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江水世世代代奔腾不息地向东流去,它流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也流出了亘古不灭的中华文化。
在长江中游的北岸,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古南岳天柱山耸拔于西北,佛国九华竞秀于东南,山水相印,得天独厚,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勤劳智慧的人民。早在300多年前,乡贤朱书就无不自豪地赞叹,“吾安庆,古皖国也……灵秀所钟,扶舆郁积,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
5000多年前,就有先辈们在此劳作、生息、繁衍。这里有皖山(天柱山,古称南岳),皖水(皖河),为周代古皖国故地,安徽简称“皖”即由此而来。春秋时期,安庆先后属楚、吴两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汉武帝刘彻南巡,登盛唐山(今市内登云坡)时曾作盛唐之歌。东汉末三国时,市西皖口(今山口镇),为孙权督兵和诸葛恪屯所。汉魏时修圩筑堰及其后北方文化的融入,有效地推进了经济的发展,种植、造低、采矿、冶炼、陶瓷诸业纷纷兴起。阡陌驰驿及长江水道,将这里四方相连,形成盛唐、皖口、枞阳等商市。无怪乎东晋著名文学家、风水家郭璞当时伫立盛唐古渡,大发“此地宜城”之感叹,当历史的车轮转至隋唐,安庆的行政区划已显雏形,唐武德时为皖阳县治,地处东郊的长风沙(现迎江区长风乡),是长江知名的舟船停靠地。至建城前,境内已建有三祖寺、三城寺、宝善庵等寺庙,而北宋熙宁八年(1075)为铸铜制钱在市境所设置的同安监,更是全国十大钱监之一。缘此,徽州乃至全国各地商贾纷至沓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镇。
安庆作为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始于南宋。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庆军(时治在今潜山县梅城镇)为安庆军。宁宗时升安庆军为安庆府,辖五县。嘉定十年(1217)知府黄干在安庆筑城,府治由潜山迁至安庆。后怀宁县也迁移附廓。景定元年(1260),沿江制置大使马光祖为防范蒙古军,又筑城周“九里十三步”的城墙,进一步奠定了安庆城的基础。康熙六年(1667),以江南左布政使司建立安徽布政使司(今安徽省)寄治江宁(今南京)。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移至安庆,从此安庆正式为省治(省会)。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安庆为安徽省省会达170余年,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安庆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称之:“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分疆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中流天堑,万里长城于是乎在”。三国时吴、魏相争,南宋为抵御金兵而筑城,元末、明季均发生过激烈争战。安庆保卫战谱写了太平天国英勇悲壮的乐章。
近现代史上徐锡麟起义,熊成基起义,柏文蔚焚烧鸦片,安徽“六二”学潮,驱逐省长李兆珍、推翻省会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安庆发生。我国第一家军工企业“内军械所”1861年在此创办,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蒸汽轮船在安庆制造。电报、电灯、自来水等一大批文明成果均在全省率先使用。
安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是独领风骚二百余年的桐城派的故乡,是徽班进京的始发地,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祥地,这里曾涌现一大批成就卓著的文化巨人和文化名流。那么,这个在全国版图上不起眼的小城,为何出现如此多的文化景象,人们在探究这个秘密时发现,支撑这个文化的基石是连绵不绝的教育文化。渔樵耕读,诗礼传家,通过耕读崛起于阡陌陇亩的寒门学子,成为安庆人羡慕效法的对象,以至形成传统,直到今天,安庆民间还流传着“穷不丢书”的古训。从明清到民国,众多教育办学机构在这里创建,如明朝时期就有青阳书院、二良书院、近思书院、山谷书院、龙山书院等在这里办学。到了清代,安庆成为安徽省的教育中心。其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和办学机构是官办敬敷书院。敬敷书院于清顺治九年(1652)由操江巡抚李日芃捐款创建,办学时间长达250余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对安徽教育文化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特别是对全省科举教育起到了旗帜般感召作用。自隋代实行科举考试至清代光绪止,在这一千三百多年间,安徽总共有状元25名,而清朝便有状元12名,清代安徽进士达到1182名。单从数量看,安徽进士人数虽不居全国前列,但是从三鼎甲和会元、传胪的总数看,安徽居江苏、浙江之后,位列全国第三位。