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他们,哪来的光武帝刘秀和东汉一朝。
诗人胡曾所作《咏史诗·滹沱河》云:“光武经营业未兴,王郎兵革暂凭陵。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所叙之史,是刘秀称帝前由更始帝刘玄指派镇抚河北时一次渡滹沱河的故事。
据传,当年一个叫王郎的人在邯郸自立为帝后,围剿刘秀。一次刘秀被王郎军追赶,在快到滹沱河边时,探子报河上无船,随从慌成一片。刘秀即派大将王霸亲去查看。王霸怕实话实说引发军心动摇,于是谎称河水结冰。待刘秀率军赶到河边,河水真的结了冰。安全渡河之后,又“冰消凌透”,阻挡了追兵的脚步。于是,就有了《咏史诗·滹沱河》一诗,有了“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千古佳句。
不过,《后汉书·光武帝纪》的记载则是:刘秀辅佐更始帝刘玄消灭王莽后,受命镇抚河北。刘秀到达河北后,有段时间“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通旁”)。”一次,当刘秀及随从们走到饶阳(今衡水饶阳)时,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假称邯郸使者,到王郎军队控制的传舍(驿站)骗饭吃。由于随从过度饥饿,争抢食物,引起传吏怀疑。传吏捶鼓数十通,假称邯郸将军来了。随从们大惊失色,刘秀也想上车逃跑,转念又改了主意,不慌不忙回到座位上,说:“请邯郸将军入。”自然,邯郸将军是不会来的,刘秀得以顺利脱身。时值寒冬,一行人“晨夜兼行,蒙犯霜雪,天时寒,面皆破裂。至呼沱河(即滹沱河——引者注),无船,适遇冰合,得过,未毕,数车而陷。”
历史上,任何一个君临天下的君主,开基创业,除时也、势也外,都离不开一大批文臣武将的支撑和强力辅佐。从周王朝的建立者周武王姬发,到秦王朝的建立者秦始皇嬴政,再到西汉王朝的奠基者汉高祖刘邦,都无不如此。刘秀自然也不能例外。
由西汉经短暂的王莽新朝和汉更始政权,助力刘秀光复和中兴汉刘姓政权的朱姓功勋元臣,武将者杰出者有:参与推翻王莽新朝,助力刘玄称帝,后投刘秀,被拜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的朱鲔;随汉光武帝刘秀起事,出入疆场,贡献卓越的新息侯朱浮;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多次力主刘秀称帝的得力干将朱祐,等等。
而东汉时期的朱姓文臣则有:益州刺史朱辅,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人;司徒朱伥,太尉、安乡侯朱宠,云阳令朱勃,典故“情同朱张”主人公、以学识渊博著称的高风亮节之臣朱晖,官至太尉却依然清贫的安乡侯朱宠,东汉后期士大夫领袖之一的朱楷,以及刚正不阿的社会名人朱震、广都(治今四川华阳县东南)人朱普、汝南人朱零、郡功曹什邡人朱仓等。
东汉一朝,最后值得一提朱姓俊杰,是东汉末年参与平定黄巾之乱,大破梁龙,击退张燕的名将,右车骑将军,官至大司农的钱塘侯朱儁。
助力刘玄称帝,后效力刘秀的平狄将军、扶沟侯朱鲔
朱鲔,西汉末年汉阳郡(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人。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豪杰纷纷揭竿而起,组织义军,对抗朝廷。其中以王匡、王凤为首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因其驻扎在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故称之为“绿林军”。时,朱鲔率众起义,加入绿林军,成为绿林军首领之一。
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荆州牧率两万官兵围剿绿林军,结果反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占竟陵(今湖北荆门)、安陆等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关押的犯人,开仓济民,人们纷纷参加绿林军,队伍猛增至5万多人。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瘟疫,5万多人死去近半,义军分兵撤离绿林山。其中一路西入南郡(今湖北荆州市),号称“下江兵”。另一路北上南阳,号称“新市兵”,朱鲔随军北上,称将军。时,平林(今湖北安陆北)陈牧、廖湛聚兵起义,号称“平林兵”。农民起义军一下子由一支变成三支,各占一块地盘,队伍又渐渐壮大起来。
与荆楚农民起义军遥相呼应,山东樊崇领导的“赤眉军”,也如火如荼地闹腾了起来。他们大败王莽派去的镇压部队,在与官兵的斗争中,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
