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湖北省地级市,地处中国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自北向南逐渐倾斜,东北部与豫皖交界为大别山脉;辖七县、二市、两区(含龙感湖县级管理区);总面积17400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黄冈市常住人口为5882719人。
黄州区朱氏 元末兵乱,朱塾公的后裔盛公,由江西省乐平县徙迁黄冈县上巴河竹陂寺朱家楼村。已传27代,有1100人。明清时期有一品官1人、二品2人、四品2人、五品17、六品6人、七品3人、八品3人、九品6人,举人1人、贡生1人。 民国时期有厅师级1人、县团级2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大学生25人,研究生2人,县团级干部5人,高级职称4人。
麻城市朱氏 麻城朱氏分为两大支。(一)介公二十二世孙万三公、万四公,于元末明初 由江西乐平县,迁麻城。(二)熹公八世孙盛公之长子仁卿公、次子显卿公、四 子和卿公部分后裔从罗田县、黄冈县、英山县转迁麻城。现在麻城朱氏分为18 支,共有裔孙1644人。
明、清时期有:四品官2人、五品6人、六品7人、七品4人、八品5人、 九品8人,秀才48人、贡生25人、举人20人、进士 6人;民国时期有省厅级 13人、县团级17人,大学生45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省厅级8人、县处级 23人,高级职称30人,留学生8人、研究生35人、大学生347 人。
武穴市朱氏 武穴朱氏主要有四大支系:一是兴国东溪(今阳新县田畈村)英俊公之后裔,占全市朱姓人口85.3%;二是江西省乐平市熹公之后裔,约占全市朱姓人口 11%; 三是蕲宪王朱瞻堈之后,现已不显;四是崇宁公之后裔,约占全市朱姓人口 3.7%。
红安县朱氏 红安朱氏有二支。一是休宁朱氏聪三公后裔(介公26世孙),居红安朱家圳口、朱家下湾、朱家湾,共6000多人。二是紫阳朱氏后裔世诚公后人,于明嘉靖年间从汉阳县迁居朱仁湾,现有2000人。
罗田县朱氏 罗田朱氏现有人口约3万。文公八世孙盛公长子仁卿公(生子四:天长、天富、天工、天申)后裔有2.9万人,主要分布于河铺、三里畈两镇;四子和卿公后裔近千人,居骆驼坳镇等地。
英山县朱氏 英山朱氏有二大支。(一)休宁朱氏后裔有4支:1、永祥公之子从大冶县灵乡红峰村迁英山县西畈村;2、兴贵公从大冶铜山口迁英山温泉镇枫树排村;3、大宰公从大冶迁英山雷店镇杨坊村;4、文绶公迁英山草盘地;现有后裔603人。(二)紫阳朱氏后裔。仲才公(塾公10世孙)于明初从黄冈县迁英山土门河, 现有3000人。湖北省英山县金家铺等地,辈分“诗书俊秀开,光明延祖德”
浠水县朱氏 浠水朱氏现有近万人。分为三大支:(一)国纪公之子大才公系明荆王后裔, 于明万历初年偕家眷迁蕲水,(二)显卿公于元末,随父盛公从江西乐平县黄泥 塘经黄冈上巴河,迁居嶄水县(今浠水县)尤河;(三)福九公于元季至正年, 由江西南康迁居七里冲。据不完全统计,显卿公后裔有:二品官1人、四品3人、六品2人、贡生1人、举人1人、进士 8人,军级1人、县团级5人、高级职称13人。
蕲春县朱氏 迁到蕲州(今蕲春县)。二是休宁朱氏后裔有4小支:1、介公22世孙应琏公从阳新县迁武穴朱祥二湾,其部分后裔迁蕲春陶家磨;2、介公22世孙应琬公从阳新迁武穴朱祥三湾,其部分后裔迁蕲春在沙河朱家岗;3、介公30世孙邦佳和邦仙二公迁徙蕲春县浏河镇;4、介公22世孙再仁公后裔迁居蕲州城小西门。
黄梅县朱氏 在孔垄镇朱王角、柳林乡朱家山等地,皆有朱氏后裔。
团风县朱氏 元末,和卿公(塾公八世孙)由江西乐平县虎头山,卜居于黄冈县(今属团凤县)上巴河。明洪武初年,休宁朱氏后裔子贵公、扬龙公从江西省余干县石门镇鼓楼街首迁黄冈县阳逻(今属新洲区),再迁淋山河朱垱、朱岗(今属团风县)落籍。后立祠宇,修家谱,已传25代。另有马曹庙镇朱家屋基等支。
