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朱氏

图文热点

安徽旌德兴隆朱氏族谱及源流略考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0/04/19 21:06:11 浏览量:2513

原创 朱良龙 淝水春秋 

 一、 前言 

    在《兴隆古今》“大礼四姓的故事”中有文字描述:“过大礼村东边的紫阳桥,便到了朱家祠堂。紫阳桥是朱姓人于乾隆年间修建的。因朱家人认为他们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后人,朱熹别名‘紫阳’,遂取桥名为‘紫阳桥’。”2019年回家乡,高立甫赠我一本《兴隆乡音》书,并题赠词: 

                        朱熹后裔到西安,

                        良策心诚添奉献。

                        龙腾赤县行甘露,

                        志为昌盛大梦圆。

      通过这两件事,使我隐约知道自己的朱姓与朱熹存在某种关系,至于是朱熹谪系后裔还是一脉相承,一直心存疑惑。故本人对旌德兴隆朱氏族谱及源流进行了梳理与略考,大致理清了兴隆朱氏源流的来龙去脉,并对祖辈设立的辈份排行十六字进行了诠释。因时间和水平所限,又缺乏族谱资料和未进行实地考证,难免有谬误、不完整和不确凿之处。

 

                   家乡——旌德兴隆月村

 

二、朱姓的来源、演变及“紫阳宗”概述

       朱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尤其在江浙皖地区中极有影响。总人口大约在1500余万。我国朱姓产生过许多世家大族,出现过无数名人。先秦以来,朱姓称帝者25人,先后建立了高句丽、后梁、明等政权。朱姓起源主要有以下五大支系:

1、朱襄氏后裔。朱襄氏被尊为朱姓始祖,至今5000多年的历史。

2、狸姓。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名为氏。舜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别为狸姓,后一支以丹朱的名为氏。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狸姓朱氏的历史也有4000年之久。

3、曹姓。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西周武王封曹姓朱人于邾,建立邾国,后邾国为楚所并,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出生地,至今已有2450多年)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沛国世家、沛国堂都是指沛国朱氏,是朱姓中最显赫的一支,今天大多数朱姓族人都称自己为沛国朱氏。

4、子姓。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东汉时已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历史有2300年。

5、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胡、康、李、范、舒、施等姓,以及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朱,尤其明朝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

族谱具有“勾连天人、贯通古今”和维系一个氏族精神凝聚力的作用。现今全国朱氏族谱多达296支系以上,大多又源于“沛国堂”,其中,八支和紫阳宗是两个最大的支系。朱元璋属于八支,他自称八支太祖,八支族谱记载:“称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八支历史上称帝的朱姓非元璋一人,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皇帝朱温也属八支。

紫阳宗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1100年历史。南宋理学宗师朱熹属紫阳宗始祖朱瓌的九世裔孙,朱熹祖籍徽州婺源,有一山名为紫阳山,朱熹为表示不忘先祖,把在福建的住宅更名为紫阳楼,自称紫阳先生,并创紫阳书院,厅堂匾名“紫阳书堂”,后人因而以紫阳为郡望(名门大族),故把婺源茶院世系称为紫阳朱氏,紫阳宗即源于此。

注:婺源、旌德归属的变更。

1)古徽州府包括歙县、黟县、绩溪、婺源、祁门、休宁。1949年,由于解放婺源县和江西省的同为解放军四野,为便于管理,从此将婺源划归江西省。

2)旌德属古宁国府,宁国府领有宣城(附郭)、泾县、南陵、宁国、旌德、太平,与徽州同属“一府六县”的政治格局,但旌德县、太平县的情形与徽州非常相似,是徽州商业文化在地域上的一种扩大。

3)新中国成立后至1987年前,旌德归徽州地区,徽州地区包含歙县、祁门、休宁、黟县、绩溪、旌德、石台和屯溪市。

4)1987年后,安徽省为了发展旅游业,提升黄山“名片”作用,成立黄山市,又把绩溪、旌德划出,归宣城市。

 三、紫阳朱氏族谱及源流略考

 1、紫阳朱氏一世祖:朱瓌(gui)

