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237.85平方千米 。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2487.09万人。
上海地处中国东部、长江入海口、东临东中国海,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 ,界于东经120°52′-122°12′,北纬30°40′-31°53′之间。战国时,上海是春申君的封邑,故别称申。晋朝时,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称为“扈渎”,后又改“沪”,故上海简称“沪”。
朱姓最初聚居于今山东邹、滕等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有一支从下邳(今江苏沛县)南渡,成为吴郡大族。三国时,今上海西南部是东吴大将朱治奉邑,那时可能已有朱姓迁入。青浦多次发现唐刻,如天宝六年(747)黄池县令朱某墓碑。咸通年间(860-873)青龙镇国清寺石幢寺,最早的迁入记载是唐贞元初(785年)朱放从剡溪(今奉化)迁华亭[唐天宝十年(751)设华亭县于今松江];如朱伯虎先人在五代从汴梁迁华亭;朱与陈张两姓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自句容迁崇明;今罗店朱姓,始迁祖桐庐朱邦治;方泰朱姓,始迁祖婺源朱锡禄,是朱熹后裔。乌泥泾朱姓藏有明内府札记,是明太祖的正宗子孙。
上海朱姓名人林林总总,北宋朱伯虎,官右丞相,他的叔、弟、侄,一门六进士,是当时华亭最显赫的家族;南宋朱端常,主修了上海现存最早的志书《云间志》;元初朱清,是江南漕粮海运大都(今北京)的提出者和实施者之一;明代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精竹刻,作品为诸多博物馆珍藏;清代朱克柔,绰丝女画家,她的《莲花乳鸭图》,是上海博物馆的珍品。近代以来,有创办轮船招商局的朱其昂;创设求新机器制造厂的朱志尧;曾任孙中山秘书的朱少屏等。
客籍朱姓中,实业家朱葆三是20世纪头30年影响很大的人物,曾任上海总商会和全国商业联合会会长,今溪口路那时就叫朱葆三路。朱冼是我国单姓生殖研究奠基者,60年代初那只“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就是他主持下的成果;编导大师朱石麟,一生编剧10多部,导演60多部;翻译家朱生豪,使许多中国人了解莎士比亚。
侨居海外的上海朱姓中,美国纽约《华美日报》和香港纽士戚国际集团董事长、美籍华人朱伯舜,曾任美国共和党亚裔总党部共同主席,他是穿引侨胞和外商来沪投资的热心人;菲律宾华侨实业家朱德俊,20世纪80年代向上海捐赠了当时最先进的玻璃瓶生产线;法国上海联谊会副会长朱继英,为中法文化交流也卓有贡献。
因朱姓而形成的地名,重要的就有金山朱泾、朱行,嘉定朱桥,青浦朱家角,普陀区朱家湾、崇明县的朱桥等。罗店镇西亭前街,有一些多重进深的清代大宅,吕稻香堂、荣燕堂、承恩堂、永延堂等,都是朱姓的旧居。
上海主城区朱氏 上海朱氏是婺源朱氏分支。始迁于南宋初,先世失考,奉明中期南桥公为始祖。桥公生子应慈,慈公生三子:炳、晔、炜。传至6代已有裔孙23人,此后子孙繁衍极盛。从南桥公的明正德年间开始到清朝的康熙年间止,经过200年养蓄,终于从默默无闻的平民家族开始转变为士宦家族。此后,随着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日趋兴盛,从商从工从职等迁入的上海朱氏日益增多,朱氏家族也逐渐走向鼎盛。
徐汇区辖下的街道,有一名叫朱梅路,地跨徐汇、闵行两个区,南起朱姓聚居的朱泾镇,北至梅陇镇,1956年筑,以朱行、梅陇两镇首字命名。街上也居住有朱氏后商。
普陀区有以“朱”命名的朱家湾,泛指中山北路、光新路交合处附近,多居朱姓,且滨虬江,故名。
浦东新区朱氏 浦东新区朱氏人丁兴旺,早在清代就有不少朱姓人口。以“朱”命名的有朱家店、朱家花园。施湾乡朱家店,传清雍正年间朱姓在此开设典铺,人称朱家典。后因典、店乡音为谐音,渐称今名。严桥乡朱家花园。传清乾隆年间朱姓建宅,宅周植以花卉树木,人称朱家花园,因名。
闵行区朱氏 闵行区朱氏最早见宋代。今莘庄镇朱家行,传宋嘉祐年间有朱姓在此经商,日久成集镇,称朱家巷,谐音朱家行,简称朱行。现有人口700人。莘庄镇朱五家村,传清代有朱姓兄弟5人,只一子,子浪荡不羁,朱家兄弟大义灭亲,后人遂以“朱五家”为村名,以志其义。诸翟镇朱家泾,清光绪年间形成村落。
宝山区朱氏 宝山罗店朱氏是上海朱氏其中的一支。据清光绪三十二年修编的宝山《罗阳朱氏家谱》载(罗店旧称罗阳):朱熹长子朱塾居住在福建长安,官至中散大夫。塾生子鉴,鉴生子浚。浚官至朝散大夫。生二子:长子朱林,次子朱彬。朱彬,字惟志,号墨洲,又称南坡公,元朝时任两浙转运使,儒学提举,徙居吴中的昆山。朱彬7世孙朱浩,又称贻亭公,在明朝成化年间迁徙到嘉定县东边的练祁,清雍正三年(1725)析居宝山县罗阳(今罗店)。这支朱氏以朱浩为始迁之祖。其后裔到清代又分衍出丁泾朱氏。