在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的影响下,地主、豪强也趁机起兵。南阳西汉宗室刘縯、刘秀兄弟俩策动族人、宾客七、八千人起兵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号称“舂陵兵”。他们和绿林三路人马汇合,连败王莽数员大将的进攻,队伍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
地皇四年(公元23年)初,各路义军商议建立自己的政权,南阳世家大族都主张立刘縯为帝,而朱鲔等农民军将领则极力反对。在朱鲔等人的坚持之下,地皇四年二月初一,绿林军众将拥立刘玄为帝,改年号“更始”,史称更始政权。刘縯为大司马,刘秀为太常偏将军。绿林军改称为汉军。后刘玄因害怕刘縯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在李轶、朱鲔的劝说下,杀了刘縯。
更始元年(地皇四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更始帝刘玄从洛阳移都长安。更始政权要员李松与赵萌建议更始帝将所有功臣封为王,遭到朱鲔的反对。朱鲔认为,汉高祖刘邦当年有约,不是刘氏宗室不能封王。但更始帝刘玄坚持将异姓功臣封王。朱鲔被封为胶东王。受封的大臣都接受了封号,只有朱鲔推辞说:“臣不是刘氏宗室,不敢违犯王制。”推让不肯接受。于是,刘玄改任朱鲔为左大司马,让他与刘赐、李轶、李通、王常等镇抚关东。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职务,持符节北渡黄河,镇抚河北(黄河以北)尚未归附更始政权的各州郡。刘秀到河北之后,迅速壮大自己的势力,摆脱了刘玄的控制。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已经“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即皇帝位,改元“建武”,仍使用“汉”国号,史称“后汉”,后又因为其都城洛阳位于长安的东面,故又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即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七月下旬,已经称帝的刘秀亲率汉军主力二十余万从邯郸南下攻打朱鲔镇守的洛阳。朱鲔指挥部队拼死抵抗,坚守数月后,在刘秀许诺不计前仇(朱鲔是杀害刘秀兄长刘演的主谋之一)之后,朱鲔投降,刘秀拜他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后传封数代子孙。
朱鲔后来官至少府(管理皇室私财和生活事务的高级官员)。朱鲔的事迹,在《后汉书》《东观汉记》《太平御览》《资治通鉴》《水经注》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2014年拍摄的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讲述西汉覆灭,王莽篡汉之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皇后阴丽华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变局中并肩作战,在云台二十八将帮助下,历尽艰辛共同完成东汉伟业之创建的传奇故事。其中就有赵魏饰演的朱鲔之形象。
历任大将军、幽州牧、太仆、大司空的新息侯朱浮
朱浮(公元前6年—66年),沛国萧县(沛国,治今安徽省淮北市;萧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东南)人,西汉大司马朱诩之子。
朱浮起初追随刘秀任大司马主簿(大司马秘书)。时,大司马吴汉,来自北方渔阳(今天津市蓟县),是一员骁将,不擅长打理日常事务。因此,作为大司马主簿的朱浮就成了大司马的常务助理。随后,朱浮因作战有功,升任偏将军,跟随刘秀一起攻下了邯郸。
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萧王刘秀拜朱浮为大将军、幽州牧(幽州,治今北京市城区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镇守蓟城(今北京),负责讨伐、平定北方。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加封朱浮为舞阳侯,食邑三个县。时,年仅20的朱浮很有才能,想快出政绩,广揽人才,于是征召涿郡王岑等人作为从事,及王莽时故吏两千石官员也皆引置幕府,予以任用。朱浮还以国学既兴宜广开博士之选,谏止刘秀在洛阳一地选博士的做法,刘秀采纳了他的意见。
渔阳(今天津市蓟县)太守彭宠有不同见解,他认为天下未定,军旅正兴,不应任命太多的官员,而应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战争中去。朱浮不以为然,“以峻文诋之”,并密奏彭宠“遣吏迎妻而不迎其母,又受货贿,杀害友人,多聚兵谷,意计难量。”因此惹起彭宠的不满,于是发兵攻打朱浮。朱浮以犀利言词,斐然的文采写下了《为幽州牧致彭宠书》,质责彭宠。彭宠得书愈怒,攻浮转急。