婺源茶院一世祖朱瓌(小名古僚,字舜臣)生于唐广明元年(880年)歙州(今安徽歙县)黄墩。唐天祐(904—907年)初,朱瓌奉歙州刺史陶雅之命,带兵三千人镇守婺源,防止黄巢农民起义军再次挥师婺源,并制置于茶院,巡辖婺源、浮梁、德兴、祁门四县。天祐三年(906年),朱瓌受封宣、歙、池、平、苏、杭、饶、信八州观察史,于是举家居婺源,被朱氏后裔尊崇为婺源茶院朱氏始祖。子有三人:长子朱廷杰,次子朱廷隽,三子朱廷滔。朱瓌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离世。

朱瓌传二世朱廷隽,朱廷隽子有二人:昭元、昭亨;朱廷隽传三世朱昭元,朱昭元生子惟甫、惟则;朱昭元传四世朱惟甫。朱惟甫生子迪、振、郢;朱惟甫传五世朱振,生子纬、绚、发、举。

2、紫阳朱氏六世祖:朱绚、朱楫

朱绚生於宋仁宗庆历6年(公元1046)丙戌。生子虬、蟾、耆、森,居婺源。

朱楫为朱瓌六世裔孙,也是旌德朱氏始祖,有四子,分别名为朱仁、朱义、朱礼、朱智。“仁义礼智信”正是儒家“五常”。从其四子的取名来看,朱楫也是个精研儒学者。朱楫原居在歙县凤山,其曾孙朱荣从太平移居旌德,故称旌阳凤山朱氏始祖。

3、紫阳朱氏七世祖:朱森、朱礼

朱森(1075—1120),北宋熙宁八年出生于婺源。少年时因科举未中,不复进取。年二十,父病逝,兄弟4人,兄长和两个弟弟早逝。朱森是个儒学家,任赠承事郎,后家道中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长子朱松中进士,得授福建政和县尉,朱森将仅有的百亩田产抵押于人,携妻子儿女一家八口人入闽,被尊为入闽始祖。朱森于宣和二年卒于政和。有子三人,长子朱松,次子朱柽,三子朱槔。

朱礼为朱楫第三子,在1120年~1121年,时任绩溪主簿,为避北宋方腊农民起义之战乱,迁太平县麻城乡酸枣岭。

4、紫阳朱氏八世祖:朱松

朱森长子朱松,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出生于徽州婺源,朱松出生时,宅内古井白气如云,经久不散。朱松生有俊才,自为儿童,出语已惊人。未冠,从郡学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朱松擢进士第出身,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县尉,朱松靠变卖祖传的百亩良田作资财,带着父亲朱森和二个弟弟一家人入闽上任。

朱松是杨时弟子罗从彦的门生,精研理学,是济世传家的君子儒,他在《承事府君行状》中曾曰:“吾家业儒,积德五世矣。”他的理学思想对朱熹的一生有深刻的影响。朱松著有《韦斋集》12卷流传于世。

绍兴八年(1138年),朱松因联名上书反对朝廷议和主张,痛斥秦桧议和主张,遭秦桧指使党羽右谏议何铸诬朱松“怀异自贤,阳为辞逊”,被贬知饶州。朱松辞职请祠,在建瓯城南修筑环溪精舍,开始授徒讲学,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病逝。

5、紫阳朱氏九世祖:朱熹、朱荣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午时,朱熹生于郑氏馆舍。相传,朱熹出生前一天,郑氏馆舍对面的文山与背后的公山同时起火,山势烧成“文”、“公”二字,朱松惊曰:“天降祥瑞,必有所印,此喜火祥兆也!”第二天中午,朱熹就出生了,朱松便为孩子取名“熹”,即“喜”、“火”二字的组合。

在南宋绍兴十三年,时年14岁的朱熹为遵亡父朱松遗言,随母由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北迁,定居于崇安五夫里(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镇),投靠其义父刘子羽。虽受到多方照顾,然毕竟是寄人篱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朱熹曾向远在政和的二叔朱槔寄书诉说寄寓的辛酸。朱槔《玉澜集·自作挽歌辞》写道:

           天涯念孤侄,携母依诸刘。

           书来话悲辛,心往形辄留。

绍兴十五年(1145)除夕之夜,朱槔寄诗朱熹,诉说朱氏家族衰落之悲与国家战乱之痛。

儒学世家,书香门第,这一切,都对幼时的朱熹产生了深远影响。朱熹后来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成为圣人。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他的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人性二元论、论述教育、朱子读书法、科学思想等学术思想与理学体系,深刻地影响后来的元、明、清儒家思想及社会,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之说,足见朱熹对后世的影响力。