嘉定区朱氏 嘉定南翔朱氏,是上海9支朱氏之一。始迁祖朱玉鸣系朱熹后裔。清朝中期因经商,自安徽休宁迁居南翔镇。如今南翔镇有朱石家桥,居住着1000多人。嘉定西部还有朱家桥镇(1949年前称朱桥乡),因乾隆嘉庆年间跨娄塘河建有生生桥,附近聚居朱姓,改名朱家桥,村以桥名,镇以村名。
嘉定方泰朱氏,其始迁祖是婺源朱锡禄,系朱熹(埜房)十八世孙。
金山区朱氏 据1997年《上海滩》杂志记载,全区朱姓人口为20714人,居全区姓氏第五位。 金山朱氏早在明清时期就是一支活跃在上海地区的氏族。如今仅以“朱”命名的乡镇就有:
(1)朱泾镇,又称朱溪镇,因朱泾横贯得名。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县治由金山卫迁此,原为金山县政府驻地。
(2)朱行镇(1993年改为镇),驻地朱行,在朱泾镇东南18公里。传明清年间朱姓在此开设木行,渐成市集,名朱家行,简名朱行。
松江区朱氏 据1997年《上海滩》杂志记载,全区朱姓人口19010人,居全区姓氏第六位。 松江区沈庄朱氏,是上海9支朱氏之一。南宋名臣朱胜非后裔。朱胜非孙朱贵一任华亭(今属松江)知县,携家定居该县白扬。朱贵一孙朱国器又迁居闸港,再传数世至朱璧,始迁沈庄。到明清时,子孙繁盛,散居于附近各县镇及福建等地。
松江朱氏是上海朱氏的另一支,源于苏州朱氏。始迁祖朱胜一,元末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避战祸乱,隐居到太湖中的西山岛。平祸后,带着战后刚娶的妻子(周妙良),逃到离苏州不远的属松江县管辖的交界地区定居。生子朱富,富生子新德,德生四子:子信、子铭、子正、子诚。子信生三子:允贞、允恭、允明。允恭生二子:浩、渊。这个家族从第六代朱渊起,历代子孙大都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明清时代有数位官员(知县、县丞、中书舍人等)和许多庠生、廩生,从一介平民族变为士宦之家族,为后世子孙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婺源朱氏华亭派,朱廷隽长子朱昭元次子惟甫6世孙朱焘,由开封迁饶州(治今江西鄱阳),其后裔又从饶州迁华亭,称之为华亭派。
朱熹后裔一支为熹公季子朱在的后裔。宋元时期,朱在后裔极为繁盛,共有33个支派,其中有上海华亭支派,可见其后裔已早在华亭(今属松江)繁衍发族。
据载,还有秀州华亭(今属松江)的朱鄂家族(朱鄂以科举入仕,宋徽宗初年官至右丞相,位极人臣),是宋时东南地区兴盛一时的朱姓群体。
青浦区朱氏 青浦朱氏早在明代就已岀名,并有以“朱”字命名的朱家角。如今有朱家角镇(1958年称朱家角公社)。镇驻地朱家角,原名朱家村。明万历年间成集镇,名珠街阁,又名珠溪镇、珠里。清设镇,1912年改今名。明清以后渐成为县西商业中心,有三泾(朱泾、泗泾、枫泾)不如一角之誉。
南汇区朱氏 南汇朱氏始迁祖有两支:一是周浦朱氏,始迁祖朱庭秀,清初自沈庄塘湾迁居周浦镇;二是鹤沙朱氏,其始迁祖朱良佐于明代迁居鹤沙。周浦朱氏祖上世居南汇、沈庄、塘湾等临海地区。三地朱氏同出一源。朱庭秀于明雍正年间从沈庄塘湾迁居周浦悦和桥,后自形成泮溪一支。周浦朱氏源于桐乡朱氏。由于至光绪十二年(1886)才开始修辑宗谱,祖上无考,故无法确定何人之后。庭秀生三子:朝栋、成栋、秉钧。前两子无后。秉钧生三子:克敏、克顺、克诚。传至惟字辈(秉公之5世孙辈),已有裔孙50人。可见,周浦悦和桥泮溪朱氏居住时间虽不长,但后代却发展很快。
奉贤区朱氏 据1997年《上海滩》杂志记载,全区朱姓人口约1.6万人,居全区姓氏第五位。
崇明区朱氏 据1997年《上海滩》杂志记载,全县朱姓人口约2.6万人,居全县姓氏第八位。 崇明朱氏是另一支上海朱氏,始祖朱伯二,元末句容人,弃官隐居苏州华山。其子为避乱由华山迁居崇明西沙。
(信息来源:网络)
————————————
朱子素 (?—?)
明末嘉定人,字九初。崇祯十七年(1644)应贡不赴,隐居授徒。明亡后,辑《历代遗民录》,撰《东塘日札》(一名《嘉定屠城纪略》)。
朱保洪(1914~1980) 江苏宝山(今上海市宝山区)人。民国19年(1930年)考进上海三友实业社当练习生。次年冬,进大丰昌百货店做学徒。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时,他在艰难的环境中创办了美通化学工业社,生产牙膏、头蜡、香水和冷霜等化妆品。由于注重产品质量和销售方法,在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
