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里由来】
儒里原是长江航道东移后留下的一片江滩沙地。西去五里为华山,山虽不高,顶有小镇,却是古代京口往云阳大道的必经之地,曾有一番牛车辘辘、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
到元末明初,随着朱姓人口增加,遂称为朱家圩,清代康熙年间,朱氏考取功名的人很多,始改称儒里(儒人之故里)。提起始祖亨三公,儒里家喻户晓。解放后,东片三乡大路、姚桥、儒里并称。后曾隶属石桥镇,其实包括儒里、建新、殷家、百乐、茂华诸村在内的这方土地均泛称“儒里”。
【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位于儒里北街南北两道门之间,坐东朝西,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为三进十七间。
祠对面为照壁墙,墙体以花岗岩浮雕着“儒里春秋图”,全长12米,高3米,为一组九幅,象征着儒里从古到今的700余年历史。两侧为“功德榜”,刻示着复修宗祠捐款单位和捐款人姓名。祠门南侧矗立着“江南第一古祠”碑,石高2米许。
朱氏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为儒里朱氏始祖朱亨三(谱载为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第八世孙)所建,为三间二进带厢的四合院建筑。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原地扩建成现有规模,后年久失修颓废而濒临坍塌。2002年8月,当地重新修建,两年中共募集资金36万余元。2005年修缮后的朱氏宗祠对外开放。
宗祠头进正中悬有“朱氏宗祠”和“阙里世家”匾额,南厢为“竹翠轩”,北厢为“花秀苑”。二进门楼有“万草纹”,“百寿图”砖雕,门楼上端内外有“紫阳世泽”,“虹井流芳”石匾。
中厅立有一尊朱熹汉白玉雕像,上悬复制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等匾额九方,两侧抱柱刻有楹联两副:分别为“乾坤三阙里,古今两大成”和“数行仁义事,长存忠孝心”。中厅南北两厢,门头有扇形匾额,分别刻有“明伦”、“养心”,均为朱熹遗墨。
雕像后为大屏风,雕有昆山市清代鸿儒朱柏庐书写的“治家格言”。后进为享堂,供奉先祖灵位。上悬“闽婺同源”、“慎终追远”、“寝成孔安”三方匾额,两侧抱柱楹联分别为:“派衍新安,世宗紫阳家法;支蕃古润,人传白鹿遗规”和“一脉相传,天伦荣枯皆骨肉;五伦同守,先循忠孝报君亲”。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济南炎黄朱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