朱熹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朱熹在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朱熹虽生于闽,而其文多自称“茶院九世孙”,又称“新安朱熹”,即不忘其旧,因而,朱熹两次回故里讲学授徒,培养了大批徽州弟子,朱子之学在徽州转相授受,历朝不绝。为教育后世子孙,朱熹特作《朱熹家训》一篇,全文仅有317字,但字字珠玑,是治家、修身、处世的家教经典。徽州人无论为官、为商、为农多依朱子家礼为行为准则,数百年来,徽州文风炽盛,人文蔚起,名家辈出,风俗淳厚。

朱熹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与称赞,如清康熙帝称赞其:

               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

               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南宋词人辛弃疾称赞其: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称赞:“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等等。

朱荣为朱礼之孙,与朱熹同为朱瓌九世裔孙,是旌德朱氏之祖。据记载,他出太平游旌德,见西溪里(今孙村乡玉溪村绵川洞)一处,“山川秀丽,乃置田筑室而居”,“五世义居,皆愿聚而不愿散,皆愿合而不愿分,文风义气,蔼著乡评”。然“子孙繁衍,地僻而难容众”。

6、旌德蔡家桥镇及朱旺村紫阳朱氏始祖:朱三八、朱五九、朱开先

1208年~1224年(南宋嘉定),旌德西溪里朱荣子孙,先有朱三八见“江叶村(古十五都所在地)水绕山环,乃佳丽之地,可以奠居,于是置产营基,筑室而居”;后有朱五九迁至钟汪村的上村,与钟氏毗邻;1335年~1341年(元朝至元),朱开先迁至钟汪村的下村,与葛氏毗邻。

 

                             旌德朱旺村

 

7、旌德兴隆镇(大礼村)紫阳朱氏始祖:朱天骐

1297年~1308年(元朝大德),兴仁乡李村(今兴隆镇大礼村)万户戴仁甫“慕吾朱氏声势,人生豪杰,故以女婚吾祖天骐公(朱荣子孙)”,进而促朱天骐一门老小,更带砖瓦杂物,“由西溪里徒其室百梁厅”。

 

                                旌德兴隆大礼村

 

四、旌德紫阳朱氏的发展

 紫阳朱氏从西溪里析出或再析出异居的主要村落还有:旌北的十五都、汤村、大岘村(今孙村镇下大兴)以及泾县的丁家桥镇枫坑等地。人虽异居,谱宗续修,支干蕃衍,族风绵延,皆能承绍先德,父爱兄和,修身正家,振作乡邑,发扬光大。

1441年(明朝正统)修谱时,有新安名士程以胜,盛赞旌德紫阳朱氏:“不以资力称雄,皆守其仁义为先,屋润家肥,贯杇粟陈,乡闾赖以周济,岂无所自哉?皆以文公(朱熹)礼让之遗风抑子孙,乐善好义安富而光荣也,不然,何其诜诜(同莘莘)迄今未艾也耶?”

1506年~1522年(明朝正德),钟汪村的紫阳朱氏上村、下村“二派并兴,故名为朱汪村也”。

 

 

                           旌德朱旺村

 赘家于李村的紫阳朱氏,“出色於一乡,起人敬仰。岳催有方,上下咸服,人皆以忠厚称之”。“地灵人杰,支幹蕃衍。今虽蜂房蚁络,分门割户,人人士行,户户豊饶,父子敦慈孝之风,兄弟无阋墙之患,礼乐衣冠,出类拔萃,可称於一氏之义门”。这样也使得李村实现了戴、朱、刘、吕等多姓氏的和谐发展,因而,“李村”被乡民们敬称为了“礼村”。


               旌德兴隆大礼村

 迁居江叶村的紫阳朱氏则“钟山川之秀气,孕冈岳之精英,历意恣远,地灵人杰,家诗书而人礼乐,父子爱而兄弟和,有出自荣,无而匡济”。

明朝正德年间所修谱序称“今吾西溪之朱氏,蔚为邑之望族,故旌川古誌右族有四焉,居东者鲍,而西者汪也,居南者方,而北者吾朱也。旌德固以四偶并称,而吾朱氏为尤著。”

