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洛阳市总面积1523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2229平方千米,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179千米,南北宽约168千米。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
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洛阳市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截至2019年3月,洛阳市共有龙门石窟、汉函谷关、含嘉仓等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 ;2019年末,洛阳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82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30处 。洛阳市有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节日活动。洛阳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
2019年末,洛阳市总人口717.02万人,常住人口692.2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409.10万人;截至2021年3月,洛阳市下辖7个县、7个区。
洛阳市区朱氏
洛阳市区朱姓人口32000多人。主要分布在:(一)老城区约1600人,主要聚居茹家湾、四方城、老华等地。(二)洛龙区约2200人,主要散居关林镇皂角树村、大东村、大西村、槐树湾,白马寺镇朱村等地。(三)泸河区约500人,居住在北摇村、搭车、搭西村等地。(四)市直机关厂矿约有朱姓1500人。
洛中为两程梓邦,遗风至今未泯,由元以来洛之士民感念吾先圣,本于两程而相称焉。两程诸士民结社果尸祀以祭,徽建已远闻之。幸逢大明皇帝崛起,定鼎四海归一,诏迁天下以实洛土。震与霆素慕河洛地处中原,九朝古都,人文荟萃及两程梓邦遗风。明洪武五年(1372)震公偕仲弟霆公及堂兄圣孔公一起随迁游学来洛,过婺源,叙别宗亲,展拜先莹祖庙。
一、 震公来时遍览洛境,访北宋诸贤后裔以为友,自是洛中有闽朱之称焉。震公东游木兰名刹,考吕东莱夫子祖文穆公故事(汉魏故城)。大觉村(朱圪挡村)张公尚贤,见而悦之,后以女妻公(1382年入郡庠生)。相邻建宅,便居朱圪挡村。公来洛二十余春秋见土民果尸祀我先圣文公不替,因与众立朱文公祠于城南门外洛水里竹竿巷口(现为凤代街背坎面离),前门后堂,左右两厢,期年落成,质诸官府登于县志。后裔现集中居住有偃师佃庄镇朱圪挡村东石桥村,分散在顾县镇的曲家寨、安滩村,绿氏乡孙坡,洛龙区茹凹,洛阳东关等,有1500人。让公字三礼,天顺拔贡生,仕国子监学正,子承祖随父于明嘉靖二年(1523)迁居焦作市方庄。
二、 霆公来时居洛阳城内,中洪武丙子科(1397)举人,出任公安县令,后定居洛城。后裔现住洛阳老城区、洛龙区等3000人;后裔在偃师翟镇乡、寇店镇、大口乡、樂氏乡、岳滩镇有2000人;后裔十一世綱公迁居孟津县送庄,繁衍甚广,现孟庄、朱家庄、朱家沟、朱家仓、朱家寨、马沟、上屯、上古、上庄、横水等有9000多人。
偃师区朱氏 偃师区(原偃师市)现有朱氏人口约5400人,散居在佃庄镇朱圪挡村,寇店镇东干村等14个乡镇60个自然村。
孟津县朱氏 孟津朱氏有两支:一支是文公季子在公裔孙圣孔公,于明洪武五年(1372)从福建省建阳迁入孟津朱庄立业,至今632年,已递传24代,现有裔孙9512人(男4612人),散居在县内城关镇孟庄、朱庄、骏城东、徐岭、丁庄、庆山;送庄镇的朱卷村、贪图,守乐镇的上屯朱仓村;会盟镇的朱家坡村;百鹤镇西河清村;棋水镇的桃水村北沟;小浪底镇的朱坡村,麻屯镇的聂屯村。以上集中朱姓居住的人口约占80%左右,其它20%分散其它乡镇。另一是始迁祖文安公,从山西省垣曲县英言乡白鹤村迁入孟津徐岭村创业,自始迁祖至今约有240年,现有裔孙340人(男190人)。本支历代有庠生66人,监生36人,举人38人,知县8人,大学生16人。
新安县朱氏 新安县有朱氏后裔。新安《朱氏宗谱》,清道光四年(1824)稿本,记载着新安朱氏发族史。
嵩县朱氏 文公次子埜公有四子:钜、铨、铎、铚。其中次子铨经溥、杲、炜传至六世裳。裳任泗州判,于元朝末期迁至河南嵩县,定居嵩山脚下,现为嵩县闫庄乡大朱村,裳公被后裔称为迁嵩始祖。
文公次房六世孙裳到嵩县后,初寄居於二程(程颢、程颖)故里程村,后选居于与二程故里隔河相望,距离三公里左右的大朱村。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在大朱村建立了朱文公支祠,塑有高约二米的泥塑彩像,刻立了建祠碑记。祠庙虽年久失修,但正殿现仍完好,祠内柏树已被砍伐。万历年间所刻建祠石碑仍完好无缺,文公塑像解放后被毁。于2001年又重新塑起,并制作神龛等供朱氏后裔祭祀之用。
在嵩县的文公后裔因距二程故里距离甚近,程氏在嵩县仍属名门望族,朱程有理道渊源,且历代姻亲不断,关系至今十分融合。
裳公初到嵩县时,即受程家照顾而得以定居。
清朝康熙五十年、五十三年两次重修河南嵩邑朱氏世谱时,钦授翰林院五经博士朱坤与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程佳番二人在朝共同商议,由嵩县朱氏后裔至南方朱氏祖籍考察,并由二人亲为朱氏河南嵩邑宗谱写序。后刻版印刷,现仍有原谱。嵩县文化馆、档案馆及大朱村皆有藏书。
朱子后裔在嵩县的裳公支脉,繁衍甚广。有的已迁往县外省外,此一支脉现约有8000余人。在嵩县居住比较集中的有:嵩县闫庄乡的大朱村、竹元村、菜圆村;田湖乡的小安头村、铺沟村;纸房乡的王岭村;德亭乡的元湾村等。其余散居在其它各地。
伊川县朱氏 伊川朱姓有两个支系:
一、 始祖圣孔公来洛时居洛城内,兄弟三人同馆乡里,后慕洛南白沙山环水抱之胜,而往居之。后裔在伊川县白沙镇繁衍达4000人。
二、 洛阳伊彭婆朱村始迁祖伊公,是朱熹八世孙朱训之子,繁衍至今后裔有2000人。
其他县市区朱氏
资料待完善。请熟悉情况的宗亲联系、补充好好和修改!联系微信:19819884266.