当时的清代安徽,能有如此的人文景象,应该说与官方和民间重视教育密不可分,也与敬敷书院大师们精心传道授业密不可分。清末(1901),敬敷书院奉旨与求实学堂合并,产生了安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大学堂,开创了安徽高等教育之先河。清末至民国年间,安徽武备学堂、安徽陆军学堂、安徽法政专门学校相继在安庆创建办学。1928年,安徽大学在安庆建立,1946年改为国立安徽大学,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1930年前后,安庆高等、中等、初等、学前教育齐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业余教育配套,(安徽)省立、(怀宁)县立、私立、联立等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民国元年(1912),这里创建了全省第一个图书馆,这又为安庆增添了新的教育元素。
安庆是千年古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片热土孕育了一大批政治、军事、思想、艺术、科学、教育、医学等方面的杰出人才。如:明嘉靖年间武进士,多次平定海盗倭寇,官至浙江总兵官的黄应甲(1510一1582);明万历五年进士,任职广东惠潮道,抗击倭寇明将任可容;敢于直言进谏的隆庆五年进士,官至山东左布政使刘尚志;文思敏捷、口出成章的明崇祯元年(1628)文科状元,历官左谕德,掌修国史的刘若宰(1595一1642); 康熙三十九年登进士第,累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的铁面清官杨汝谷(1665一1740);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参加编纂《子史精华》,被誉为“八绝”的书画家 昝茹颖(1672一1740);清朝名将,武探花及第,官至福建水师提督,被称为东南半壁福星,卒赐祭葬,乾隆帝亲撰悼文,荣封“三代正二品”的马大用(1691一1759);受到国内外书法家崇拜,成为一大流派旗手,雄居于书坛、印坛之巅的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1743一1805); 38岁时被清廷内务府委为“精忠庙”会首,令四大徽班誉满京城,为促进徽剧向京剧演变作出重大贡献的高朗亭(1774一1827);嘉庆十九年状元,授修撰,官至兵部员外郎,善画墨竹,花鸟的龙汝言(1778一1829);创办安庆电灯厂、农工银行、菱湖小学的清末进士舒鸿贻(1867一1947);医德高尚,善治各种疑难杂症的著名中医潘箬泉(1880一1950)、金灌之(1888一1948);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 陈独秀(1879一1942)以及为革命献身的两个儿子陈延年(1898一1927)、陈乔年(1902一1928);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一1986);杰出的黄梅戏艺术表演家,中国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开拓者严凤英(1930一1968);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卓越的佛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的作家、书法家,先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1907一2005);在安庆省立安大精耕数载、誉为清华四子之一的著名诗人朱湘等,可谓英才辈出,群星璀璨,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的名字曾传遍大冮南北,他们的事迹,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安庆儿女。
安庆别名“宜城”,有“平安吉庆”“此地宜城”之意,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旎,令人神往。如:位于宜秀区杨桥镇龙山村境内的龙山石树;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的 迎江寺、振风塔;始建于唐代初年, 坐落在宜秀区余湾村的 圆照寺;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位于宜秀区十里铺乡的三城寺;1652年始建在魁星楼旧址、1862年曾国藩移建于近圣街后岗、1897年移建于菱湖南岸的 敬敷书院;位于司下坡与龙门口街交界处的古谯楼等。 安庆市区内,还有诸多名胜古迹,如张四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大观亭、龙泉寺、宝善庵、观音石、菱湖、世太史第、邓石如故居、焚烟亭、独秀园、清真寺、朱家坡、朱子国学馆等。这些古迹和名胜,是安庆文化的灵魂,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沧桑与文明。
(本文作者系《湸澋堂》十四世裔、安庆师范大学原党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朱守良)
(信息来源:朱永红)
2022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