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朱氏宗亲联谊会筹备组召集人 朱耀光
各位领导、各位宗长、宗亲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受广东朱熹学术思想研究会述贤会长的邀请,前来南雄参加族谱与源流研讨会,感到非常荣幸。首先,在这里向广东朱熹学术思想研究会和述贤会长表示感谢。对能有如此机会与在座的各位宗亲朋友共同探讨表示感谢,预祝这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我是文公之29代孙,来自广东汕头,祖籍潮州。由于家族“朱昆记”在潮州从清代至民国时期有过辉煌且跌宕起伏的历史,所以这些历史必须保存和传承,源流和世系需要延续。而家族又曾多次发生重大变故,所有的历史资料毁佚殆尽。寻觅和整理家族历史我责无旁贷,亦非常艰难和复杂。这促使我在十年前开始研究家族的历史和源流世系。也由于家族历史跟潮汕朱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对潮汕乃至粤东的源流历史进行了调研。今天在这里向大家汇报和分享潮汕朱氏之源流历史与各宗支之间的关系。
潮汕朱氏主要来自于福建莆田,作为一个氏族,在潮汕地区二百余个氏族中的规模位居30前后,属中等族群。朱姓入潮较其他姓氏晚,从潮州府志等各种志书或史料的记载上看,最早入潮仕官者为南宋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袁州籍朱彦说任潮州知州。——据(《潮州志》饶志·职官志·宋 潮州·一六);首支入潮开基创族者是南宋时朱炎公及子朱宗仁公等人于宋末元初入籍程乡县(今梅州市梅江区)——据(《潮州府志》吴志·卷五·十九)。理学家,徽国文公朱熹于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应同僚,右丞相梁克家之邀,到揭阳县渔湖都京岗乡访友。自此后,陆续有朱姓人到潮州或经商,或屯田定居。从宋末至今的七百多年来,朱氏族人在粤东已发展为一支规模可观的族群。据不完全的统计,汕潮揭三市现有朱氏宗人约13万多人;原潮州府辖属的丰顺、大埔、平远、梅县及海陆丰等地朱氏宗人14万多人。分布于这一域内二十余区、县、市和一百多个乡镇,数百个自然村。还有移居省内外、港、澳、台和国外约数万人。
潮汕各地朱氏与其他氏族一样,其入潮的时间、迁徙路径与历史的沿革和社会形态有着密切的关联。各族群的渊源,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而变得非常复杂。各地族群也因此多有交集,在所有的县、区朱氏中,都存在不同宗系、宗支的情况。相当多的就是汇宗,这样更能彰显朱氏之间的团结,更重要的是族群人数的多寡,关系到在当地的势力和声望。到如今,这些汇宗后的族群已有数百年之久,在其内部早已根深蒂固,认同度非常高。然而,源流世系与氏族的认同在族系中是二码事。所以寻找和理顺宗族的历史源流、世系,正本清源是很有必要的。随着国家形势的日趋祥和安康,各族群对了解和延续宗族世系日益迫切,希望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宗族文化能够重新接续。十多年来,各地朱氏对自己族群的历史及世系,变迁都极为重视,千方百计的寻觅祖上的历史痕迹及其世系源流。