翌年,即建武三年(公元27)三月,涿郡(今河北保定涿州市)太守张丰也起兵攻浮。朱浮腹背受敌,兵败弃城。蓟城为彭宠所占领。尚书令候霸以“败乱幽州,构成宠罪,徒劳军师,不能死节,罪当伏诛”为由,弹劾朱浮。刘秀念及朱浮有才有功不忍加罪,把他降为执金吾,掌管京师治安,徙封父城侯。此后,再也没有派朱浮带兵打仗。
建武七年(公元31年),朱浮转任太仆(九卿之一,掌皇帝车马和马政的高级官员),再次上书光武帝,要求加强文化事业,以国学即兴,应该扩大对博士的选拔。得到光武帝的支持。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六月,朱浮接替窦融出任大司空。两年后,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有人告朱浮“坐卖弄国恩”,由于别人的事受到连坐,免官。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朱浮被起复任用,徙封新息侯。光武帝死后,汉明帝即位,汉明帝讨厌朱浮。加上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又有人告发朱浮,显宗大怒,赐朱浮死罪。
朱浮一生,出入疆场,英勇杀敌;辅佐朝政,尽职尽责,为刘秀完成天下统一大业,建立东汉王朝和形成历史上的“光武中兴”立下汗马功劳,贡献卓越。朱浮才华横溢,其作品都见于《后汉书》本传中,其中《为幽州牧致彭宠书》一书,载于《文选》,成为传世佳作,东汉名篇。
东汉中兴名将、食邑七千三百户的鬲侯朱祐
朱祐,又作朱祜,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开国名将、功臣,云台二十八将第8位(《后汉书》列传十二)。典籍《后汉书》、《东观汉记》中有朱祐的传记。《太平御览》、《资治通鉴》均有朱祐的事迹记载。在同时代史书《东观汉记》中,为避讳汉安帝名刘祜而将朱祜写作朱福。后范晔作《后汉书》时无需避讳,但却写作朱祐。
史载:朱祐少年丧父,随母亲回到清河郡复阳县(今河北省故城县)外祖父刘氏家中居住,经常往来于舂陵之间,所以与刘縯、刘秀兄弟自小便相识,在长安一起与刘秀求学,在刘氏兄弟起兵前,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关系亲密。
新莽末年,社会动乱,绿林军、赤眉军相继起事,刘縯、刘秀兄弟也起兵于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号称“舂陵兵”, 朱祐参加了刘氏兄弟在南阳的起兵。刘縯被更始帝刘玄任命为大司徒之后,刘縯任命朱祐为他的护军都尉。
此后,朱祐即以护军都尉身份,一直跟随在刘縯左右。刘縯被刘玄杀害之后,朱祐只身一人去向刘秀报信。此后,便一直留在刘秀身边。
西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职北渡黄河,镇抚河北州郡。刘秀任命朱祐为所部护军都尉,与刘秀一起开始了平定河北的征战。
刘秀对朱祐非常关爱信任,经常见面商谈,同吃同住。当时汉军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割据河北的王郎,朱祐在与王郎军的交战中非常卖力,常力战陷阵,屡立军功,刘秀就拜朱祐为偏将军,封安阳侯。
刘秀消灭王郎之后,河北的数十支农民军,成为刘秀占据河北的主要障碍。刘秀向农民军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朱祐随刘秀参加了这些军事行动。
在消灭农民军主力之后,刘秀率军回蓟,命朱祐与耿弇、吴汉、景丹、盖延等十三位将军继续追击农民军残部。朱祐诸将在潞东、平谷,连续重创敌军,最后一直追到右北平郡的无终县(今天津蓟县)、土垠县(今河北丰润县)、俊靡(今河北遵化市),将农民军残部消灭得干干净净。
平定河北之后,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即皇帝位,拜朱祐为建义大将军,节制数路将军。足见刘秀对将才一般的朱祐是相当器重的。
之前,朱祐曾三番五次劝刘秀称帝,发映出朱祐对刘秀的一片衷心。刘秀刚出河北时,大家坐在路边休息,朱祐看身边都是自己人,就忍不住发几句牢骚,大骂更始帝刘玄,并有劝刘秀反更始自立的意思。刘秀听了很生气,又怕人多耳杂,拿起剑假装要杀朱祐。
破王郎后,朱祐利用一同吃饭的机会劝刘秀自立,说:“长安一片混乱,主公有日角之相,这是天命啊。”刘秀听后,又是一顿训斥,并要召刺奸(汉代军中的执法官)将朱祐收押。
平定河北后,朱祐又多次劝刘秀称帝,但每次都同样遭到刘秀的训斥。一次次的劝进,一次次的训斥,折射出刘秀与朱祐间非同一般的兄弟与君臣亲密关系。一次次的劝进,是因为衷心;一次次的训斥,是因为爱护,刘秀对于其他劝进将领的斥责,口气就缓和多了。
刘秀与朱祐间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砥砺前行的亲密关系,还可以从一些逸闻趣事中得到说明。朱祐和刘秀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后来又与刘秀兄弟俩人同在长安求学,往来密切。有次刘秀生了病,没钱买入药的蜂蜜。朱祐知道后,立刻掏钱买来蜂蜜入药。刘秀称帝之后,有一次回忆起这些往事,就赐给朱祐一石白蜜,还问朱祐说:“这蜜跟咱们在长安时一起买的蜜相比怎么样啊?”