1541年间(明朝嘉靖),旌德紫阳朱氏与皖、赣、闽等地的朱熹后裔和族人一起,参与了由朱熹裔孙朱墅和朱鎏共同发起的紫阳朱氏统宗修谱运动。大家都遵从朱熹的处理办法:因为以前“世数不可考矣”,故认定唐朝天祐中(904年)由歙县篁墩受命领州兵三千,往婺源任制置茶院的朱瓌为紫阳朱氏的一世祖。这样,旌德紫阳朱氏始祖朱荣与朱熹就同为朱瓌的九世裔孙。

统宗修谱运动进一步强化了程朱理学对旌德紫阳朱氏一族的影响,尊祖敬宗、孝亲睦族、礼振家声的门风更盛。这些非常有利于其依靠家族的力量参与到我国明末清初开始加速的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之中。到清朝中期,在朱旺村和大礼村的紫阳朱氏中,便出现了许多富甲一方的大儒商,他们的足迹遍布扬州、金陵、苏州和庐州等广大地区,他们在县乡文化教育、公共建筑以及赈灾捐助等方面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旌德紫阳朱氏赘居的礼村,更是实现了以朱、刘、戴、吕四大姓为主体族群的多姓氏的和谐大发展,人口发展达四万之众,被称为“大礼村”。所以,旌德县乡民中一直流传着“小小旌德县,大大大礼村”的说法。

1786年(清朝乾隆),旌德紫阳朱氏在朱旺村下村宗祠—萃涣堂共同完成了族谱的第七次编修,共录入7400余丁,这时在大礼村(也已越千户)、汤村和泾县枫坑等大型村落中,紫阳朱氏都成了主要的姓氏。

旌德县旌阳朱氏1919年全谱以及清朝乾隆年间所修谱书记载,旌阳凤山朱氏和朱熹同属茶院(府君)朱氏,凤山朱氏始祖朱楫系婺源茶院(府君)朱瓌第六世孙,后迁往旌阳(即旌德)。

朱楫后人在历史演变中,一部分逐渐由旌阳凤山迁往安徽省南陵县界山、东塘一带居住。因界山水田少,旌阳凤山另有一些朱氏子弟便来到芜湖县红杨树圩区落户,即今日之朱村。朱村现存族谱记载,该朱氏为旌阳凤山朱氏,与南陵县界山朱氏、东塘朱氏原为同宗,均从旌阳凤山迁徙而来,但界山朱氏在清朝乾隆年间修谱时已然独立分支,谱名为《南陵界山朱氏宗谱》,而朱村谱名仍为《旌阳朱氏宗谱》,也就是说,朱村和南陵东塘的朱氏一脉还是原汁原味的茶院(府君)朱氏。

现今保存的旌阳朱氏族谱有两种:一是《旌阳凤山朱氏宗谱》,共10卷[首末各1卷]12册,民国8年(1919),安徽旌德;二是《旌阳朱氏宗谱》共18卷[首未各1卷]20册,清乾隆51年(1786),安徽旌德。

五、太平天国战乱造成旌德紫阳朱氏的衰落

 清朝乾隆年间是旌德紫阳朱氏发展的巅峰,之后半个多世纪亦有较大的发展。然而,到了1851年~1864年间(清朝道光三十年至清朝同治三年),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战乱,造成属于徽州地域性文化一带的大衰落,在这种历史性、社会性的人类大浩劫与天灾人祸中,旌德紫阳朱氏并不能独善其身而幸免于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钱财被敲诈、搜刮、掳掠而尽光

在咸丰兵燹之前,旌德是徽州商业文化在地域上的一种扩大,旌德(包括大礼村)也是徽商云集之地,是徽商的故里和栖息之地。

由于清朝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资金不足,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为筹措军饷镇压太平军,开始是团练的捐输搜刮,后来是曾国藩督师纵兵大掠,使全徽州窖藏一空,咸丰三年筹办“徽防”,同治五年增加“厘金税”,“官兵远来无饷,颇有掠物者”,再加上土匪的乘机掳掠,特别是战争后期,大量征集和采用民间资金来解决朝廷饷银不足与调度问题,而徽商又是在明清时代最富有的,可谓富甲天下、笑傲江湖、名扬海内外,乾隆年间,仅徽州盐商一项的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的总收入,连乾隆帝都曾感慨:“富哉徽商乎,联不及也!”所以民间资金主要来源于徽商。总之,清政府千方百计逼迫徽商出钱解决镇压太平军资金不足问题,因而,从这个角度上说,也造成太平军对徽商的不满,甚至仇恨。