从1994年广东朱熹学术思想研究会粤东联络处成立以来,各县市相继成立宗亲理事会。为做好联宗联谊,恢复宗族文化,他们先后开展宗祠的修缮或重建,文物资料的抢救性修复,族谱的整理和重新编撰。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所有的有关家族、宗族的历史资料、谱牒、文物均遭到破坏或焚毁,幸存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寥寥无几,这使得恢复宗族历史和宗源碰到了极大的困难。1994年9月澄海朱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后,宗亲会会长朱国璋、朱育照、朱来亮宗长等一行率先展开寻根访祖,为了溯源,他们多次不辞艰辛,奔赴省内外,到各地走访和调查祖源;与各地文公后裔交流世系、源流和迁徙等问题。1998年12月,以广东朱熹思想学术研究会粤东联络处理事长朱春宗长率领潮阳、惠来、陆河三地宗亲前往福建莆田黄石里查考祖源。但大多数的理事宗亲手头所能掌握的史料甚少,历史不够了解,少数手上的老谱又没详细载明,再加上年代久远,先期的资讯不顺畅,故而调查和走访都是在没头绪或不确定的情况下无功而返。二十年来,有些宗系为能尽快的完成谱牒的编撰,仓促的做了简单了解后就匆匆的编写族谱。从已出版的各地族谱中所载的世系看,几乎所有的族谱在世系和历史的记述上与史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和误述,这主要表现在宋末到明初这段时间,很多的族谱上所列的这一时期的世系,由于明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地编修族谱,而大部分宗族为了完成皇令,不是相互转抄,就是任意接续。有的是根据祖上所传,然后再从迁出地那里寻找族谱,并将其谱内所写的世系原本照抄过来;有的是根据古谱上所载始迁祖的名字,然后再寻找同名者,没有经过考证就直接接上,殊不知古人的一个人的名讳甚多,有的记载的是讳,有的记载的是字或号。有的是根据一些祖传的讯息,再凭想像而拼凑的,从而导致了同一派系中的世系所载的上祖差别甚大,错漏颇多,世系五花八门。在已接触的近百本各地旧谱和古谱上看,各地的谱牒内容非常之雷同,错名、错代、错接、漏写、重复比比皆是,让人觉得无所适从。特别是文公裔的族谱,攀附的,错接的;有弟比哥年长十几岁的,有父子间年龄相差近百岁的,有平均每代不到18岁的,甚至每代相距只有12、3岁的;有从文公开始至今已衍传40多代的等等。从各地宗亲会编撰的族谱和上报给《粤桂朱氏源流》编委会的资料上看,他们所写的世系与《考亭紫阳朱氏总谱》、《婺源朱氏宗谱》均出入很大。特别是《平和朱氏族谱》所编的世系表,部分错编严重,使从平和县外迁宗支根本对不上号。整个潮汕朱氏世系无法在文公世系总表查到。其中,《宅山朱氏誌谱》、《平和朱氏族谱》、《莆田朱氏通谱》的影响较大。在与各地宗亲的了解和接触中,有些宗支对自己的世系源流一无所知,有的含糊不清。有的虽然清楚其谱上的世系有不实之处,但因没有其他证据,也显得很无奈。有的看到某文章指出某族系根本不是文公后裔后,便对自己的世系产生怀疑,有的族系内的宗人之间对是否为文公后裔意见相左。而直至今天,汕潮揭三市的各朱氏族群仍在为自己的世系源流而追寻。