上海解放后,美通厂迅速发展。1956年公私合营时,并入家庭工业社,改名上海日用化工厂,朱保洪任副厂长。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努力发展生产,完成国家税收任务;抗美援朝期间,慷慨捐献,支援前线;大力购买建设公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曾任徐汇区工商联主任委员,区政协第五届副主席。区人民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常务委员,上海市第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和市政协委员等职。
朱育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主任
1938年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62-196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研究班学习。朱育和教授治学强调历史的现实性和现实的历史性,强调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认为历史研究应把重点放在对民族、对国家有重大关系和影响的关键问题上;认为历史并非线性的简单发展,而是极其复杂的,因此不能简单化地对待历史,而必须从基本文献史料的清理入手,力求使史学研究工作建立在更为坚实的文献史料基础之上。同时,历史研究又不是简单的文献史料的堆积,因此应该加强史学理论修养,尽可能多地吸收国内国际学术界的老传统和新成果,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朱教授以此为指导,先后发表了《毛泽东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研究》、《邓小平对毛泽东对外开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工农共和国到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建国思想的演变》、《"台湾问题"与日本:历史的评说》、《环境问题与历史研究》等现实感极强的论文和《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封闭与开放》、《民族复兴与中国共产党》等专著,并先后主编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与刘桂生教授合作)、《戊戊变法文献资料系日》、《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情态录》等基本文献史料。
朱人俊(1916~1993)
1916年2月出生于南汇县惠南镇。1935年,他在上海大同大学读书时,在共产党员堂兄朱人秀的影响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 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1936年,因暴露身份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明治大学法学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从日本返回祖国,团结一批同学创立“南汇青年战时服务团”。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朱人俊被任命为中共浦东工作委员会委员及伪军工作委员会书记。1941年1月,日军加紧对浦东“清乡”,中共华中局决定浦东抗日游击队和党在伪军中控制的武装南渡进军浙东。为了继续贯彻“灰色隐蔽”的方针,朱人俊经过对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亲信、驻沪特派员平祖仁的-工作,取得“第三战区淞沪游击指挥部宗德部队”的番号,又以夏履之的关系,争取到“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的番号。朱人俊任中共“三纵”工委委员兼“三纵”司令。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党委成立后,统一整编党领导的抗日部队,主力编为第三、四、五支队,朱人俊于1942年11月任四支队政委。不久,调区党委敌伪军工作委员会任副书记、书记。
1944年1月5日,新四军军部命令浙东三北游击队正式亮出新四军浙东游击队的番号。1月15日,成立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朱人俊为秘书长。1945年1月21日,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梁弄召开。经过民主选举产生浙东敌后抗日民主政府——浙东行政公署。连柏生为主任,朱人俊为浙东行政委员会的委员和行政公署秘书处长。
