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简称“佛”,广东省地级市。佛山地处广东省中部、珠三角腹地,毗邻港澳、东接广州、南邻中山,与广州共同构成“广佛都市圈”,大力推进广佛同城化合作,打造国际大都市区,是珠江三角洲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广佛肇经济圈”、“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区划面积3797.72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5个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佛山市常住人口为9498863人。
南海区朱氏 (一)南海西隆朱氏,始迁祖子奇公,系朱熹文公十一世孙,南海西隆朱氏九房开村之祖。明经进士,法武贡生。明初年间,由台山迁居南海县黄鼎司西隆堡(今属南海区罗村街道)。奇公生八子:百积、百聚、百福、泰承、百保、百亮、泰来、百孺。除百保、百孺无嗣外,百积居岗头堤沙街,分支迁充美、彭边朱家村;百聚居岗头南北头;百福居宣巷村,是该村之祖;泰承居南海街边水门龙南村,系该西处之祖;泰来居南海街边朱边村;百亮居南海联星田心村,分支江边村,其曾孙秋水(号朝聚)、秋月(号朝冠)兄弟分别江边村东房、西房之祖。后裔繁衍兴旺,统称为南海西隆朱氏九大房(西隆朱氏始祖上下10代世系简表附后)。至今已传600余年,有人口 2800多人,其中宣巷房600人,田心房102人,充美房610人,岗头房360人,水门房50人,龙南房268人,朱边房 160人,彭边朱家村50人,江边村东、西两房600人(江边村现属佛山祥城区环市街道辖)。
附:南海西隆朱氏九房世系简表(始祖上10代):熹—埜—铨—洵—霖—文焕—继贤—远明—仁凤—源远—子奇(西隆朱氏九房开基始祖)
(二)松岗镇磡头村朱氏,因无族谱记载,始迁祖何人,何时迁入,生子谁均不详。其后裔熙正公在本村创建“朱氏大宗祠”一座,祠内立有石碑记载:我始祖自南雄珠玑巷播迁以来,至今不知其几百余年矣。始而迁于尖峰岭脚,继而从于草头洲,终于居于本乡(今南海市松岗镇磡头村)。其开创之业又不知其几历艰难矣。迄今尚未有我始祖世昌之主,岂前人之缺,有待之后人之补救。而今日者熙正公创建之宗祠一所,其堂居然有可名以镇之,故怀芳兄弟愿永远送矣。“敬睦堂”以怀我始祖与各始祖之神主,此其考爱之心!华毓、华英、华七公之神主,至于琼华、怀芳、炽光三人亦得立长生禄位于其中,以报熙正公创建之劳。现居住在本村的现有人口 540人,其中男280人。
(三)大沥镇朱氏始祖伯平公,讳月秋,家名秋香,维赞公之次子,五华朱氏开基祖珍公廿一世孙。到英德县任教,退休后一直居英德。裔孙分布在五华、南海、英德、广州、深圳等地。已传第四代,现有23人,其中男10人。
历代政治、文化情况:民国时期:大学生1人、中专生1人;新中国成立至今,县处级1人,大学 生3人,中专、高中生7人。
《奉天讨满檄文》(分中、英两文)是孙中山先生于广州起义时,由朱淇(1858-1931)起草,以铅印版,四处张贴。《奉天讨满檄文》英文版则为孙中山的老师何启先生(1859-1914)与香港《德臣西报》主编黎德(英人)于香港拟就,俟广州起义成功,即分送各国。朱淇(1858-1931)广东南海人,朱次琦之侄,字季箴、原字箓生,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光绪三年(1877)中秀才而不仕,旋专习经史。其叔父朱次琦(1807-1881)乃清朝末年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康有为是其入室弟子。后结识孙中山,并加入了孙中山发起组织的“兴中会”。
顺德区朱氏 顺德区朱姓分布在北滘镇,桂洲镇,大良镇和陈村镇的仙涌村等地。
陈村镇仙涌村始祖埾公,字敦善,号泰峯,赠承务郎、熹公第三子。祖籍福 建省建阳县,原籍广东南雄。宋绍熙末年(1194),由南雄迁居南海里村(今顺德陈村镇仙涌村)开基。生二子:釿、鉞。
据仙涌村池房清光绪戊子岁(1888)家谱载: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仲冬,因皇帝失妃,又传溺死之事,认为此地(南雄)不吉,便下诏于十二月徙村。幸南雄府台有爱生之德,延至正月初四夜,村民尽徙。埾公即以扎竹排载家眷顺流至清远琶江时,公与长子釿上岸入村卜居,不料霎时风雨大作,浪涌滔天,将竹排分断两段,冲散了夫妻父子兄弟。罗祖妣抚次子钺,措手不及,为之无奈,任由坐定一段竹排漂流,至南海河段(今仙涌村),无以为依,抱次子钺登岸。因一时难以访夫及长子釿之踪迹,只得暂时寻居。迨后,埾公各处寻访夫人及次子钺,先后到英德、清远、高要、三水等处探访,皆然自笑曰:“皆我兄弟叔侄之苗裔也, 惟问得南海仙涌口里村有单姓妇抚一子乘竹排而至,织情度日,于今有室延孙矣!着人通报二家,考问数十年之事,乃知其确。一喜一悲,夫妻间数十载之情,相见如梦,又得子与孙一堂聚首,欢之无已。于是埾公到仙涌固留,养子孙。夫妇俱嘱,子孙两相来往。琶江又留养之日久。公终于琶江,岂其真焉。可见,埾公之妻罗氏及次子钺公是由南雄流迁到顺德仙涌开基立业之事实,实为仙涌之始祖也。