太平军也需要资金和筹款,为解决部队给养,存在着沿途收缴军饷的行为,太平军北伐前期,军需粮饷主要来自于沿途攻克的官署府和富豪的“进贡”及“打先锋”,北伐战争后期,太平军被长期包围在一地,为保证军需品供应,不得不将“打先锋”改为对所在地所有居民进行征用的办法,为了战争需要,对一般的老百姓也是横征暴敛,包括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的所有物力和人力,平民百姓无偿“贡献”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被迫性”的。

太平军为解决部队给养而进行的横征暴敛,造成的后果特别严重。根据《彭城刘氏三溪支谱》(安徽旌德县三溪乡南湾村刘氏的支谱)后的《兵灾记》记述:“为旌德在三面之中,而我三溪南湾不但大路之边,而且在三叉路口。虽从二月间大村各镇把卡安民,徽宁上下、太邑往来,无日不过往贼兵也。天未明山林躲匿三五日,忍饥饿侯过尽回行。每卡留贼四五十名,除日食溪鱼、肉、菜、油、盐、酒、米、糕饼、洋烟,每月外索洋钱壹贰百元。常有大队贼兵过往,或办餐百数席,或给洋百余元,或贼首寿诞、升官、婚娶,贺礼用洋三五十、七八十未可知也。种种款费各村派出,或照人丁田亩、房间略好者勒捐。都内百姓何得存生也。至十一年(1861)春,粮食空矣。上等百姓所食麦糊米糠,次者树皮草根。米价每门升四钱六分,小麦三钱六分,大麦粉每斤一钱八分,六谷粉二钱二分,香油仝盐每两四十二文。锡器每斤十文,熟铁器每斤四文,铜器每斤十四文,新毛蓝、玉色男女褂每件换米三五合矣!此时贼之卡内费也难收,粮亦空矣。复又下乡寻男并富者妇女私刑吊打,或背脊上用香烧,鼻孔内冲烟,悬吊四指,索要埋藏米谷油盐、金银首饰。亦有献者,亦有至死而无者,难受酷刑而投圹、自缢者多也。”兴隆与三溪相连,两乡相距仅12公里,情景应当类似。

为了解决部队给养,徽商成了清军与太平军都要争抢的“钱仓”,徽商及徽州人的大量财产都被清军和太平军以合法和不合法的名义强抢去了。同时,为了争夺对 “钱仓”本土的控制权和掠夺更多的徽商财产,导致太平军与清军在徽州和旌德一带进行了历史上最残酷的争夺战,是两军拉锯战中最激烈的战场,而且一打就是十几年。曾国藩后来提及在徽州的战事,总心有余悸,并在信中写道:“无日不在惊涛骇浪之中,无日不战,无战不梗”,足见战事的惨烈。

2、人口锐减、房屋烧毁化为灰烬

 原本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的徽州及附近一带历来“未婴兵祸”,是人们逃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太平天国运动是唯一的一次。

从公元1854年太平军兵入徽州起,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徽州一带战乱延绵,太平军与清军攻防与争夺的激战不断,残酷地焚、烧、杀、掳,使当地尸首遍野,庐舍为墟,徽州一带惨遭自古以来罕见的灾难,大片房屋被焚,烧成灰烬,田园荒芜,瘟疫横行,饥饿的难民甚至掳尸吃人。

旌德是战争重灾区,人口锐减最为严重。“壮丁存者十分之二,老幼妇女百不存一。” 据旌德县誌记载,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在清军及地方团练与太平军多年的争战中,当地团练与太平军也有多次鏖战,结果都是当地团练溃败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旌德县城清军与太平军曾四次易手。从1856年~1863年的十年战争,加上连年旱涝瘟疫,使田园荒芜、饿殍陈野、人口流亡,造成旌德人口从咸丰三年(1853年)的50万锐减到同治三年(1864年)不足三万,境内“大村十室九空,小村空无一人”。紫阳朱氏族人同样也是“有一分至无一人者,有仅存一、二人或十数人者。”

