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滦州榛子镇通达朱氏简介
滦州榛子镇,隶属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地处滦州市西北部,南与开平区双桥镇隔水相望,西与丰润区银城铺乡相邻,北为革命老区杨柳庄镇,东北与王店子镇毗邻,行政区域面积95.88平方千米,人口5.7万多。
滦州榛子镇在历史上与开平,稻地,倴城齐名,被誉为“京东四大名镇”之一,清代《永平府志》称其为“畿东巨镇”。明代时,榛子镇原名榛子岭,岭位于现镇主街中部,当时岭上满榛子树,故名。明永乐年间,晋、鲁移民至此,廖廖几户人家,隶属滦州康家屯管辖。清代时期,始设驿站,后又派驻把总署、巡检署、留养局、义仓等官方机构,榛子岭遂改为榛子镇,成为滦州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据民国二十二年版家谱记载,明永乐初,我先祖通达二公由南北迁徙滦州榛子镇,初至榛子镇东五里小寨庄安置北平入康庄屯四甲为民,后迁榛子镇城后庄,明万历年间,达公四世遵徙富民实北京之例,遂家於北平,入宝坻县籍海滨乡兹恩里司各庄二甲为民。
二、河北滦州榛子镇通达朱氏祖籍是山东滕县
河北滦州榛子镇通达朱氏,在从南向北迁徙过程中因屡遭兵变谱乘遗失。据民国二年版家谱记载,“道光二十七年谱云,(通)公之家榛子镇也,明成祖二年遵徙富民实北京之例偕胞弟達由山东莱州府初至小寨庄旋卜居焉,因屡遭兵变谱乘遗失以前无从稽考”,民国二十二年版家族合谱记载,“自滕县北迁迄今五百余年先谱志书遗失”,家族几代有志之士曾矢志不渝为此努力寻找通达二公在山东的故乡。
笔者这几年通过研究家族两个家谱,特别是认真研究民国二十二年版家族合谱,多次和本族族亲交流,也多次和山东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朱广平宗亲交流,笔者认为河北滦州榛子镇通达二公的故乡是山东滕县。民国二十二年版家族合谱朱志超公在序言提到的,“吾族为山东兖州府滕县旧派系出嶧阳文公嫡派邹国裔也”,这一论点和朱广平宗亲写的《朱通、朱达二公的故乡在滕县略考》,(已收录在山东《枣庄市朱氏通志》),关于滕县说,有一致性,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论证。
(一)从家谱资料看
我通达朱氏现存有两部家谱,一是民国二年朱继经版家谱。据该家谱记载,“乾隆三十五年谱云(朱通)公山东莱州府交县人永乐二年安置北平入滦州籍康庄屯四甲为民住镇东小寨庄后遷榛子镇城后家焉”,“按明永乐二年徙富民實北京见明史成祖纪并食货志,乾隆三十五年谱谓山东莱州府交县乃膠州之误,明史地理志山东莱州府有膠州無交县”,这是通达朱氏迁出地莱州说。据民国二年版家谱记载三世朱宏曾在山东莱州府任经历,后代认为通公祖籍就是在莱州,其实通公茔地在榛子镇,因此认为从三世朱宏在莱州做官,就说通公祖籍在莱州,或许后代给这事记错了。据山东折槛堂研究朱氏文化的专家朱绪龙教授说,通达二公也可能是从山东滕县南沙河冯庄迁到莱州又从莱州迁到河北滦州榛子镇。关于这个莱州说,朱广平宗在《枣庄市朱氏通志》中,《朱通、朱达二公故乡在滕县略考》,讲的很清楚,笔者不在叙述。
另一个是民国二十二年朱志超版家族合谱。据家谱记载,“吾邾氏始于周封以国为姓,后为楚所灭子孙避难去邑为朱。吾族为山东兖州府滕县旧派,系出嶧阳文公嫡派,邹裔也”。“子孙避难去邑为朱,迁居滕国即今滕县枣林居枣也,取義有朱之后兴世俱昌,螽斯繁衍早日成庄故名曰枣林庄有朱家町村云”。这个是滕县说,也是笔者在这篇文章重点研究的内容。