湖北黄冈朱氏派言
聪寿元文永 金廷守自光
继国承天庆 丰功泽万邦
逢时明大道 秉义起忠良
纯仁遵懿训 长发世恒昌
高厚隆师保 贤能耀鼎常
翊淸崇骏业 显祚锡鸿章
(联系人:朱汉清,139712592)
请湖北朱氏宗亲补充、完善!联系微信:19819884266
(信息来源:网络,2022年4月8日)
朱长清
[公元1908年-1941年,抗日英烈]
朱长清(1908—1941)新四军第6师18旅54团团长
朱长清是浠水人,1908年出生,年轻时就参加了工农红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长征后,他成为南方八省游击队战士一分子。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同所在的红军游击队被编为新四军1支队2团。1938年2月,2团从江西省大余县出发,3月到达皖南歙县岩寺。6月,朱长清跟随陈毅率领的1支队抵达溧水县,不久进入茅山。在茅山地区,朱长清先后参加了袭击句容城(1938年8月12日)、东湾(1939年2月8日)、荣庄突围(1939年3月7日)等战斗,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1939年3月,朱长清被任命为1支队2团3营营长。
1940年4月,新四军3支队副司令谭震林奉命从皖南前往苏南东路领导创建抗日根据地,在路过溧阳水西村时,向时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陈毅提出,调一批军事干部去东路工作。朱长清被谭震林点名前去苏南东路,参加创建抗日根据地。朱长清刚到东路时,这里已建有“江抗”1、2支队,不久又建立了3支队。这时“江抗”的主要任务是发动民众,扩建武装,控制东路地区。八九月间,朱长清率领1个连到达锡南地区,动员石渊如等自卫团接受“江抗”收编,遭到石渊如 。朱长清果断地将石渊如软禁在一所学校里。经过斗争,朱长清0地完成了收编任务。9月中旬,谭震林以无锡独立支队为基础,包括收编的石渊如自卫团等锡南地方武装,建立“江抗”第4支队,朱长清任支队长,薛永辉任教导员。4支队刚成立,朱长清就率领一个大队指战员,投入9月28日的祝塘战斗,打击了下乡“扫荡”日军的嚣张气焰。11月上旬,4支队与3支队合编为“江抗”第3纵队,朱长清任司令,温玉成任政委。12月上旬,朱长清指挥3纵队参加了袭击顽军马乐鸣部的战斗,毙伤马部30余人,俘虏1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1941年3月初,3纵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6师18旅54团,朱长清任团长,温玉成任政委。这对33岁的朱长清来说,正是英勇杀敌、报效祖国的黄金时期。不幸的是,接着发生的一起0事故,将朱长清的生命时钟永远停止在3月8日。
据目睹这一不幸事件的新四军战士凌伯泉回忆,那是1941年3月8日傍晚时分,朱长清率领的新四军54团正驻扎在与江阴比邻的无锡县张缪舍村。前几天,上级下达任务,要拆卸一枚从日军手里缴获的掷弹筒。朱长清让人抬出掷弹筒,几个战士都争着去拆,朱长清说:“这事有危险,由我来干!”他把战士们赶得远远的,自己小心地拆起来,战士们都为他捏一把汗。突然“轰”的一声巨响,掷弹筒0了,朱长清倒在血泊中,献出了年轻有为的生命。
师长谭震林赶到张缪舍,安排为朱长清购置棺木,刻凿墓碑,举行追悼会,并选定6师师部驻地蒲市里(现江苏省江阴市长泾镇蒲市村)南边的大夏家一块坟地,隆重安葬了这位团长。
2002年夏,大夏家出土一块花岗石墓碑,刻有“朱长清烈士之墓”等文字。随着时光的流逝,朱长清的墓碑上刻凿的字迹变得模糊起来,但朱长清为难之处显身手,关键时刻有担当的英雄事迹却永远流传下来。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有事找站长,支持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