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历史

图文热点

无锡白丹山紫阳宗祠与年余塘桥朱氏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5/02/04 19:51:24 浏览量:1456

3.png

白丹山紫阳朱氏宗祠始建于元朝,现已湮灭。

明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十五,由永乐大帝钦命出身于白丹山南麓宋村的朱钺将军重建,虽几经战乱毁坏,然朱氏后裔宗亲历代省吃俭用,出钱出力齐心修缮,至上世纪初期已跻身无锡地区三大朱氏宗祠之一。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宋徽国朱文公祠在梅里乡白丹山下,地名宋村。

清乾隆九年(1744),裔孙绍修,“复构专祠于山麓,迎文公像祀之,是为今祠。”

清乾隆十年(1745),赐进士、文林郎、时任江南常州府金匮县正堂郑时庆撰宗祠对联如下:“禀川岳之菁英,聿启文明,振儒宗百千奕世。阐圣贤之蕴旨,继传道学,作师表亿万斯年。”由此可知,白丹山紫阳朱氏宗祠是祭祀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朱熹(1130.9.15-1200.4.23)而建。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等。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后代尊称为朱子、文公。  

1.jpg   (信息来源:王金中 王进雄:《无锡家谱概览》003页)

白丹山紫阳朱氏一族是朱熹的后裔第十六世孙。始迁祖朱枋,人称伯通公。南宋末年,为逃避元兵进攻婺源,对照婺源朱氏宗祠内文公祀像斫木摹刻,并带着文公木像逃至无锡白丹山。元兵攻克南宋后,伯通公为怀念宋朝,遂将居处命为宋村。

伯通公卒,由元代四大文人之一、元高士、祁陀寺云林居士倪瓒(1301-1374)题诗如下:“秋日高人逝,微霜蕙草摧。鹅群空碧沼,鹤影自层台。应御冷风出,凝随密雾来。杉松暮萧瑟,抚事有余哀。”由于朱枋伯通公及后代们的潜心经营,至永乐十五年(1417)伯通公玄孙朱钺重建宗祠时,白丹山朱氏名下已有赡军田480亩、白丹山上朱氏坟地也有120亩,朱氏祠堂占地12亩,真是“家业兴旺发达,人丁瓜瓞绵绵”。后朱氏陆续外迁,先是析居石园(今梅村街道石园里)、鸭城桥、八士斗山等,分别为宋村、石园里、鱼池头、许卖、许卖布桥、年余桥、鸭城桥、羊尖、田都里、让山巷等十大分支,遍布无锡、苏州、常熟、江阴一带252个村巷,到1924年白丹山朱氏已有人口5000多,着实为无锡一大家族。  
年余塘桥朱氏由朱枋玄孙玉金公由石园迁至八士斗山后,其曾孙霁、震仲季于明成化年间徙居安镇年余塘桥之西,世业农桑,追而溯之,几近550年矣。  
  年余桥朱氏主要包含以下地区朱姓:斗山玉皇殿下朱家塘、民籍派孔庄、民籍派长沿头、东湖塘、东湖塘河南、东湖塘河北、何家店、走马塘、殷家巷、胶山南水渠里北绍巷、西中村、斗山萧庄水渠、夹山回村、黄河岸西坝张家村、朱谭巷、斗山沙墩头沈巷、北石园、大孔庄、民籍派朱家小桥、大成桥施家浜、季家桥、颜家巷、何家店倪家桥、许公桥、北头巷、黄梅山北朱巷、江邑文林镇南河华家、胶山玉皇殿北庄里、楼子下、芙蓉塘桥马巷、西沿河、江邑孟村、潘巷上、贺朱巷、东方庄、年余塘桥、四坟桥蔡更上、蠡河上等。

(信息来源:白丹山紫阳朱氏,编辑部补充)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反馈微信:19819884266

2023年9月7日

同一个世界,追求不同的境界,这就是世界朱氏网的追求,创新、文明、祥和、拼搏!


(有事找站长,支持世界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微信图片_20220804184831.jpg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中华朱氏酒9.jpg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