洛东佃庄朱氏是指居住在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佃庄镇的朱姓家族。这个家族与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大师朱熹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洛东佃庄朱氏是朱熹第三子建安郡开国侯吏部侍郎朱在的后裔。世系为:熹→在→铉→濂→栝→日兴→震。明洪武五年,朱在的六世孙朱震、朱霆拜别父母留下弱小的三弟庆三为其养老守祀兄弟二人从浙江盐官县(现在海宁市)北迁来到洛阳,朱震迁居洛阳东边的大觉村,即现在的洛龙区佃庄镇朱圪垱村,其后代在此繁衍,朱圪垱村现有朱姓人家 116户、600 多人。
佃庄镇的朱氏后裔对家族传承十分重视,多次举办河洛朱氏宗亲清明祭祖活动。2021年4月4日举办的第三届河洛朱氏宗亲祭祖大典,来自省内外的300多名朱氏宗亲代表齐聚佃庄镇朱圪垱村举行祭祖扫墓活动,并学习朱子家训及朱柏庐治家格言。
起源与迁徙:洛东佃庄朱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朱熹的七世孙朱震和朱霆。谱中历史资料显示,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震、朱霆兄弟奉旨自杭州的海宁迁洛阳,途径徽州和婺源访叙族人,展拜先莹祖庙,途中遇到奉旨为先祖守祀的从兄圣孔同迁洛阳;入洛南境寓白沙镇,过安乐窝拜谒邵夫人故居,抵洛城后寓南关竹竿巷。这三支与元末迁居洛阳的裳公后代及铸公后代乃洛中有闽朱之源。后朱震东游木兰名刹、考吕东莱夫子祖文穆公故事,里人张公尚贤见而悦之,后将女许之为妻, 朱震由此寓居洛阳东边的大觉村(即现在的朱圪垱村一带)。霆公居洛城后中举出仕公安知县,任归主洛南文公祠祀事,后代迁居孟津和寇店镇东干村等。从兄圣孔寓洛南白沙镇。
居住分布:洛东佃庄朱氏的后裔除了集中居住在偃师佃庄镇朱圪挡村外,同时也散居在孟津上屯、张凹、偃师顾县镇安滩村、曲家寨、缑氏镇孙坡村,洛阳东关、登封市唐庄、巩义市北石村、鲁山县瀼河镇、鲁山县竹园沟等地。也有少量的后裔迁往省外,总人口计7600多人。洛东佃庄朱氏的后裔中还有一支在明嘉靖二年(1523)迁居方庄。后裔又分别迁居黄庄及洛龙区茹凹。
历史遗迹:洛东佃庄朱氏于1398年在洛阳城南门外洛水里竹竿巷口(现为凤代街背坎面离)建立了朱文公祠,以纪念其祖先朱熹。遗憾的是这座有600多年的建筑在2007年8月被开发商违规强拆。
宗族发展:自震霆(六世)兄弟迁洛阳后与留在海宁养亲守祀的三弟庆三一支就失去了联系。原来他们也在十三世时有海宁迁到了休宁(缺详细地址)。到乾隆五年时,出任洛阳县令的休宁人朱永庆(十七世)在洛阳看到了建洛南文公祠的碑刻文字,原来河洛朱氏的二位始祖是他的先祖庆三的两位兄长,随与河洛朱氏恢复了家族联系,把他们那一支的谱续入了河洛的宗谱至十八世。
以上是该谱的主要情况,有需要信息者,请联系编辑部,19819884266。
2024年12月20日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同一个世界,追求不同的境界,世界朱氏网追求:创新、文明、祥和、拼搏!
用一句话点亮人生,用一本书治愈心灵,用一场演讲改变世界,让地球变得更美好!
(有事找站长,支持世界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济南炎黄朱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