兴隆大礼村从四万人口锐减到二千余人左右,据当地老人口述:当时兴隆的月村与现在的段村范围内,房屋是整片连着的,太平军把整个村的房子烧成灰烬,只剩下两头有几间房屋,造成如今这两个村之间有三里的距离没有人家,因原来是一个村,中间断了,因而把原来村的一头仍叫月村,另一头就叫断村(后改为段村);这场战争中所杀的人都把沿月村西边流过的乌溪河染成红色,真正是血流成河,惨绝人寰。至今,小孩不听话老人就说“长毛(太平军)来了”,以吓唬小孩,足见太平军给当地百姓造成的恐怖心里阴影。又据旌德孙村乡新建村当地人口述:“长毛反时,新建村民对抗长毛,被长毛将整村人杀光了。同时水街的楼上长廊被烧光,村中房子烧毁大半,两座祠堂与义仓等大房子由于长毛驻扎而被保留下来。孙村、玉溪、管家桥、后儒等村的大家族,也是同样原因,被赶往德山里几乎全杀了,血水把整条玉溪都染红了。德山里从此后没人居住。”

 

             月村与段村之间 

                  月村西边的乌溪河 

史料记载:旌德西乡庙首镇人刑部侍郎吕贤基文官挂武帅,咸丰三年(1853)赴安徽省任督办团练大臣,攻打太平军。其子吕锦文创办旌德县团练局,募捐筹粮,组织乡团,抗御旌德境内太平军。由于团练的主要成员是当地平民,服饰、方言与一般的平民没有区别,在交战时就很难分清,特别在太平军复仇时,难免使杀伤扩大化。又因太平军得知吕贤基、吕锦文父子是旌德人士,这种复仇式的杀伤就更为严重,因此,旌德至今仍流行这样一句民谣:“旌德人吃人,得亏吕锦文。”这就是旌德的平民死于锋镝者比周边地区更为严重原因。如在三溪,“(咸丰十年)闰三月下旬,都内(指三溪本村)起勇,杀贼数十人,贼退榔桥(在泾县境内)河下。未思绩溪、太邑、泾县俱是毛贼,复探之非官兵而是土勇,连夜杀回。将王、赵祠堂、东平主殿十数处火起,三溪市屋十焚八九,数日火光不绝,逢者便杀,惨之及也。” 在江村,“(咸丰)十年五月,贼匪复至,焚掳淫杀,民靡孑遗”。

太平军报复时杀伤扩大的对象也只限于被疑为团练成员的青壮年男性平民,这也造成了不少青壮男丁逃亡外地。《兵灾记》记载了逃往外地的壮年男丁又大部分死于瘟疫:“往外逃者,上下瘟疫,广宽殁者,十死八九”。

太平军的平民纪律应历史地分析,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不同的部队是不同的。在咸丰六年前进入皖南的某些部队对一般的老百姓是能做到秋毫无犯的。如歙县黄次荪《凤山笔记》就记有:“(咸丰)五年郡城之失,贼人入城即严启闭,禁其党四出掳掠,……乡人皆谓贼不甚扰民。”《兵灾记》中记载了咸丰六年翼王石达开“带兵数万,从青阳、石台走太平、过三溪、下泾县、到宁郡。三月二十三、四两日过尽。……吾南湾秋毫无患,来贼四五人村外探之,一纱未失。”《兴隆古今》中也有记载太平军初入旌德,路过兴隆两日两夜秋毫不犯的故事。自天京内讧后太平军的平民纪律才发生变化,为了战争需要,开始采取“打先锋”以掳掠民财,如在《兵灾记》中有记录:“不料咸丰十年(1860)正月二十八日,贼内赖(文鸿)、古(隆贤)领兵十数万,从泾川突然而上。赖往旌德,古往太邑宁郡,大劫至矣!二月中旬,赖贼徽郡败退下。在十七都内,贼之号令名曰“打先锋”,四山坞凹柴窝草堆用枪挑拨,厝坟阴沟无处不寻,烧杀淫掳无所不为,数日退。上都内(三溪城内)鬼哭神嚎,男丁而被杀掳逃亡,人去少半矣。”

旌德人口损失除了死于战争和瘟疫外,再就是死于饥荒。经过连续多年战乱、灾荒,造成粮食殚尽。《兵灾记》记述:“至十一年(1861)春,粮食空矣。上等百姓所食麦糊米糠,次者树皮草根。”由于断粮,意味着种子也被征或被充饥了,这一年的田地就被迫荒芜。在山区,野生动植物还可抵挡一阵子“上春有树皮百草食之,届冬无此美物。又寻皮靴、皮鞋、皮箱、皮凳烰而食之。叹曰,此物能有几何!”但入冬后,特别是大雪后,饥寒交迫,造成平民的大量冻死、饿死。没有能够外逃的老孺妇女,绝大多数被饿死的。在咸丰十一年春,粮食就空了,春天到秋天,山区还能找到吃的,至少河里的鱼、山上的动物,以及树皮草根,能入口的全用来能充饥,到了1861年冬天的一场大雪之后,平地积雪三四尺,没有任何草皮树根可食,又饿死很多人。