在潮汕地区,绝大部分的宗支都宣称为文公后裔,他们的祠堂或碑记、或门匾,或灯笼都写着“徽国公元孙”、“紫阳堂”、“紫阳世家”、“考亭分派”、“考亭夫子”等等。而从各地所新修编的族谱上看,他们的世系表虽然也接上文公世系,但与《婺源朱氏宗谱》、《考亭紫阳朱氏总谱》等谱牒上记载的文公世系并不一致,而《莆田朱氏通谱》却载古时有多为玑公、王丑公的后裔迁居潮州(从考证上看,莆田古时外迁的记载有些可能是将湖州写成潮州)。那么潮汕朱氏是不是文公的后裔?潮汕朱氏是否出自同一祖源?潮汕朱氏何时入潮?当年先祖们因何而来?汕潮揭朱氏之间有何亲缘关系等等?解开这些谜团,则需要从历史演变、文公族系的衍传和迁徙背景、各地志书、职官名称和职官任用等等中找答案。本人从这一角度,通过对潮汕朱氏的源流和迁徙、历史的人文形态和潮汕历史沿革等对汕潮揭朱氏的源流进行探讨和研究。同时,以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文公裔孙,共同来研究和探讨,以正本清源。
一、文公世系与潮汕朱氏的关系
根据文公编撰的族谱,文公家族世系源自瑰(瓌)公,至文公共衍传九代。
宋建炎二年(1128年),文公之父松公任福建尤溪县尉,任满后寄居该县水南郑安道馆舍。宋建炎四年(1130年),文公在尤溪出生。据明代万历年间的木刻孤本《紫阳朱氏建安谱》(朱熹家谱)载,该谱以茶院府君瑰公为婺源支一世祖,以八世韦斋公朱松公为入闽始祖。文公朱熹祖居紫阳山,故包括文公的从堂系在内的宗支均以“紫阳”为堂号。据《考亭紫阳朱氏总谱》载:文公有子三,孙十,曾孙廿九,元孙六十三。但是在对所编的文公世系中的每一分支进行细致的研究时发现,《考亭紫阳朱氏总谱》和《婺源朱氏宗谱》的世系表中前八代的重名竟高达二十多对,前五代亦有几处重名,这是不可思议的。作为文公家族,当年文公撰写族谱及给后代定下以“五行”命名的规矩,就是为了防止今后子孙昭穆絮乱。而文公家族的前几代人口不多,联系密切,应该在命名时不会出现重名的。查阅明·戴宗所撰的《朱子纪实》一书中有关文公世系,其所编列之世系的前八代仅一处出现重名。新修订的《考亭紫阳朱氏总谱》和《婺源朱氏宗谱》其权威性可想而知,又是先入为主,这样对其他宗系在对应、对接文公世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以《考亭紫阳朱氏总谱》和《婺源朱氏宗谱》作为标准来撰写族谱的宗支不计其数,然而他们一旦发现世系出现重大错误后都需重新改写世系,这对人力资源势必造成很大的浪费。
查阅各地文公系族谱发现,文公家族一直以来各代都有子孙当官仕职,许多人在外仕官或因故迁徙之后少有回归祖籍地。从《考亭紫阳朱氏总谱》、《婺源朱氏宗谱》及各文公裔的族谱上看,很多迁徙在外的都有明确的记载,但到了宋末至明初,由于当年婺源宗祠和考亭宗祠的掌祠为埜公房裔,而作为长房的塾公裔均不能担任,这造成了文公三大房裔间的隔阂。还因入祠祭祖之事闹到了官府,最后以朝廷另外任命五经博士给塾公房裔,事情才告平息。塾公房裔、在公房裔与埜公房裔之间的联系也几乎中断(外迁后没再回来的除外),彼此讯息不通。故三大房从来都没有联合修谱。当年《考亭紫阳朱氏总谱》、《婺源朱氏宗谱》的编修主要以埜公房为主,其他二房的资料不全,这造成了漏载,错接等情。塾公房裔和在公房裔他们所编修的族谱亦是以该宗支、房系世系为主,其他旁系很少