还有一件朱祐让刘秀一直 “耿耿于怀”的事。朱祐刚到长安求学时,一次刘秀去找他,等了他半天,可祐的第一件事竟然不是接待刘秀,而是先去课堂上课。多年以后,做了皇帝的刘秀有一次去朱祐家里看望朱祐。朱佑不敢怠慢皇帝,站在门前迎驾,刘秀见之问朱祐:“主人不会再丢下我去上课了吧?”
君臣间这种亲密又随意的关系,世间实不多见。
东汉建武元年七月,为夺取中原重镇洛阳,刘秀以吴汉为大司马,统率朱祐、刘植、坚镡等十一员将领围攻洛阳。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后,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刘秀第二次大封功臣,更封朱佑为堵阳侯。随之,在刘秀的命令下,朱祐参与了在河北、洛阳西南一带清剿残余农民军及流民武装的行动,经过一年苦战,平定了这些地方。
就在朱祐等人剿灭残余农民军取得重大胜利之时,,董欣、邓奉在南阳先后叛乱。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一月中旬,刘秀任命廷尉岑彭为征南大将军、南征大军主将,又令建义大将军朱佑、执金吾贾复、建威大将军耿弇、武威将军郭守、越骑将军刘宏、偏将军刘嘉、耿植等人为副将,率领汉军数万,南下讨伐邓奉、董欣。
朱祐率部在淯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与邓奉交战时,兵败被俘。朱佑和邓奉及他的叔叔邓晨(刘秀的姐夫)早年就相识,又一同随刘氏兄弟起兵,因此邓奉未杀朱佑。
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秀御驾亲征增援前期南下的汉军,邓奉见汉军势力大,决定投降。于是,请出朱祐,由其押着他一起来到刘秀大营中请罪。
刘秀赦免了朱祐兵败被俘之罪,并以劝降邓奉有功为由,恢复了朱佑所有的官职、爵位,并继续派他领兵作战。
是年,为了消灭割据荆襄一带的楚黎王秦丰,刘秀派岑彭、傅俊、臧宫、刘宏率军南征,但汉军进攻受阻,迟迟不能突破敌军防线。六月末,刘秀又令朱祐为主将,祭遵为副将,率领第二拨汉军南下。朱祐与岑彭分工协作围歼秦丰军。
经过长时间的剿杀、围困,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六月,秦丰终于撑不下住了,只好领他的母亲妻子九人肉袒出城投降。
按照刘秀旨意,对秦丰就地处决,并灭其三族。然,朱祐心地善良,不忍这百口无辜这就样被杀,只是将秦丰及家属收监,然后用槛车送往洛阳报捷。
朱佑违旨之事情被人上奏刘秀,弹劾朱佑废诏接受投降,违反了将帅的使命。但刘秀只是下令将秦丰处斩,并没有怪罪朱祐。而是下令将朱祐调回洛阳。
朱祐返回后,与骑都尉臧宫联合围剿被延岑余党所盘踞的阴县、酂城、筑阳三座县城,全部将其扫平。
东汉建武九年(公元33年),刘秀出兵北上讨伐依附匈奴的卢芳部,因匈奴骑兵前来增援,汉军先后两次大败,损失惨重,主力南归洛阳,留朱祐驻屯常山郡,王常屯涿郡,侯进屯渔阳郡 ,王霸屯上谷郡。
此后朱佑屯兵于常山郡的南行唐一带(今河北行唐县南桥乡故郡村),以防匈奴和卢芳。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朱祐被增邑,受封鬲侯,食邑七千三百户。朱祐上表推迟,称自己功劳微薄,食邑五百户就足够了。光武帝刘秀不允,坚持认为不如此加封,就不足以奖赏其功,原定的食邑户数得以维持。
时,为防止开国功臣居功自傲,干扰朝政,光武帝通过明升暗降等方法,逐渐收回了他们手中的军政大权。但对朱祐却一直十分放心,拜其为大将军,入朝参政。朱祐也尽心尽力辅佐,先后提出了不少好的施政建议,被光武帝所采纳。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朱祐主动上交大将军印绶,同时上奏:自古以来,大臣受封赏都没有加王的称号,所以可以把诸王的王爵改为公爵。又上奏:应该把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官职的“大”字去掉,以合法理。建议也被刘秀所采纳。
辞官之后,光武帝刘秀顾念旧情,多次赏赐朱祐,使其成为历朝开国名将中能够得以善终的不多典例之一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闲居十年的朱祐在家中去世。朱祐病逝后,其子朱商继承爵位;商卒,子朱演继爵。东汉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朱演因宫廷权力之争受牵连,被夺爵成为庶人。
东汉永初七年(公元113年),朱演之子朱冲被邓太后恢复鬲侯爵位。但朱冲之后,朱佑家族不再见于史载,大概已经衰落了。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48年—75年),明帝追忆当年随其父皇打下东汉江山的功臣宿将,命绘二十八位功臣的画像于洛阳南宫的云台,朱祐名列第八位。