从迁徙时间上看,两部家谱都提到了明永乐二年,即公元一四零四年,迁徙方向是从南向北,在地理位置上,河北滦州正在山东滕县正北,这和民国二十二年版家谱记载迁徙方向是一致的。
民国二十二年版家谱序言提到的这个枣林庄,也叫枣林居,或是枣龙居,可能是地方方言之差,到河北滦州之后称枣林庄。笔者认为家谱提到的“子孙避难去邑为朱,迁居滕国即今滕县枣林居枣也——故名曰枣林庄”,认为这个枣林庄不是指微山县欢城镇马场坡,是滕县南沙河冯庄村。据朱广平宗亲考证,南沙河冯庄村该地有三四十亩枣树林,曾居住有朱姓,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地理位置上看,滕县南沙河冯庄正好在河北滦州榛子镇正南,这和民国二十二年版家谱记载的迁徙方向相吻合一致,笔者认为我们家谱提到的枣林庄可能是现在的滕县南沙河冯庄。
(二)民国二十二年版家谱及朱志超本人介绍
民国二十二年版家谱是通达朱氏两大支家族合谱,是经过两支族亲通过认真商榷达成共识,是由朱达后裔八门城派发起,不辞辛苦,通过十多年,在天津宝坻、宁河,河北丰润、玉田走访寻亲,查找人口迁徙源流,并确定上下辈份关系,确认从山东迁徙到河北滦州的通达二公祖居地是榛子镇城后庄,积累了大量数据。在民国二年朱继经版家谱基础上,重修民国二十二年版家族合谱,志超公凭其才能担当本届重修朱氏家族合谱主编,在该家谱首篇序言提出重要论点滦州榛子镇通达朱氏为滕县旧派,嶧阳文公后裔。这一论点很新颖,很独特,在家族文化上有其重要位置。
朱志超族亲,河北滦州榛子镇通达朱氏达公后裔,榛子镇四世朱绍孟十五世裔孙,八门城五世朱得宝十四世裔孙,早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法律系,知识渊博,能力超强。据八门城朱述信(朱志超侄子)口述,志超公早年在山东工作时期曾受理一场官司,而胜诉,但也因此受牵连,回天津宝坻八门城老家,民国十五年主编民国二十二年版家族合谱,后又回到山东原工作岗位。志超公在山东工作时间,曾多次去滕县走访,寻亲,从而得出通达二公故乡在山东滕县的结论。
山东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朱广平宗亲曾考证这个滕县旧派,就是指留在当地的朱氏,也可以说是朱氏最古老的堂号——折槛堂;而嶧阳文公嫡派,是指滕县南沙河冯庄朱氏,冯庄朱氏曾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地理位置上,就在邹城市嶧山东南几十公里。笔者认为,朱志超的这个论点和朱广平宗亲的滕县说,不谋而合,可知道朱志超公出生的时间比朱广平宗亲要早很多,他俩不是同一个年代的人,在这个事情上不可能沟通。
(三)从家族文化上看
从家谱记载看,早期世系起名格式保留着对山东鲁南邾国之地的怀旧之情,家谱四世是绍孔、绍孟、绍曾、绍颜,这里的孔,为孔子,是儒家学派主要代表——圣人;孟,是孟子,儒家学派另一代表——亚圣;曾,为曾子,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这四位圣人都出自邾国故地,可以说家族对邾国故地有怀旧之情。
还有通公五世,是元相、元祯、元辅,达公六世,是相、朝、卿、臣,这些都可以说明家族在早期在起名格式上对邾国故地有怀旧之情,可以说通达二公的故乡在滕县。
通达朱氏家族文武齐全,历史上出现很多庠生、贡生、监生、太学生,文举人,武庠生,武举人,出现很多五品以上的官位,守备、千总、将军,可以说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代代有功名!在近代、现代也出现很多名人,如民国时期哈尔滨临江知府朱继经,著名实业家天津大沽化工厂总工程师朱春棋,武警黄金部队政委朱智昌等,这和朱广平宗亲考证过的滕县老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很多做官的,大有相同之处。