1945年5、6月,经新四军军部批准,新起义投诚的国民党第三战区挺进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第二旅,朱人俊调任二旅政治部主任。
日本战败投降后,浙东新四军奉命北撤。1945年11月,浙东纵队二旅改编为新四军独立一旅,朱人俊仍任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期间,新四军一纵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朱人俊相继担任华东野战军一纵队直属特务团和炮团的政委。参加了华东战场上有名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担任华野一纵队炮兵团政委的朱人俊,受到纵队-的表扬。
1948年5月,为进军江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亲临濮阳,在一、四、六纵队的团以上干部会上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会后,成立“先遣纵队”。朱人俊任三野先遣纵队一支队干部队政委、渡江工作委员会委员。
渡江战役后,朱人俊随同部队接管地方,先后任中共浙江省委准备委员会秘书处长、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秘书处长、交通处长、浙江省交通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后成立交通厅。朱人俊任浙江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兼省财经委员会委员。
1953年,国家进行156项重点工业建设,中央向各省选调40岁以下的厅局级领导干部,朱人俊主动请缨被批准。年底,朱人俊赴东北阜新市任东北煤矿第一基本建设局党组书记兼副局长。
1957年秋,朱人俊调离工业战线,到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任党组书记兼副台长。台长张钰哲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朱人俊注重团结知识分子共同工作。在当时阶级斗争气氛很浓的情况下,天文台却没有划一个“ 分子”。
1959年,由于心脏病日益严重,朱人俊在上海华东医院做了心脏手术。手术后的休养期,他发愤读书。反复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作了许多眉批、边批、笔记和卡片。在他精读过的《资本论》第一卷的扉页上,留下他用红铅笔写下的“1960年开始读第五遍”的记录。
“文革”中,朱人俊被批斗、关押达8年之久。1978年,朱人俊出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政治部主任。1979年调任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副书记。1983年,又在《浙江学刊》第2期上,发表《要创造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
1981年,朱人俊还担任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1993年3月25日病逝。
朱暇同志生平(1918-2010)
原安徽省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主任、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的离休干部朱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7月30日在郑州逝世,享年92岁。
朱暇同志是上海人,1937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阜阳抗战中学教员,豫皖苏党校支委,县委宣传、民运部长,区委书记,淮北地委妇委书记,山东支前政治部干部,豫西区党委组织部秘书,开封市五区区委副书记,开封市供销社副主任,省合营局办公室主任,省供销社副主任,省商业厅副厅长、厅长,省外贸局局长,省革委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兼外贸局长,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主任等职。1991年4月离职休养,1995年6月经中组部批准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