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都知道商丘火车站原来叫“朱集火车站”,商丘市的前身叫“朱集市”,这是怎么回事呢?,商丘与朱集如同一个人的两个名字,而朱集只是商丘的一个曾用名而已。
商代商丘为商丘邑。据考证,明永乐二年(1404年),朱集开始形成村镇,初名乔家集,后朱孙二氏聚居于此,更名朱孙集,后人又称朱家集,简称朱集。1916年陇海铁路修通,建立朱集车站,后改为商丘车站。1950年5月商丘县城关区改建为商丘市,原商丘市改为朱集市,二者就这样一度并肩同行。1951年8月朱集、商丘二市合并为商丘市,朱集隶属商丘至今。这说明商丘市从明初开始称为朱集一直到建国初期,上下五六百年。
在古代炎帝朱襄氏更和商丘有渊源了。据史料记载,炎帝登上王位,以古陈之朱野为都(今商丘市柘城县)。炎帝在位70年,死后葬于朱野(今柘城县县城东十里大仵乡朱崮寺村),名曰炎帝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可以说商丘是天下朱姓的根。
另一个说法源于子姓的朱姓出自春秋初期的宋国国君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微子启是商王纣的庶兄,周灭商后封其君宋,是宋国的开国君主,其后人有以国名为姓者。战国末期,宋国被齐、楚、魏联手所灭,其后裔逃亡,有逃至砀(今安徽砀山)的改宋氏为朱氏,是为江苏朱氏。
朱姓和其他姓氏一样都有很多的传说,另一个说法是颛顼帝的后裔,颛顼帝的孙子有个叫陆终的,他娶了一个神奇的夫人,怀孕三年(也有说11年)的,一直不生,最后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剖腹产,从她左腋下取出三个儿子,从她右腋下取出三个儿子,其中第五子取名叫安,后来六兄弟开疆立国封姓,安是辅助虞舜的,安封地曹为曹姓。
从公元前23世纪开始到公元前11世纪,中间上千年的沧桑变化,由于历史文献的缺失是一片空白和断层。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安的后代曹侠封地与邾建立邾国(在今天的山东邹县一带)。
国中贵族以国为姓,但这个朱姓是带耷耳旁的邾,也有人说是大耳朵朱,实际是带耷耳旁的朱。到春秋战国时期被楚宣王所灭,国民一部分被掠夺到邾城(今湖北的黄岗西北)一部分逃到沛郡(今江苏沛县周围),国人为纪念丢失的国土就去掉耷耳旁,去邑为朱。朱姓家族开始繁衍生息,所以沛国朱姓是现代意义上朱姓的开始,现在各宗派的朱姓都众口一词说自己是沛国朱氏,仿佛沛国郡就是朱姓的唯一郡望。
实际中国古代各族姓的郡望本身有一个形成、发展、统一的过程。且初期往往不止一个,历史上朱姓郡望也有多个,它们开始于两汉,形成于隋唐,最后统一于宋初。清人朱次琦在《姓族源流》中说:“邾既失国,子孙去邑为朱。厥后枝条繁衍,其盛大者,有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太康诸族,唯河南朱姓为虏姓”这就是历史上的朱姓八郡。河南郡是指洛阳西北一支由少数民族转变过来的姓氏,太康郡没有出什么名人,唯有永城郡在隋唐时很有名。他叫永城谯郡,在今永城亳州一带。
现存最早关于永城朱氏来源的记载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此表认为:永城谯郡朱氏是由汉晋时代著名的沛国朱氏大宗族分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的有史可稽的元祖便是刘宋时一代名将朱龄石与朱超石的祖父——东郡陈郡太守朱腾。朱腾裔孙朱建任后周太子洗马,生子僧宁隋朝任睢阳太守。生子朱操。朱操任上开府仪同三司生四子:仁轨、敬则、玘、珉。老大朱仁轨字德容,官仼太子洗马,作为永城朱氏的长子,朱仁轨承继了家族的孝义传统。二弟官居宰相后,他辞官归隐,在家奉养父母,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人称“孝友先生”。老三朱玘官任著作郎,礼部尚书。老四朱珉,官任太子典膳,徒居宣州。
