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朱荣梼
《大明帝国纵横》或《大明帝王辩》或《明史辩》节选:
现代历史学家钱海岳先生(公元1901-1968年)于《南明史》前言有述“清人入关,攻城掠地,屠戮之惨,人理灭绝。余握管至此,几于一字一泪,有不忍书而不忍不书者。明室渡江,庙堂上下,前仆后继,甘死如饴,其义烈忠忱,直足耀日星而动河岳。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崇祯十七年,天崩地裂;三月十九,崇祯皇帝于北京煤山自缢殉国,留下遗言“任贼分裂朕尸,毋伤我百姓一人”。数日之后,清兵入关,铁骑踏遍祖国大江南北,朱明亡国、华夏沦丧。明文宗绍武皇帝,殉国前留下“我若饮汝一瓢水,何以见祖于地下”修身俟命,警励后人。谨摘以《明末绝笔节义录》,传承我中华于不朽!
1.屈大均(公元1630-1696年),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作《秣陵》: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2.刘理顺(公元1582-1644年),原籍山西,明初迁尉氏,二世祖迁杞县花园村(今城关镇花园村)。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考中河南乡试丙午科举人。其后27年间,连续9次参加进士考落榜,仍砺志苦学,不作伪诈,不随流俗,因此被乡邻讥之为迂阔,不通世故。杞县何寨豪富何登云见刘志向不凡,勉励他坚持学习,并资助他读书及生活费用29年。崇祯七年(1634年),五十二岁第十次赴京应试,考题所论皆治国安民之良策,主考官却不解其意,将其列入下等“第二百七十三名”。崇祯帝复查考试卷时,对其国策论断,十分赞赏,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硕矣”遂亲点为第一名状元,擢官左中允,封翰林院修撰,负责《起居注》,纂修《明会要》,历任南京司业、右谕德、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述儒家安民治国之道,所言多被采纳;又加封侍读、侍讲之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北京城陷,刘理顺在墙壁上写下“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之句后,便酌酒自尽。其妻万氏、妾李氏及其子刘孝廉加上婢仆十八人,阖门缢死。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赠詹事,追谥“文正”。
3.汤文琼(?-1644年),石埭(今安徽太平西北)人,授徒京师。北京城陷,感慨语其友曰“吾虽布衣,独非大明臣子耶?安忍见贼弑君篡国”,乃书其衣衿曰:“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遂投缳以殉。弘光赠中书舍人。
4.江阴“抗清三公”之一,阎应元绝笔“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5.黄淳耀(公元1605-1645年)明末进士、抗清英雄、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未及时受官,家居潜心研读经籍,誉为“人伦楷模,理学正宗”。弘光元年(1645年)与侯峒曾率嘉定土民守城抗击清兵,城陷,与弟黄渊耀自缢于馆舍,留下绝命书“弘光元年,七月初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西城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皇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异日夷氛复靖,中华士庶,在见天日,论其世者,当知予心”烈年四十有一。其弟黄渊耀随兄而去,仅22岁,门人私谥“贞文”。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无登法师含泪用笔在一旁写下“留碧”两字。黄淳耀死后,其弟子陆元辅将其遗像悬挂於书房,朝夕瞻拜,终生不辍。
6.夏允彝(公元1596-1645年),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任福建长乐知县。弘光元年(1645年)与民族英雄陈子龙等起兵抗清;兵败后于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松塘以殉。其生前绝笔“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我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励后人!”其子夏完淳(时年17)忠烈从死。
夏完淳(公元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少年抗清英雄,临危不惧,傲然挺立,拒不下跪,浩然殉国(其叔父夏之旭自缢追殉)。夏完淳生前于狱中写信与母亲诀别“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临刑之前,留下血书绝笔《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7.黄道周(公元1585-1646年),号石斋,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改庶吉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任隆武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抗清失败被俘,于隆武二年(1646年)壮烈殉国。生前留下绝笔十六字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隆武帝赐谥“忠烈”。《明亡述略》记载:
及明亡,挚于金陵。正命之前夕,赴盟漱更衣。谓仆日:曩某索书画,吾既许之,不可旷也。和墨伸纸,作小楷,次行书,幅甚长,乃以大字竟之。又索纸作水墨大画二幅,残山剩水,长松怪石,逸趣横生,题识后加盖印章,始就刑”死得极其悲壮从容。
8.“江阴八十日”: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颁布《薙发令》,致江阴士庶一片哗然,“抗清三公”领导江阴军民以血肉之駆,坚守长达近三个月。浴血奋战至第八十日,阎应元登上东城门楼,挥笔书联“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书毕上马再战,直至次日力战而死。江阴城破,数十万百姓无一投降。
9.大明忠儒杨廷枢(公元1595-1647年),南直隶苏州人,一生清操自砺。国变之后,他以一介文士之身,深入太湖,联络义师,图谋光复。尔后,因行踪败露被清兵抓获。押解途中,留下血书“遍体受伤,十指俱损,而胸中浩然之气,正与信国(信国指文天祥)燕市时无异。俯仰快然,可以无憾!觉人生读书,至此甚是得力;留此遗墨,以俟后人知之”。两天后,被押至家乡苏州处斩。临刑时,他纵声高呼“生为大明人!”;行刑者手起刀落,杨廷枢首级坠地,仍喊出后半句“死为大明鬼”!