《后汉书》对朱祐的评价是:“祐为人质直,尚儒学。将兵率众,多受降,以克定城邑为本,不存首级之功。又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军人乐放纵,多以此怨之。”
明清之际的著名史学家谈迁云:“朱祐、刘隆、刘植,或称汗马之劳,或展运筹之功。所建不同,而其效力于王国者,要皆为社稷之翼卫者也。”
深得百姓爱戴的东汉知名官吏朱晖
朱晖(公元07—89年),南阳宛(治今河南南阳市)人,东汉知名官吏,官至尚书令。有关于朱晖的身世、主要事迹及故事等,《后汉书•朱晖传》中有载。
《朱晖传》云:朱晖家世衣冠。朱晖家族早在西汉时就已是官宦世家,东汉时更成为著名的书香世家。西汉末年,朱晖父亲朱岑曾与刘秀在长安一起读过书,有深交,彼此交情甚好。
朱晖早孤,年少时,父亲朱岑即已撒手人寰。朱晖因此而寄养在外祖父孔休家。
朱晖十三岁时,王莽篡汉失败,天下大乱,朱晖与外祖父家人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持刀劫诸妇女,略夺衣服财物。昆弟宾客都惶恐,伏地不敢动。朱晖拔剑上前道:“财物皆可取,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人见晖年少,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孩子把刀收起来吧。遂舍之而去。
刘秀即皇帝位后,找朱岑,但这时朱岑已去世。于是,召朱晖入朝拜为郎。朱晖不久因病离职,卒业于太学。朱晖性情矜持严厉,进止必守礼节,儒生们都称赞他具有很高的品德。
东汉永平初年,显宗的舅父新阳侯阴就仰慕朱晖的贤能,亲自去问候,晖避而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
后朱晖做郡吏,太守阮况曾经想买朱晖家的婢女,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朱晖却说:“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说朱晖的为人后而提拔他,并礼貌地待他。正月初一早上,苍当入贺。按照旧例,少府给玉石。是时阴就为府卿,贵而骄,吏傲不守法。刘苍坐朝堂之上,更漏将尽,而求玉不可得,刘苍回头对掾属说:“怎么回事?”
朱晖望见少府主簿手持玉石,即往绐之曰:“我数闻有壁而未尝见,试请观之。”
主簿把璧给朱晖,朱晖回头召令史奉之于刘苍。主簿大吃一惊,连忙报告阴就。阴就说:“朱掾是义士,不要再求他了。”
刘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认为与蔺相如哪个强些?”
皇上听说后称其勇敢。后来当幸长安时,想严格调整宿卫,所以用朱晖作卫土令,再迁临淮太守。
朱晖好讲节操,有所拨用,都严格执行。一些抱怨之人,以义犯率,晖都替其求真理,多得到生济。那些不义之囚,立即倒下。
由于朱晖为人正直,处事严谨,不附权贵,敢于直言,因此吏人对晖都十分畏爱,作歌道:“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其威,人怀其惠。”
朱晖后来官至尚书令,却从来不炫耀自己。他私下里常常告诫儿子说:“你不一定要学我如何做官,但务必要学我如何做人。”
朱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被上司所忌,所在多被劾,多次被弹劾。自从去临淮后,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交往,乡党讥其介,讥讽他不与众同。
东汉建初年间,南阳大饥,米每石值钱千余,晖尽散其家资,分给宗里故旧中的贫弱之人,乡族皆归焉,都归附于他。
东汉元和年间,肃宗巡狩,告南阳太守问晖起居,召拜为尚书仆射。岁中迁太山太守。晖上疏乞留中,诏许之。因上便宜,陈密事,深见嘉纳。
诏报曰:“补公家之阙,不累清白之素,斯善美之士也。俗吏苟合,阿意面从,进无謇謇之志,却无退思之念,患之甚久。惟今所言,适我愿也。生其勉之!”
是时谷贵,县官经用不足,朝廷忧之。尚书张林上言:“谷所以贵,由钱贱故也。可尽封钱,一取布帛为租,以通天下之用。又盐,食之急者,虽贵,人不得不须,官可自鬻。又宜因交址、益州上计吏往来,市珍宝,收采其利,武帝时所谓均输者也。”
于是诏诸尚书通议。朱晖奏张林言不可施行,事遂寝。
后陈事者复重述张林前议,以为于国诚便,帝然之,有诏施行。
朱晖复独奏曰:“王制,天子不言有无,诸侯不言多少,禄食之家不与百姓争利。今均输之法与贾贩无异,盐利归官,则下人穷怨,布帛为租,则吏多奸盗,诚非明主所当宜行。”
帝卒以张林等言为然,得朱晖重议,因发怒,切责诸尚书。朱晖等皆自系狱。
三日,诏敕出之。曰:“国家乐闻驳议,黄发无愆,诏书过耳,何故自系?”