朱氏始祖祠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始祖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仙涌村委会左侧。明万历十三年(1585)朱氏族人为祀奉始祖朱坚而建,历有重修,
祠堂坐西南向东北,广三路,中路面阔三间14.5米,进深三进带后花园,共55.8米。硬山顶,灰塑龙舟脊,青砖石脚。
中路头门面阔三间14.3米,进深七架7.7米,前后三步廊。四根石檐柱,两根石角柱支承。
中堂“孝思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十一架10米,前后双步廊。两根木前檐柱,四根木金柱,两根石后檐柱支承。
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十三架12.7米,前后四架轩廊。两根八棱形鸭屎石前檐柱、四根木金柱、两根木后檐柱支承。
头门、中堂前原有牌坊已失。
祠堂梁架、柁橔、驼峰上雕刻精美图案。部分梁架、檐枋带月梁形式;前后包台、门枕石、部分石柱、柱础、部分地面为鸭屎石构造,保留有明代祠堂建筑风格,是顺德现存规模较大的明清代祠堂之一。
三水区朱氏 三水区朱氏是文公6代孙文焕公的后裔。焕公于宋末元初从福建迁入佛冈上下岳定居。其后裔繁衍迅速,陆续分迁南海、三水、从化等18个县市(区),是广东朱氏较大的一个族支。
高明区朱氏 高明松柏坑朱氏始迁祖祖安公,是文公(埜房)6世孙文焕公之3世孙。于 宋咸淳九年(1273),从南雄珠玑巷南迁高明松柏坑居住。历经730年,现有后 裔6500人(其中男3400人),有120人外迁。其中迁陆川县乌石镇的是祖安公五世孙英奇公;迁平乐县的有祖安公后裔的5个分支;迁桂平市木圭、南木镇的分别是崇选公、大有公。这几支始迁祖后裔共有4843人。
(信息来源:网络,2022年4月9日18:51:35)
朱杰勤(1913~1990),广东省顺德县人,出生于广州。民国22年(1933年),朱考取中山大学研究院研究生,在朱希祖先生指导下,研究中国古代史。民国25年毕业,应聘到广州美术学校任教,次年回母校工作。民国31年,受聘为南洋研究所史地研究室研究员兼主任,后又在云南东方语文专科学校、云南大学任教。朱认为,研究历史,是为了探求真理,不应有国界之分。民国29年,新加坡学者创立南洋研究会,朱首先加入,成为该会的基本会员,不久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学会马来亚分会会员。
建国后于1952年,朱调到中山大学任亚洲史教授。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朱到暨大担任历史系副主任。1961年,暨大校务委员会成立,任校务委员会委员。1962年,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朱身体力行,带头开设东南亚各国史等新课程,精心培养后继者,努力著书立说,有专著多卷问世。1981年,暨大华侨研究所成立,朱出任所长。学校学术委员会成立后,任委员。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朱为中外关系史博士研究生导师。此时朱已年逾古稀,深感培养后继者任务紧迫,因此,招收并指导了7名博士研究生。朱还兼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中国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中亚文化协会副理事长、中外关系史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南亚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亚非学会顾问、世界古代史研究会顾问、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史研究会顾问、中国华侨史学会顾问、广东省社会科 合会顾问、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朱著作甚丰,主要有:《秦汉美术史》、《龚定庵研究》、《王羲之评传》、《中西文化交通史料译粹》、《亚历山大故事》、《成吉思汗》、《诸葛亮及其时代》、《中南半岛史》、《缅甸史纲》、《郑成功收复台湾事迹》、《亚洲各国史》、《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大秦国全录》、《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外关系史论文集》、《中外关系史译丛》、《中国与伊朗关系史稿》等。由朱主编的《东南亚华侨史丛书》、《世界华史丛书》,已有3种专著出版。由张星六编和朱校订的《中外交通史料汇编》共6册,是从事中外关系史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朱的诗集《微雨集》、《英诗采译》也独具风格,1989年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1990年5月9日,朱在广州病逝,终年77岁。
请熟悉情况的朱氏宗亲补充完善,联系微信:19819884266.
- THE END -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