邾文公是邾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君主,他是邾国历史上有年代记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是重民轻己,以德政著称而成为国君中典范的一代贤德名君。后世称邾文公为“知命之君”、“养民之君”、“仁德之君”等。
后人尊崇邾文公这位历史名人,尤其推崇其“命在养民”的爱民之心。邾文公倡导的“命在养民”的思想就是“仁道”,就是“德政”,这种“命在养民”的不朽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笔者认为家族后世大有嶧阳文公之遗风,爱民养民,体恤民情,在危难时刻保境安民。六世朱鼎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据永平府志本传云(朱鼎盛)公生当明季所居榛子镇,係蓟遼通衢屡遭兵災,土寇觊觎恣行,摽掠村落为墟,士大夫家荼毒尤甚。公念桑梓當存亡之际,朝廷不暇设兵分守,遂率子弟练族兵斩木揭竿,家守人战贼不敢犯。七世朱淇“国朝定鼎大兵之後,屡有荒年,又因征剿三藩微调差费閭閻實形彫敝,公目擎心傷凡。同里冠婚喪葬无不周恤,復煮粥以食饿者,日出米百石扔不给至,典質田畝以终其事。”十二世朱宝树多善行道,慷慨解囊捐资重修响水桥,榛子镇闹蝗虫灾,大片庄稼地被毁,他给蝗虫赶到他自家的地里,宁可牺牲自己利益,也保住大多数农户庄稼地不受蝗灾。达公后裔八门城派魏庄子支十五世朱繡,“公因歲歉助赈嘉庆丙子蒙遵化知州张家本送有康乐可書匾额今尚存”。十五世朱继经民国《盘石县乡土志》言其“光绪三十七年七月六日代理县令,本境山野之区,教育缺如,悉力提倡,学子以兴。整顿吏治,弊绝风清,劝善若弗遑,锄恶恐不尽,野有闲旷,导以树艺;民多夭亡,施以方药。俗有死而不葬者,频申告诫,有泽及枯骨之仁。市苦钱法太滥,手定条规,商贾称便。政行数月,而慈祥恺泽,深入人心。至于讼庭清肃,判断如流,因公下乡,轻骑减从,所有公费,出自私囊,只饮民一杯水耳。”
家族有很多著名人物,笔者不在列举,通过这些可以得知,家族大有嶧阳文公之遗风,在国家有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保境安民;为了他人利益,牺牲自己;乐善好施,修桥补路,赈济灾民;就是行(仁道),施(德政),“命在养民”。
(四)从家族方言、风俗上看,大多和山东滕县老家相同。
从这点也说明通达二公在山东滕县老家特别是南沙河冯庄村居住过多年,最后是从该地迁走的。关于这方面朱广平宗亲在已版的《枣庄市朱氏通志》一书中《朱通、朱达二公在山东故乡滕县略考》分析的很清楚,笔者这里就不在叙述。
(五)从河北滦州其他朱氏的旁证上看,通达朱氏在山东的祖籍也是滕县。
在滦州后明碑村有一支朱成的后代,据他们口口相传说,朱成公是明永乐初在山东老家犯罪而流放到滦州后明碑村,朱成公在山东老家也是在滕县,是成通达胞兄弟一起从山东滕县迁徙到河北滦州,通达二公后迁到榛子镇,因朱成是流放到滦州的,地方官府不允许他有文字记载,有些事情无法考证,且不说成通达真正是胞兄弟,但是这个信息最起码可以证明,成通达在山东是老乡,是近支,可以说朱通、朱达二公在山东的故乡在滕县。
(六)从达公后裔八世朱加惠与北京朱姓的关系可以证明通达二公在山东的故乡是滕县。
达公后裔八世朱加惠,是八门城派五世朱得宝长支、六世朱相之孙、七世朱大暹之子。据丰润三神庄一个本家说,这也是三神庄代代口口相传,八世朱加惠是从天津宝坻八门城,到北京投奔一个随成祖朱棣扫北将军的后代而经商,1644年清兵进京后避难隐居到丰润三神庄。