幸免于难的紫阳朱氏族人很多迁往了扬州、金陵、苏州和庐州等地,到扬州的最多。扬州从明朝起就是旌德人外出经商最主要的落脚点,至今存留了一座当时旌德会馆建筑,现已成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局趋稳定,但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繁荣。大礼村紫阳朱氏族人在迁至扬州和庐州等地族人的大力支持下,于1919年(民国八年)续修了璡公派的《旌阳凤山朱氏宗谱》,只录入800余丁。此后,全国范围的大变革和连年战乱,进一步造成朱氏族人的衰落。经过几次历史上大的变迁,似乎摧毁了朱氏族人往日的一切辉煌,但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由程朱理学文化所熏陶出的家教文风深刻地影响着坚守或迁离故土的紫阳朱氏后裔,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能自守而自强不息,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各自的不同贡献。 

六、旌德兴隆朱氏的公益建筑

 朱氏一族一直有乐善好施、热衷教育和公益事业的传统。由大礼村朱氏出资的公益建筑有表灵塔、紫阳桥、朱氏祠堂(粮站)等。

1.表灵塔

                     高耸蓝天一宝塔,

                     祥云瑞绕似仙阁。

                     正瞧燕雀频飞舞,

                     又听风铃袅袅音。

 

                            旌德兴隆及大礼村 

表灵塔位于安徽旌德兴隆镇大礼村东头,建于1748年 (清乾隆十三年),1754年竣工。是礼村朱、刘、戴、吕四姓捐银共建,用老砖50万块、银5000余两。塔为七层八面阁楼式砖塔,高50米。从朱氏与本土大姓共建灵塔可以看出,自元朝朱天骐赘家于李村以来,朱氏已与当地村民溶为一体、相互依存、同舟共济、共兴乡邑而令人感奋的浓厚乡土民情。

据《表灵塔乐输碑》和赵青藜《表灵塔记》记载,表灵塔具有“述形家作用”,可占风水、旺村庄,人杰地灵,“砥末俗、挽颓风,进一乡、一邑、一世于隆谷,一如夫塔之回澜障川,用锡嘉名于塔。”以祈千秋不朽、风雨不移。表灵塔字义寓意村民遵循“三纲、五常”之道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像塔一样巍然挺立、中流砥柱,与礼村字义同出一辙(“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其背后隐含的精神是做事恰当,“礼之用,和为贵。”因朱氏后裔深受儒家与朱熹的礼教遗风影响,对当地尚礼之风兴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灵塔的塔冠由八角上顶合尖,每角挂一风铃,风铃随风不时发出清脆而悠远绵长的叮铛之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塔顶上长有灌木与花草,并有许多鸟巢,时有天鹅、喜鹊、燕雀、八哥等鸟儿在上面飞来飞去,鸟呜声此起彼伏、悦耳动听,塔顶上常有祥云飘浮,呈现出一派祥瑞景象,真可谓吉祥之塔。正是:

                            灵塔高耸入云端,

                            绿树塔顶枝叶繁。

                            八角风铃音袅袅,

                            燕雀频飞绕周边。 

                                       表灵塔 

如今,表灵塔已屹立在玉屏山下、大礼村口266年,成为兴隆标志性建筑,把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兴隆点缀得更加美丽。在重峦叠翠的背景衬托下,表灵塔宛如一支巨大白色之笔,不仅记载了大礼村山河桑田的历史变迁,还书写着如诗如画般山川秀美与美好乡村,以及风土人情, 以迎接各方人士,踏上这片净土,登塔而望远,抒情而逸志,尽览山乡旖旎景色与巨变。正如肖爱华在《鹧鸪天 • 故乡的表灵塔》诗中写的那样: 

                      “ 塔下当年卖柄竹,

                        筹集学费供读书。

                        桥边车站常经过,

                        路向天涯客在途。

 