朱晖因称病笃,不肯复署议。尚书令以下惶怖,对朱晖说:“今临得谴让,奈何称病,其祸不细!”
朱晖回答说:“行年八十,蒙恩得在机密,当以死报。若心知不可而顺旨雷同,负臣子之义。今耳目无所闻见,伏待死命。”遂闭口不复言。
诸尚书不知所为,乃共劾奏朱晖。帝意解,寝其事。后数日,诏使直事郎问朱晖起居,太医视疾,太官赐食。朱晖乃起谢,复赐钱十万,布百匹,衣十领。
后来朱晖升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拜骑都尉,赐钱二十万。和帝即位,窦宪北征匈奴,朱晖复上疏谏。顷之,卒,享年83岁。
朱晖之子朱颉,以精通儒学而著称,官至陈国相(相当于太守)。
朱颉之子朱穆,专致于儒学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为官数十年,累迁冀州刺史、尚书。
朱穆子朱辽,年少时即已出名,官至河南尹。朱辽之后,朱晖家族走向衰落。
朱晖守信:典故“情同朱张”
朱晖有一同乡叫张堪,起初,两人并不认识,后来读太学期间,两人做了同学,结识后甚为投缘,遂慢慢熟悉起来。
朱晖不但知识渊博,且为人正直。当时的张堪已是朝廷重臣,很欣赏朱晖的学识与为人,再加上同乡关系,就有意提拔朱晖。朱晖婉言谢绝。
这样一来,张堪更觉得朱晖是个可以信赖的人。太学学业结束,两人归家分手之时,张堪推心置腹地对朱晖说:你是一个非常自持的人,倘若哪日我身体不好,乘鹤先去,愿把自己的身家与妻儿托付与你!
朱晖忙道“岂敢岂敢”,但心却非常感激。毕竟有人把自己当作生死之交,也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当时他们身体都很好,朱晖也没把张堪的话当回事,并没有做出何承诺。
之后,两个人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联络。没过多久,张堪便去世了。张堪做官为人,清正廉洁,家少积蓄,张堪去世后,妻儿生活非常拮据困难。
然,正当他们为生活困窘发愁之时,朱晖闻讯赶来,向张堪的妻儿伸出援助之手。以后就不断地给张堪的家里资助,年复一年的去关心他们。
对此,朱晖的儿子朱颉非常的不理解,就问父亲:“您过去和张堪并无深交,为何对他的家人如此厚待与关心呢?”
朱晖感慨道:“我和张堪只是彼此倚重、生死相托的朋友,这就足够了。”
儿子更是纳闷:“既然你们是好朋友,怎么不曾来往?”
朱晖道:“我与张堪虽来往不密,但是张堪在生前曾有知己相托之言。他所以托付给我,是因为他信得过我,我又怎能辜负这份信任呢。况当时我嘴上虽然末置可否,心中却已答应。初时张堪身居高位,自然不需要我的帮助。而如今他不在了,其家人生活窘困,我又怎能袖手旁观呢?”
朱晖在家乡是一个扶贫济困非常有爱心的人,南阳太守很仰慕朱晖的为人,为了褒扬朱晖便想请朱晖的儿子去做官。
可是朱晖却想把这个当官的位置让给张堪的儿子。于是,就去找南阳太守说:谢谢你的好意,犬子才疏学浅,不适合为官。我倒想向你推荐一人,是我故友张堪的儿子,他学习刻苦,非常守礼仪,是个可造之才,我愿意把故友的儿子推荐给你,让他去当官,为民众服务。
后来张堪的儿子果然没有辜负朱晖的对他的信任,廉洁奉公,勤奋踏实,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典故的来历:情同朱张。
在今天只认钱不认人的时代,国人中还能有多少像朱晖这样有情有义和守信的人呢?