老二朱敬则字少连。武则天称帝时因进谏直言被武接受,于长安三年(公元703年)任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不久位极人臣,进同凤阁平章事高居宰相的显要职位。任宰相期间他广泛引进能人才俊,对武后的弊政直谏无讳,深受世人称赞。朱敬则又是一位颇有才识的史学家,他除参于修唐史外,还采魏晋以来成败事,著成《十代兴旺论》及《五等论》等著作。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去世,享年75岁。至睿宗即位又追赠秘书监,谥号“元”。其坟冢在今永城市东北回村集东边,占地一百多亩。地势开阔,气势恢宏,人称“宰相林”,每年到处祭拜的宗亲络绎不绝。
朱敬则之后家族逐渐衰弱,随着唐宋时期河南永城又是兵戈之地,族人开始迁移。朱敬则后裔有一支于南宋建炎初南渡,居于霍邱后迁居于寿春。长房孝友先生朱仁轨后裔一支在睢阳,形成睢阳朱氏。睢阳朱氏后又分衍出吴郡常熟朱氏,昆山朱氏等支。很多族谱认为作为文化贵胄的圣人朱熹家族也是永城朱氏的分支。
到了宋代睢阳朱氏又开始崭露头角。兵部郎中朱贯与当时的杜衍、王涣、毕世长、冯平、等大宋朝中重臣,辞官后寓居南京(今睢阳区)丞相祁国公杜衍80岁,驾部郎中冯平87岁、兵部郎中朱贯88岁、都是耄耋老人结社睢阳吟诗作对,人称“睢阳五老”。朱贯的第五代孙朱子荣,南宋初年官直秘阁。金兵入侵,宋室南渡,中原离乱。他为避兵乱,遂南逃东吴,居常熟。朱子荣生子朱大有,又从常熟迁居吴城(今苏州),朱大有传至三世便是元朝大学者朱德润,朱德润以后又迁居于昆山。
元末明初由山西平阳人朱海字天池,佐明太祖朱元璋定鼎金陵,太祖封礼部仪制司主事,归德州知州赠司马奉直大夫谥忠武。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居官来商丘,明洪武三年其弟江公、河公寻亲来商丘,弟兄三人不忍分离分别在归德府北朱老庄、朱台、朱寨置家治业,从此黄河两岸四省老三门族人繁衍生息。人称“老三门”,延续至今,600多年连绵不绝,大概有十来万人。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是以“忠肃恭懿,宣慈惠和,齐圣广渊,明允笃诚”为辈分命名,长幼有序辈分不乱。
宁陵一支朱氏系范仲淹同母兄弟后裔。宋朝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在应天书院学有所成的范仲淹(随山东养父朱文翰之姓,叫朱悦)考中进士,开始做官。按照当时制度,做了官的要分给职田。范仲淹的职田在宁陵(今西河麻袋厂处),也就在宁陵安了家。母亲谢氏在家主持事务,具体事务由山东来的同母兄弟操办。这支朱氏繁衍至今,主要分布在宁陵民权睢县一带。
虞城最南端的黄冢乡大朱楼,2012年续修家谱时收录的朱氏族人接近1万人。这一支朱氏系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来,后曾分迁到外地,北到虞城站集,东到夏邑会亭、郭店、中锋、济阳,南达界沟以及安徽亳州刘集等处,辖两省两县24个乡镇100多个自然村。回族中的朱姓,为明朝皇帝赐给的国姓。明初,皇帝赐姓有国姓、民姓之别,国姓是皇帝的朱姓。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陕西、江浙一带。商丘市朱氏回族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开封迁居考城县胡集(今属民权)。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朱斌然、朱美然兄弟至张庄清真寺当阿訇,也定居胡集。在虞城站集有一支朱礼族人,据说是山东单县迁移过来的,是邹城邾国后裔。
朱氏家族和别的家族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族人们积极的做着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朱慈昌,男,河南商丘梁园区李庄乡人,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大地之光》杂志社、《中国法制督监网》新闻记者,多篇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历史探索性理论文章在各级媒体发表,被誉为“农村实力派乡土作家和诗人”,知名维权记者,农民心中的好记者,党的好喉舌。)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