据沛县古沛家谱记载,“长世臣,次世藩,藩公适燕从军,后不知其所也”,据朱广平宗亲考证,这个藩公是从滕县南沙河冯庄来旺公一支,后又迁到沛县,是来旺公支三世,明永乐初适燕从军,后居住北京,改名为朱鉴,其后代于康熙九年迁到山东淄博双杨镇。
笔者认为,我们丰润三神庄八世祖朱加惠去北京投奔的那个将军可能就是三世藩公,可能通达朱氏是三世世藩公近支,而世藩公的祖籍也是滕县南沙河冯庄,这和朱广平宗亲在《朱通、朱达二公在山东故乡滕县略考》分析是一致的,可以说通达二公在山东故乡是滕县,具体是南沙河冯庄。
(七)关于家族滕县说法。
笔者多次和本族有威望、有影响力的族亲交流,据榛子镇通公支十六世朱秉新族亲讲,滦州榛子镇通达朱氏祖籍是山东滕县。秉新族亲八十多岁高龄,很早就续修过通公支家谱,在族内德高望重,很有地位,他现在的位置相当过去家族的族长,他说话是很有力度的;天津塘沽区通公支朱继经侄孙十七世朱越族亲也支持这说法,朱越族亲很早就和朱广平宗亲联系了,他对家族事情很热心,每年家族在榛子镇有重要活动都参与,他支持家族祖籍滕县在南沙河冯庄的说法,也很有份量的,还有榛子镇西营村通公支十七世朱承志族亲也支持这个家族滕县说,朱承志族亲曾参加通公支九一年续修家谱事务,他在家族也很有影响力;达公支八门城派二十世朱述信族亲也支持家族滕县说,朱述信族亲,是朱志超公的侄子,对八门城派重修朱氏家族合谱的事情了解最清楚,特别是对朱志超公的事情最知情,而且本人八十岁,还参与本届续修家谱事务,为家族的事情四处寻亲走访,很受族人尊重;三神庄派十九世朱玉良族亲也支持家族滕县说,玉良本家很关心家族的事情,关于八世加惠公和在北京朱世藩的后代的关系,就是他多次和笔者谈过的,而且他积累很多关于通达朱氏的信息,他在达公三神庄派是很有地位,很受族亲尊重;龙潭派承德支朱炳宇族亲也支持家族滕县说,炳宇族亲很关心家族的事情,积极参与本届续修家谱事务,七十多岁年龄,从几千里到滦州榛子镇参加清明节祭祖活动,很受族亲尊重。
结束语
笔者从以上各方面很多资料分析,证明朱志超在民国二十二年版家谱首篇序言提出的论点“吾族为山东兖州府滕县旧派,嶧阳文公嫡派,邹国后裔也”是正确的,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朱广平宗亲关于河北滦州榛子镇通达朱氏滕县说,具有一致性,可以说河北滦州榛子镇通达二公在山东故乡是滕县,具体说是南沙河冯庄!
鸣谢:
山东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朱广平宗亲多次指导笔者写好这篇文章,笔者在此感谢朱广平宗亲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笔者写这篇文章,只是在起抛砖引玉作用,有些观点,看法是自己通过大量资料分析论证得出的结论,可能有错,如果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宗亲指正。
关于家族从南向北迁徙时间,以及家族早期世系,笔者在另一篇文章单独讨论。
参考文献
1.河北滦州榛子镇通达朱氏:民国二年《重修朱氏家谱》朱继经版
2.河北滦州榛子镇通达朱氏:民国廿二年《重修朱氏家谱》阖族重修,朱志超版
3.《邾国八百年》朱广平著
4.《朱通、朱达二公在山东故乡滕县略考》朱广平编写
5.许隽超:清末首任滨江厅同知朱继经生平家世考
作者:河北滦州榛子镇通达朱氏,达公支十九世裔孙,通达朱氏本届续修家谱发起人,朱子明。
二零二一年七月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