为官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余财的朱穆
朱穆(公元100—163年),朱晖之孙。《后汉书·朱穆传》云:朱穆,字公叔。年五岁,便有孝称。及壮耽学,常废寝忘食。初举孝廉。顺帝(公元125年—144年在位)末,江淮盗贼群起,州郡不能禁。有人将朱穆推荐给执掌朝政的大将军梁冀,曰:“朱公叔兼资文武,海内奇士,若以为谋主,贼不足平也。”冀亦素闻穆名,乃辟之,使典兵事,把他召入幕下主持军中事务,甚是倚重。
汉桓帝即位(公元146年)后,朱穆累迁侍御史(侍奉皇帝、参与政务以及监察百官的官员)。时,梁冀权势显赫,骄暴不悛,朝野嗟毒,大臣们都对其唯唯诺诺。朱穆劝解梁冀,不要被小人谗言所惑,应注意黜斥奸佞之辈,广纳贤能之士。冀不纳,而纵放日滋,赂遗左右,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穆纵放日滋,赂遗左右,交通宦者,任其子弟、宾客以为州郡要职。
有感于每况愈下的世风与混乱的政局,朱穆慕尚敦笃,乃作《崇厚论》,以激浊扬清,倡导敦厚之风。又著《绝交论》,感时浇薄,对时弊多有针砭,故此,在士大夫中反响广泛而强烈。
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河溢,漂害人庶数十万户,百姓荒馑,冀州盗贼尤多,故擢穆为冀州刺史。到任后,朱穆顶住各种压力,大刀阔斧地整顿吏风,举劾权贵,尽诛贼帅,打击豪强势力,关心民间疾苦,深受百姓欢迎。有宦者赵忠丧父,归葬安平,僭为玉匣、偶人。穆闻之,下郡案验。吏畏其严明,遂发墓剖棺,陈尸出之,而收其家属。帝闻大怒,下穆廷尉狱。太学士刘陶等数千人联名上书,帝览其奏,乃赦之。
朱穆居家数年,在朝诸公多有相推荐者,于是征拜尚书。时,宦官、外戚轮流掌权,朝政腐败,朱穆深疾宦官,志欲除之。上疏要求尽杀宦官,黜退外戚,厘清朝政。帝不纳。朱穆初衷不改,再谏,帝怒。眼看着国事日坏,自己又无能为力,朱穆忧心忡忡,愤懑发疽,终于汉延熹六年(公元163年)抑郁而卒。时年六十又四。
朱穆为官数十年,布衣淡饭,生活简朴,家无余财。朱穆卒后,众公卿共同上表,说穆有忠诚清廉之节操,应受到表彰尊崇。于是,桓帝下诏追赠朱穆为益州太守。又,学者蔡邕与门人共述其体行,谥为文忠先生;
论曰:朱穆见周上义,偏党毁俗,志抑朋游之私,遂著《绝交》之论。学者蔡邕以为穆贞而孤,穆徒以友分少全,因绝同志之求;党侠生敝,而忘得朋之义。蔡氏贞孤之言,其为然也!
朱穆著有论、策、奏、书、诗、记等凡20篇传世。
官至太尉,却依然清贫的安乡侯朱宠
朱宠,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雁塔区、长安县境内)人。朱宠年轻时好学,潜心研习《欧阳尚书》,与东汉名臣杨震同为桓郁的门人。
东汉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二人又同被大将军邓骘征辟为幕僚,不久后迁任颍川太守,转北军中候。
永初五年(公元111年),羌族军队进入河东又转到河内郡,百姓惊慌失措,纷纷向南渡河逃避。朱宠奉命率领五营将士,屯军盂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以防止羌兵侵袭京师洛阳。
东汉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病殁,汉安帝亲政,其乳母王圣弄权,邓氏兄弟受宫人诬陷,大将军邓骘无故被遣,与其子邓风绝食而死。朱宠时任大司农,他对邓骘无罪遭祸痛心疾首,袒身载棺,上书为邓伸冤。朱宠知道自己的举动会触怒皇帝和权贵,便来到廷尉处等着受罚。尚书仆射陈忠因以前未能得到邓骘的重用,这时也上书诬陷邓骘,并弹劾朱宠。朱宠被罢官回乡。
后,汉安帝有所悔悟,察觉邓骘一案不实,礼葬邓骘于洛阳北芒(今河南洛阳东北),重新起用朱宠,擢任大鸿胪(九卿之一,专司朝会礼仪及外交事务的官员)。
东汉永建元年(公元126年)二月,刚即位的汉顺帝任用朱宠为太尉(掌管军事的朝廷最高官员),与太傅桓焉共录尚书事,封安乡侯。翌年(永建二年,公元127年)七月被罢免。朱宠官至太尉,家中依旧清贫,粗饭布衣。汉顺帝知道后,赐给锦被、腊肉,遭到朱宠的婉拒。
东晋著名文学家所著《后汉纪•后汉孝顺皇帝纪•上卷第十八》中有一段有关于朱宠的文字记载,可谓对宠赞赏有加:“朱宠字仲威,京兆杜陵人也。初为颍川太守,表孝悌儒义,理冤狱,抚孤老,功曹、主簿皆选明经有高行者。每出行县,使文学祭酒佩经书前驱,顿止享传,辙复教授。周旋阡陌,观课农桑,吏安其政,民爱其礼。所至县界,父老迎者常数千人,宠仍使三老御车,问人得失,百姓翕然,治有声。”
东汉末名将、右车骑将军、都亭侯,改封钱塘侯的朱儁
朱儁(一作“朱俊”公元?—195年),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末年名将,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朱儁位列其中。主要事迹:与皇甫嵩等平定黄巾之乱,大破梁龙,击退张燕。官至大司农,爵位:钱塘侯。