涉及。再加上为数不少的号称文公派裔者,攀附或错接到文公世系,也造成了整个文公世系的不真实。
经查,潮汕朱氏之文公的派裔主要是塾公和在公派裔。现有接在埜公派下的世系均为错接。通过分析,其错接的原因是:塾公次孙浚公在元配薛氏去世后,由宋帝哀宗做媒,娶了赵氏公主,又因赵氏公主不愿被称填房,迫于皇族威严,故将浚公元配薛氏所生之子友樟、友梓二公之系移出塾公世系。有些友樟公之派裔将自己世系接于埜公派下棐公(注:棐公无后)之后;有的接于浚公之长孙炜公名下。塾公派裔分别是塾公之子鉴公元配周氏所生之子泳公分衍的国祯公、国胤yìn公、国泰公、国柱公、国宝公派裔;鉴公填房吴氏所生之子浚公元配薛氏所生之子友樟公所分衍的万二、万三、万四、万五、万六公的派裔。在公派裔有二分支,是文公的第七代孙均茂公、均玉公兄弟,分衍于澄海和海陆丰至惠州一带。从兴宁迁徙到陆丰北溪的章甫公之宗系,经查,该系非文公后裔,多种资料显示,该宗支应是江西庐陵进士朱约山公之派裔。其支分布甚广,派裔众多。其裔有分迁多各省份及省内的梅州至河源一带,并在当地与文公裔会宗。
二、潮汕朱氏的迁徙路线
各地文公派裔所载的迁徙情况看,文公后裔主要分布于闽、赣、粤、桂,以
及浙、苏、湘、皖等省。而潮汕朱氏各宗支大多声称先祖来自福建莆田,各地族谱表述显示,他们入潮的路径主要有三条:1是由福建泉州——江苏南京——福建莆田——(从海路)到广东饶平——澄海、潮阳(惠来),2是由福建建阳——江苏南京——福建莆田——宁化——南靖(平和)——广东饶平,之后再向潮丰惠一带迁徙;3是由福建建阳——江苏南京——福建莆田——诏安——东山——广东饶平。因此,饶平成了闽省氏族入粤的第一站。由于迁出地朱氏都已全部迁出,再加上很多地方改名或行政区域被调整,使之寻找祖源和世系甚为困难。为此,对《莆田朱氏通谱》、《八闽通志》和其他一些与莆田有关的朱氏族谱进行了查阅和研究。证据显示有关先祖来自莆田的说法是确凿的。2014年3月11日,在莆田、丰顺、汕头三地宗亲座谈会上,我在会上发言指出四点理由:1.莆田通谱所载的“朱氏谱系碑”之一载道:“李公俊复撰《莆阳比事》:以吾朱自紫阳、党田移居,可为实录,郡庠建簪缨图,以吾朱为紫阳文公熹之族,亦不为无所本也。迁居于此二、三百载,生聚日藩,文物日昌,王春书翔,会拜祠堂,少长咸集,济济有序,足以起乡闾之钦慕,祖塋拜扫,冠者数百人……”。——摘自(《莆田朱氏通谱》卷一P35)。
在这段碑文可以看出,在明初之前,文公后裔不但有居于莆田,而且人口达二百人。这篇由朱泳公所记之碑文虽载明写于宋绍熙元年(1190年),但应该是后人所写。因为此时文公还没去世,且文公的谥号是宋绍定三年(1230年)才追封的。此外,莆田的朱氏中,确有数支宗亲称为考亭世家或紫阳世家。
2.莆田、仙遊和兴化在北宋时,为太平军之辖地,后改名兴化军,管辖范围从今浙江镇海到潮汕的惠来一带沿海。撤军建县后设兴化卫、平海卫,明洪武三年,莆田的镇海卫调至今浙江镇海之观海卫,以及陆丰的碣石卫。将潮州卫从郡城迁至饶平县所城,并在惠来县之凤镇的地方设潮阳卫。原莆田镇海卫的军伍则分别调往这三个卫所和汀州宁化卫所。而浙江镇海和潮汕沿海各氏族中,大多的始迁祖均出自这些地方。