10.陈邦彦(公元1603-1647年),号岩野,广东顺德龙山人、南明抗清民族英雄、岭南三忠之首。早年设馆讲学,是至南粤硕儒名师。明亡,年屈四十的陈邦彦疾书《中兴政要策论》万言书,并参加南明广东乡试,中举人,擢升兵部职方司主事,派往赣州参与军事。永历元年(1647年)与民族义士陈子壮密约,起兵攻广州,兵败入清远,城破被捕,惨遭磔刑。临刑绝笔“恒干然亦自雄,孤舟横野更飘风。难将幽愤填沧海,剩有悲歌贯白虹”。
11.瞿式耜(公元1590-1650年)南直隶常熟人,崇祯朝广西巡抚、永历朝内阁辅臣,主持西南抗清大局。永历四年(1650年)清兵攻广西。瞿式耜以残兵留守桂林。总督张同敞(张居正曾孙)本无守城之责,而毅然泅水入城,与瞿式耜共守孤城,城陷被执,誓死不降,于监室诗酒唱和,汇成《浩气吟》一编。40天后,瞿式耜、张同敞慷慨就义。瞿式耜刑前绝笔“从容待死与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张。三百年来恩泽久,头丝犹带满天香”。
12.南直隶吴江苏兆人(?-1651年)追随总督张肯堂一同殉难。生前绝笔“保发严夷夏,扶明一死生。孤忠惟自许,义重此身轻”。永历五年(1651年),大明军民坚守舟山,血战十二日不敌,沦陷。舟山抵抗之惨,是至罕见。城陷之后,守城文武将士悉数殉国就义。
13.张煌言(公元1620-1664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人,崇祯举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朱以海,联络“夔(今重庆奉节)东十三家(或称川东十三家、西山十三家)”16营,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张煌言见复明无望,在南田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海岛不出。七月十七日,清兵买通叛徒,夜半渡岛。张煌言部属罗子木、侍僮杨冠玉等人被执。九月七日,张煌言被清军杀害于杭州弼教坊。临刑前,他赋绝命诗《放歌》“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軽。予之浩气兮化为雷運,予之精魂兮変为日星。尚足留纲常于万祀兮,垂节义于千龄”;临刑时,大义凛然,面无惧色,抬头仰望苍天,叹道“好山色,可惜沦于腥膻!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遂,拒绝下跪受戮“坐而受刃”。
14.郭之奇(公元1607-1662年),广东揭阳人、明末抗清英雄、潮州七贤之一;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历福建提学参议、詹事府詹事;追随桂王及永历跋涉于粤桂南交一带,抵抗清廷,累官至礼、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永历十六年(1662年)殉身节义。
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沦陷,郭之奇领闽兵为崇祯戴孝举哀。桂王永历帝奔肇庆时,郭之奇丁忧守制。永历三年(1649年),郭之奇守孝三年期满,奉召桂林,官转礼部尚书。永历五年(1651年)春抵钦州,奉拜东阁大学士,兼礼、兵二部尚书,随永历帝奔梧州。时家人函信劝归,郭之奇答书云“为纲常谋,虽有家义不能顾……,光复则扫垄有日,陆沉则望乡无期”。
永历十三年(1659年),清兵入滇,郭之奇从永历帝走交趾(今越南),自此转徙靡定、或藏匿山谷、或荒山结庐,雨宿风餐,几历粮食不继、风涛瘴氛与虎狼之险。永历十五年(1661年)八月,为交趾韦永福诱捕,献与清兵,押解广西桂林,于途中,作纪事诗二首,其一曰:
十载艰虞为主恩,居夷避世两堪论。一时平地氛尘满,几叠幽山雾雨翻。
晓涧哀泉添热血,暮烟衰草送归魂。到头苦节今方尽,莫向秋风洒泪痕。
其二曰:
成仁取义忆前贤,异代同心几自鞭。血比苌弘新化碧,魂依望帝合为鹃。
曾无寸尺酬高厚,惟有孤丹照简编。万卷诗书随一炬,千秋霜管俟他年。
郭之奇至桂林,叛将李栖凤等人劝其降清,均被严词斥责。永历十六年(1662)八月十九日,于桂林遇害。临刑时,慷慨从容,面无改色。其子郭天禔,扶榇归里,葬于藤吊岭石涧坑。
15.马世奇(?-1644年)江苏无锡人、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官至左庶子、明亡首位殉节官员。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破北京,马世奇自缢殉国。其二妾节义从死。马世奇生前留下两封遗书,一封交与其弟“玄升一门,四人俱死,吾一室三人,庶可相匹。衙门多有削发为僧者,虽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义未免有碍,然亦不得以之苦心,彼念主上犹在南也。忠臣不事二君,吾自当以一死报主上,数月前主意已定。所不能恝然者,母亲耳!吾幸全受全归,母亲自可无憾,且魂气无所不之,在天为日星,在地为河岳,固时时周旋母亲之侧也。江南此时恐亦当无干净土,念之愤绝”;另一封交与其子:“京都失守,一筹莫展,真所谓死有余责。不能恝然者,汝祖母、汝母及汝兄弟耳!忠孝二字,是吾家风,好守之”。