朱儁儿子:朱晧,官至豫章太守。一说交州刺史朱符亦是朱儁之子,但因其为盗所杀,名声不佳,故《后汉书》等未有记载。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于朱儁的描写,其形象与正史相似。为汉车骑将军。黄巾造反时,为中郎将,引军讨伐,屡立功绩,迁车骑将军,河南尹。后董卓余党李傕、郭汜乱政,掠夺公卿,朱隽对汉室衰微的状况感到悲哀,归家后即病逝。
朱儁出身寒门,少年时父亲就去世了,其母曾以贩买缯为业,朱儁因孝养母亲而远近闻名,加上为人好义轻财,乡里都敬重他。本县县长深以朱儁为奇,把他推荐给郡守韦毅,朱儁开始在郡中任职。后任太守尹端任用朱儁为主薄。
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太守尹端因征剿许昭失利,被州刺史举奏,应问斩刑。
朱儁悄悄到京师,花费数百金,买通主持章奏的官员,把刺史的奏章加以改动,于是尹端才得输作左校。
尹端见罪过减轻,大喜,但心中疑惑,不知为何得减罪过。朱儁也始终没对人提起过。
接任尹端的太守徐珪荐举朱儁为孝廉。后升任兰陵县令。
朱儁因政绩突出,才能过人,加上东海相又上表推荐,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被朝廷任命为交州刺史。
当时交州群盗并起,交趾的梁龙率众万人,和南海太守孔芝一起反叛。
朱儁到任后,积极平叛,仅率家兵五千人就大破叛军,斩杀梁龙,逼降几万人,旬月间,州郡平定。
战后朝廷论功行赏,朱儁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黄金五十斤,并入朝任谏议大夫。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朱儁被朝廷任命他为右中郎将,持节,与皇甫嵩共同出征,平定三郡之地。
皇甫嵩上表朝廷,推功于朱儁,朱儁被封为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继续征讨黄巾起义军。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朝廷任命朱儁为右车骑将军。
朱儁率兵回京,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户,改封钱塘侯,加位特进。
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农民纷纷起义,人多的聚众二三万,小的也有六七千人。其中,以常山人张燕势力最大,据众百万,占据黑山,朝廷无法讨平。
后来,张燕率兵侵犯河内郡,进逼京师。
朝廷任命朱儁为河内太守,率领家兵击退张燕。
此后,朱儁历任光禄大夫、屯骑校尉、城门校尉、河南尹等职。
董卓把持朝政时,因朱儁是功高望重的将领,曾上表奏请朱儁为太仆,做自己的副手,遭到朱儁的坚决推辞,同时竭力阻止和反对董卓迁都长安的计划。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李傕、郭汜掌权。当时朱儁在中牟。李傕听从太尉周忠、尚书贾诩的计策,派人用天子诏书征召朱儁入朝。
朱儁奉诏入京任太仆。
同年,朱儁接替周忠为太尉,录尚书事。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秋天,朱儁因日食而免职,又奉命代理骠骑将军职务,持节镇抚关东,但未出行。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李傕、郭汜相互攻杀,长安大乱。
朱儁留京没有出行,任大司农。
李傕劫持汉献帝到自己的营中,献帝命朱儁和太尉杨彪等十多人去说服郭汜,让他与李傕和解。
郭汜扣留朱儁、杨彪等为人质。朱儁的性格刚猛,当日便过于愤怒发病而亡。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十七史百将传·卷五》、《资治通鉴》、《续后汉书》等史籍有关于朱儁生平、事迹及其评价的记载。
后世朱姓的部分谱牒将朱儁视为吴郡朱氏的分支,并称他是朱桓兄弟的父亲。然《后汉书》的相关记载和《三国志·朱桓传》、《三国志·朱据传》等史籍都表明,朱儁绝非朱桓兄弟的父亲,也不出自吴郡朱氏。
比较可能的情况是,朱儁的部分后裔后来被融入吴郡朱氏,于是,朱儁也被视为吴郡朱氏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文/朱乐尧 )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4年7月16日
同一个世界,追求不同的境界,世界朱氏网追求:创新、文明、祥和、拼搏!
(有事找站长,支持世界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济南炎黄朱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