3.福建漳州《龙海朱氏族谱》古谱载道:“熤公官拜宋朝大学士,随帝昺入闽,在入闽至广崖(今新会)船覆,君没殉葬。本有二子在闽,长子讳禄,字仕爵,住在福州盐场;次子讳寿,字永昌,住在兴化莆田县。至明洪武年间,由兴化抽镇海卫军,至二十年,为防倭事,后调兴化平海卫中所军屯,·····”。又载镛公因贼入泰劫金库,避难逃到莆田,后“俱弃兴化之莆田,原兴莆之庵(涵)头朱氏为宗。迨明建文中,庵(涵)头朱氏有仕于朝,与朱能结为兄弟避难”。“公子四,以懿,适镇海,居涵头”。——摘自(清光绪二十年《龙海朱氏族谱》P3-5)。谱中所提到的朱能公则是文公的八世孙,埜公派裔,此系应迁至广东惠东一带。
3.湖南《乌山朱氏族谱》、番禺《湴湖朱氏族谱》、广西《蒙山木京朱氏族谱》均载道:“在公四子国柱,择创莆之涵头”。另载:“泳公长子少渊、次子玉渊迁居义安之登云东陇,三子文渊迁居梅州西洋”。——摘自(湖南《乌山朱氏族谱》卷五·P17-18)。(注:湖南《乌山朱氏族谱》中所载的在公子应该有误,应是塾公第九代孙才是正确)。
4.潮丰惠朱氏虽然均称昆仲关系,但在祖源世系上各有各的说法,然又一致认为来自莆田黄石里之涵头市。综述,潮汕朱氏源自福建莆田是有据可依的,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潮汕朱氏乃文公后裔也是无疑的。
对于有多个宗支旧谱均记载来自福建宁化,经查阅相关族谱,其祖上迁自宁化的表述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在小地名上有所不同。至于从宁化迁出的原因,经查阅宁化县志和汀州府志,府县志均记载,由于宁化屯田贫瘠,人口激增,加上明朝已立国,社会稳定,而边域匪患严重,故裁撤宁化卫,其卫勇迁至上杭或南靖一带。至明中叶,部分屯民迁至饶平,而后再转入大埔。丰顺一带。从明末至清初,由于满人推翻朱明王朝,部分朱氏宗人又向西部一带迁徙避乱。但潮汕朱氏由于大多都是文公后裔而不受影响,所以基本上安居下来,除了个别犯事家庭怕被追杀而出走避难。
三、潮汕各区县市朱氏的构成
潮汕朱氏由于原均为军籍,自己没有土地,所耕作之地均为官田(军籍和民籍不同,民籍者只能居于民屯,其田称民田或称私田)。所以,他们入潮后,基本上是在军屯(即官田)所在地方劳耕垦作,如果说他们入潮之后亦有迁徙,那迁徙之处亦是军屯之辖地,而迁徙之原因一般都是因人口增多,或建制改变或换防而被重新调遣。到了清康熙年间,取消军屯制,改称官田。此后,朱氏族人除了继续耕作官田外,自己也开荒种植,或四处购买良田。还有就是向官府购买官田。所以,现在的朱氏族人大多定居在一些田园相对优良的地方。
从各地朱氏所公布的村居上看,潮汕朱氏的分布很广,每个宗支亦不只在一处繁衍。每个县区都有不同的宗支混居。自清初起,各临近的朱氏族人都会选择会宗。统一派语,彼此互相支持照应。所以至今,很多村居的朱姓字辈是一样。从清咸丰年间起,潮汕朱氏就成立了有八邑朱氏族人参与的“潮州朱氏同乡会”,清同治年间(约1761年前后),同乡会迁至汕头(今商平路商平路小学内)。直到共和国成立后才停止活动。此证明潮汕朱氏自清代就已有密切的联系。
由于各种原因,各地汇宗成为必然。各地在重修族谱时,几乎都把本地的所有族人都列入到最大宗支的始迁祖之名下,这也给一些宗支造成了困惑。而有些宗支明知道他们的先祖从何而来,但由于宗支人口较少,在内怕被排挤,在外怕少依托,所以选择了会宗。
目前潮汕各地宗支分布如下:
澄海区境内朱氏人口约6000多人,以在公派裔为主,但有些村居的宗支是混居的。如莲上、莲下、上华、东里等镇是以文公六世孙仕万公派裔为主;原世系接于埜公派下是错的,据江苏大丰朱氏族谱所载,仕万公乃是在公五世孙。莲上镇涂城村以文公十一世孙钻山万二公派裔为主;隆都镇溪美村为文公十一世孙明山万三公季子德显公派裔。此外还有居于南徽村的塾公派裔,来自福建东山的文公十六世孙宗九公的派裔和居于隆都镇前埔村和溪南镇的文公十九世派裔,但经研考,怀疑该支宗源非塾公派裔,而应是在公派裔,待考。
金平区岐山街道下歧朱厝围朱氏于清乾隆年间来自澄海涂城,为在公元孙仕万公派裔,亦是汕头市区仅有的一处有宗祠,有聚居地的朱姓。
濠江区朱氏分布于域内近10个村居,人口约近万人。广澳村、葛园朱村为文公第十世孙景明公派裔,由福建云霄县大洞岳坑村迁入;澳头村、赤港村朱氏由潮南溪美朱村迁入;珠浦村朱氏于明万历年间由澄海隆都溪美村迁入;其他村居朱氏均为以上村居分衍。
潮南区朱氏主要集中在司马浦镇,人口2万多人,由于会宗,他们以仓使公(承信公)为始迁祖,并称其二世祖君玉公与陆河、惠来为昆仲关系。但据湖南乌山朱氏族谱载,当年迁于莆田涵头市乃泳公四子国柱公。文公十世孙梓公之子迁于潮阳和平镇,又据楚雄宗长证实,原溪美朱村的确从胪岗镇(原属和平镇)迁入,查北溪族谱等多个谱序,他们所言之祖源说法均不一致,有说从莆田涵头直接迁入的,有说每年都得到梅县祭祖的等等,故认为其宗源应有多个宗支,据判断,有君玉公宗支的,有榴山公宗支的等等,还有从其他外姓改为朱姓的。
潮阳区朱氏原与潮南同县,其派语均相同,人口约6000多人。铜盂镇下歧村和径脚村均称迁自溪美朱村。海门镇朱氏来自溪美朱村;棉城朱氏虽称文公裔,但据莆田朱氏通谱载,朱烜公当年仕官潮阳,后居于此。故该支为莆田玑公之派裔,不属文公派裔。
南澳县朱氏约2000余人,主要来自饶平县海山镇黄隆,这一支宗源世系
清楚,不再赘述。
饶平县朱氏人口约13000多人,全是塾公派裔,海山镇隆南等村主要以来自福建东山的文公十七世孙金昆、玉季二公之派裔为主;经查发现,海山隆东后厝朱氏应是文公十一世孙榕山万四公次子德明公之派裔而非金昆之裔,在惠东县平山镇的朱氏始迁祖抒乾公、必成公就来自饶平海山,他们的派语与今饶平海山的派语几乎相同,仅有个别字不同,他们称自己为万四公之后。——见《粤桂朱氏源流》第二卷P178)这与揭阳朱氏声称其始迁祖来自饶平在地点和年代上是吻合的。东山镇龙虎坑村朱氏是文公十一世孙明山万三公长子德彰公之派裔。近期丰顺芭坑村万三公后裔到其始迁祖的祖籍地饶平三饶镇寻根,在白面石村朱木火、朱名顺等人的陪同下,在壹(壶)瓶山下挖掘到了其始迁祖的祖墓,墓主朱勤成公与从龙虎坑村迁徙至陆丰县陂洋镇陂沟村的始迁祖养成公(讳臣福)仅一字之差,且均声称与龙虎坑朱氏是昆仲关系,其迁徙年代和地点亦是吻合的。黄冈镇、联饶镇、新圩镇主要来自福建云霄鹤坑之文公十三世孙见锡公及乐静公、东峡公等之派裔。此外,澄海朱氏声称其有族人迁至饶平,而今尚未查到,待考。