                        寻往事,看浮屠,

                        兴隆标志胜明珠。

                        请君登到七层上,

                        一览山乡美画图。”

注:肖爱华,男,1964年出生,旌德兴隆人,北京大学毕业,研究员。

 

                     重峦叠翠中的表灵塔

2.紫阳桥

                        大礼村东紫阳桥,

                        乔溪河岸两肩挑。

                        行人来往穿桥过,

                        利在千秋造此桥。

清澈的乔溪河从大礼村东边绕村流过,在清朝乾隆年间,为了方便村民出行,朱氏出资在乔溪河上建造了一座单孔敞肩石拱桥,桥长约25米、高约6米、宽约5米。整座桥采用花岗岩大石块、大石条建造。

该桥命名为“紫阳桥”,因朱熹别名“紫阳”,以祀朱子,遂取桥名为‘紫阳桥’,也寓意由紫阳朱氏建造。如今,在原桥基础上改造成了公路桥。在青山绿水和现代民居的衬托下,古石桥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给大礼村增添了一份古村落的气息。 

                 大礼村东紫阳桥 

3.朱氏祠堂

大礼村朱氏祠堂建在大礼村东边,据老人介绍,祠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高墙翘角的徽派建筑。祠堂前有一照壁,门前有广场、戏台,祠堂大门为“五凤楼”,并有一幅“沛国家声,紫阳世泽”的门联。祠堂围墙内琼楼玉宇,均采用硕大厚实材料建成,如用大木料作堂厅柱和月梁,用几米长的整块大石板作台阶,用长条形大石板铺砌地面,用花岗岩建造天井、泮池及石桥等。祠堂西边建有长廊。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与威严,也显示出朱氏家族曾经的辉煌与昌盛。解放后,该祠堂充公改建为粮站。 

                由朱氏祠堂改建的粮站

 七、紫阳朱氏十六字辈份排行的含义诠释

 清朝康熙年间修谱时,朱氏先辈设立了十六字辈份排行,即:“永守家则,德懋元良,学于先正,文祉其光。”其主要含义是期望并要求朱氏子弟以下四点: 

1.永守家则

要永远遵守《朱子家训》和《朱子治家格言》。前者只有短短317字,却将《大学》的三纲八目全包含在内,以朴实精辟的语言倡导重德修身、家庭和睦、人际和谐,提出了每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所应承担的角色和应尽的伦理道德义务,成为后人立身行事准则;后者是朱熹后人朱伯庐所作,讲述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主张勤俭持家、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等道德教育思想。此两“家则”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正是由于“永守家则”,紫阳朱氏一脉始终遵循理道,重视子弟教育,并受朱熹的“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治学精神影响,为后来紫阳朱氏子孙名人辈出奠定了基础。 

2.德懋元良

要在德行上不断勉力修为,成为大善至德之人(大贤之士)。“德懋”意思是在德行上勉力,如唐·元稹《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有“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职劳可举,德懋宜升。”即为此意;“元良”意思是大善至德,也是太子的代称,如《书·太甲下》有“一人元良,万邦以贞。”

“德懋元良”出自朱熹好友、南宋诗人卫泾的“上皇太子寿”这首诗,该诗原文为:

              南极秋中夜有辉,经旬先与玉衡齐。

              祥开游震天方眷,德懋元良日自跻。

              风爽铜声谐户御,月明银镂湿宫题。

              遥知侍宴欢鱼藻,曾忝宾筵漫舞醯。

“德懋元良日自跻”意思是修德进善的大贤之士如日之光芒自然升起。

3.学于先正

重视教育与学业,并在学习之前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理想,先正其心,再正其身,进而为学日益、博学而笃志。

4.文祉其光

崇儒尚文,兴盛文风,以先进的文化知识造福于社会和子孙后代,并以诗书传家,绵延不绝,以至发扬光大、光宗耀祖,乃至光耀华夏文明。

上述四点,对本人及朱氏后人仍具有积极的告诫与劝勉作用。 

                           月村新貌

八、结束语

 

                       朱子一生建理学,

                       寒泉立言注儒经。

                       道学著述传千古,

                       德厚流光后嗣昌。

作为紫阳朱氏的后裔,应当继续发扬以诗礼传家、勉力于德、乐善好施的家族传统,在各行各业中为今日之祖国繁荣昌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月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020年4月4日于西安

(信息来源:网络,推荐人:朱守伟)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