡宜州都晋江村(今海口市白龙乡晋江村)。

  次子朱圣谟随国氏居晋江村,乏嗣,三子朱圣训迁居澄迈县鲁邹村,四子朱圣甲迁居定安县田秃,五子朱圣诰乏嗣,六子朱圣诏迁居文昌市,七子朱圣泰迁居定安县,八子朱圣保迁居琼山东岸儒翠村。

   朱廷玉的后裔,宋代以后陆续散居海南各地和广东雷州半岛。国氏授诰封一品诰命夫人,与朱圣谟、朱圣诰卒后俱葬于宜州都龙歧村(今海口市龙岐村)之西——今海南气象局附近,墓于“大跃进”和“文革”期间被毁。1987年由三十世裔孙新加坡企业家朱积源(祖籍定安县)牵头交涉,集资修复国氏之墓。居琼朱氏子孙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皆前往墓前祭扫。

  朱氏其他迁琼祖先

  朱细英(1130-1195),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坎头村。南宋淳熙八年(1181)赴琼任琼州府教授,偕李氏志二子朱应龙、朱应高来琼。秩满遂定居海口东下窖村。这支海南朱氏今传至三十一世,人才辈出。如民国四川总司令、陆军少将、文昌县县长朱运开,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朱运兴等。

  朱思明,原籍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中心塘村。明朝永乐年间科拔贡,署文昌教谕。任满后留居文昌县仙良坑村。

  朱礼,朱熹六世孙。三子朱福、朱敬、朱玺约于1390年迁居文昌市东郊镇马内村。

  朱翊 ,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穆宗庄帝载垕之第八子,神宗显帝翊钧之八弟,授封楚王,官授湖广总督。明思宗自缢后,渡海到海南,避居乐邑白石乡加雷村(今琼海龙江镇水岭村),为琼海朱氏迁琼始祖。

  朱圣济,于明朝时从徽州婺源迁琼。

  朱王臣,于明末从广东肇庆逃难来琼。

  朱明辉,十九世纪初由广西茂山迁入海南儋州。

  朱云轩,十九世纪中叶由广西迁入海南儋州。

  朱庭恭,清朝嘉靖年间,从广东海丰县赴南洋,途中因船撞礁沉没,幸得渔民抢救,上岸后定住海南儋州。

  世界朱氏联合会

  世界朱氏联合会是全世界朱氏族裔们自己的组织,他以促进全世界朱氏宗亲之间的亲睦团结、贡献国际亲善及世界和平、继承发扬以朱子为代表的东方优秀传统文化、修复朱子遗迹为自己的宗旨,世界朱氏联合会会员遍布世界各地。

  世界朱氏联合会于1993年5月6日在韩国汉城成立,推举韩国朱氏中央宗亲会朱昌均为世界朱氏联合会第一任会长。同时选举马来西亚朱祥南、新加坡朱启高、中国朱兆祥、韩国朱仁镐为副会长,中国杨青为秘书长,中国朱杰人为常务副秘书长。世界朱氏联合会总部设在韩国汉城,秘书处设在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决定两年召开一次世界代表大会。

  1995年10月9日至12日,世界朱氏联合会第二次世界代表大会在朱子(熹)故里江西婺源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300余人出席了这次大会。1997 年10月14日至16日,世界朱氏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朱子的长眠之地福建武夷山举行。来自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的海外朱氏后裔100余人出席了大会。来自中国大陆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广东、海南、山东、湖北、湖南、辽宁、河南、甘肃及北京、上海等省市的朱子后裔代表 300余人出席了大会。第四次世界代表大会于1999年12月3日至4日在广西桂林市举行,朱祥南被正式推举为世界朱氏联合会第四届、第二任会长。 2002年11月2日,第五次世界代表大会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于2005年10月16日在河南洛阳召开。

  海南朱熹研究会会长朱逸辉任世界朱氏联合会常务理事。

  朱姓的历史渊源

  朱姓肇始于远古洪荒时代的一个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一个崇拜蜘蛛的氏族。

  源起主要有四:一、出自曹姓,颛顼帝后裔。相传颛顼帝有孙子名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东定陶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后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二、朱虎后裔。朱虎为舜帝时大臣,又名伯虎。据文献记载,他是帝喾高辛氏统治时期的一位部族首领,属于当时的八大才子即所谓“八元”之一,其后裔中有以朱为氏的,并且源远流长,成为今日朱姓大家族中最古老的一支。他们都尊显祖朱虎为本姓始祖,并得到许多氏学经典的认同。早在《元和姓纂》中,就有“朱……一云舜臣朱彪,当作虎?雪之后”的记载。此后如《姓氏急就篇》、《姓氏考略》、《姓氏寻源》,均记载朱姓有一部分是朱虎后裔。

  三、出自子姓,微子启后裔。宋微子是商王纣庶兄,宋国开国君主,春秋时被诸侯所灭,其后裔有逃至砀。今安徽砀山。,改宋氏为朱氏,为江苏朱氏,以公子朱为始祖。

  四、他族改姓。如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海南省的黎族人有自称为“勒威”的,意思是芭蕉的孩子,汉姓为朱。此外,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如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蒙古族、回族、东乡族、白族、朝鲜族等民族中都有朱姓。

  除以上主要源起外,朱姓中另有两支,一支以白帝朱宣为始祖,称嬴氏朱姓;一支以丹朱为始祖,称祁姓朱氏。

  得姓始祖:朱侠。在远古部落首领颛顼时代,颛顼的后代曹安被封在曹(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周武王消灭了商朝以后,把他的弟弟振铎封在了曹国,而把曹安的后代曹侠改封在邾国(今山东省曲阜东南),称为朱子侠。战国时代,朱子侠建立的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其后人以国名为姓,称为邾氏。后去邑旁改“邾”为 “朱”,称为朱氏,朱侠从而也就成为朱姓的始祖。

(推荐人:朱守伟)注:引用时请校对。

  • 上一篇:海南朱氏

  • 下一篇:海南朱氏概况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