16.吴麟征(?-1644):海盐(今属浙江)人、天启二年进士,授建昌府推官、吏科都给事中、太常少卿。北京城陷,自缢殉国。生前留下绝笔“大明三百年江山社稷壹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殓用角巾青衫,覆以单衾,以志吾哀”。
17.“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永历民族英雄李定国,勇冠六军,忠诚无比;曾率军北伐,数月之内,桂林与衡阳之间“两蹶清王”而震动天下,一度逼迫清兵欲“划西南七省为制”义和;转战十余年间,几近改变历史进程。
大厦将倾,英雄末路,云南全省失守。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李定国与永历皇帝失去联系,以残兵退入暹罗(今泰国)。次年,闻传永历皇帝被杀,捶地恸哭,大呼“恢复事尚可为乎!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最终于云南勐腊,死不瞑目。一代豪杰终于赍志以殁。临终遗言“宁死于荒野,也决不投降”!
18.忠勇左懋第,视死忽如归。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十月初,南京赴北京谈判“联合抗贼”,以左懋第(公元1601-1645年)为正使携副官陈洪范、马绍榆及随从百余,至北京张家湾,住鸿胪寺,探访崇祯太子下落,并陈设“太牢(祭祀的一种方式)祭奠崇祯皇帝,率随员哭祭三日之后,入城谈判。左懋第不辱使命,为争取民族大义与多尔衮唇枪舌剑。多尔衮以“北京是从贼手中抢得”为由,拒绝退让,最终谈判不成。是月二十七日,多尔衮放左懋第使团南归复命。至是有人劝多尔衮“切莫放虎归山”,导致左懋第使团遂被扣押。次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南京沦陷,左懋第闻之,痛不欲生,题诗有云“峡圻巢封归路回,片云南下意如何?寸丹冷魂消难尽,荡作寒烟总不磨”。多尔衮劝降,请左懋第入席“太平宴”左懋第慷慨陈词“江南破矣,但求一死”。
19.大明忠烈朱术桂,明太祖皇十五子(辽简王)朱植第7代孙,辽王朱术雅胞弟。崇祯十五年(1642年),荆州、江陵失守,宁靖王随长兄朱术雅南谋反清,转战南北。永历十五年(1661年)朱成功率领大明水师驱除荷夷,收复台湾。翌年永历帝于昆明遇害。台湾明郑局权,拥立大明藩王朱术桂等宗室为王,继续沿用大明衣冠21年。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清兵派施琅攻台湾,侍卫冯锡范挟幼主郑克塽(12岁)出表“降书”;宁靖王朱术桂誓死不降,遂于二十六日,结帛于梁,悲壮自缢,六十六岁殉国升神。
其五位妃子(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从死殉国。宁靖王殉国前留下遗书“自壬午(崇祯十五年·1642年)流寇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1644年)避难闽海,总为几茎头发,保全遗体。今已四十余年,六十有六岁。时逢大难,全发冠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次日,宁靖王尽散家中财物与左邻右舍,着大明朝服,面向祖国大陆河山,遥拜列祖列宗,提笔书壁“艰辛避海外,总为数茎发。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尔后,坦然自缢殉国。
至此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康熙廿二年),清兵从同胞手中夺取台湾;大明国祚315年历史,就此告终,以8600余位大明官员、殉身节义之民族英魂,不挡大清王朝丧权辱国既此拉开帷幕!
(有事找站长,长按扫码)
- THE END -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A、“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 B、“朱氏家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碎沙3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