潮安县和潮州府城朱氏约7000多人,主要分布于潮安县浮洋镇东陇村、大巷村和仙溪院村,他们乃文公曾孙泳公派下少渊公和玉渊公派裔,枫溪区宅上村朱氏部分来自澄海涂城,属文公十六世孙宗九公派裔。此外宅上村部分朱姓乃来自丰顺留隍。庵埠镇朱氏自清末民初自澄海澄城迁入。归湖镇朱氏来自丰顺留隍,属文公十一世孙丰山万五公派裔;以上三支均为文公长子塾公派裔。沙溪镇五更陇村朱氏于清初从福建平和县平等村迁入,宗源不详。(但福建平和县九峰镇平等村称有派裔于清初到桑浦山一带做生意,时间和迁徙地吻合)。潮州府城有多个宗支,其中兴宁巷朱氏来自澄海涂城,属在公元孙仕万公派裔;朱厝埕朱氏来自江苏南京,也是文公派裔,但其宗支归属不详,待考;桥东朱朱氏自称祖上来自梅县大埔,其他不详,待考。其他居于府城的宗支,大多来自潮汕和梅州各地,人口较少,祖源均需待考。
揭东区朱氏约8000人,主要以文公十一世孙榕山万四公次子德有公派裔为主。分布于10个镇,但主要集中在埔田镇一带。桂岭镇是来自丰顺县的文公十一世孙丰山万五公之派裔;地都镇是来自潮安县浮洋镇大巷村的文公曾孙(或九世孙)泳公次子少渊派裔;登岗镇朱厝洋村朱氏为文公后裔,其祖源待考。玉湖
镇朱氏属丰顺万五公派裔,为万五公七世孙所分衍。榕城镇跑马场朱氏,其记载祖源不详,待考。
普宁市朱氏5000多人。高埔镇朱氏是来自梅州五华县的文公十二世孙珍公派裔;云落镇红光村朱氏是来自揭阳祯祥坑村的榕山万四公长子德有公之派裔;
大垻镇九江村朱氏是饶平县海山镇田厝社诗范公之派裔;流沙镇丽源公派裔来自惠来,其祖源待考。
惠来县朱氏约60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隆江镇等43个村落,其始迁祖君载公与陆河县溪口镇、潮南区溪美朱村为昆仲关系。但在世系上与陆河、潮南的记载均不同,而多个谱牒记载其祖上有迁居惠来县。故我认为,惠来朱氏是多宗支的,其除了文公派裔外,还有从五华县迁入的珍公裔孙光荣公五子均信公派裔;盐岭镇万和公派裔声称来自饶平元歌都,经反复研考,对比丰顺万三公族谱,初步确定其来自饶平三饶镇,初步判定为文公十一世孙明山万三公季子德显公长子文玉公之派裔。还有于清初来自五华县珍公派裔的美如公裔等。
源流历史研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如同考古。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祖源、宗源均不可考,一些地方族谱又早已编辑出版,目前,潮州朱昆记房系以及濠江的广澳、葛园朱村和澄海、潮阳谷饶下岐村和饶平海山都开始在重新编修族谱。探讨和落实源流世系及表述,纠正不实源流世系已刻不容缓。是谁的后裔并不重要,但应当正本清源。所以,我建议:各地应召开源流世系研讨会,邀请一些正在进行世系研究的宗亲参与讨论,各族谱编撰人员应多参阅各地有关族谱。所有古谱、旧谱和新编修的族谱应当资源共享,要厘清和纠正一些错误的世系和源流表述。广东朱熹学术思想研究会应牵头主办研讨会,开辟族谱研究论坛,尽早与各有关文公宗裔进行沟通、探讨和研究,达成共识,修订新的《文公世系总表》,编辑出版《广东朱氏通谱》。
各位领导,各位宗长,各位宗亲朋友:由于本人才学肤浅,本次的发言涉及到了好几支有关的宗系,所述与其原谱之源流世系相左,如有得罪,敬请原谅包涵。我研究族谱和源流世系时间不长,对潮汕朱氏源流的调研尚不充分,论述肯定存在诸多错误,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16年5月1日
(本文已对原部分内容做修改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