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李纲朱熹的生平、李纲与朱松朱熹父子两家的交往,以及李纲对朱熹的影响。同时反映出福建地灵人杰,英才迭涌,交相辉映,而李纲与朱熹更是福建璀璨星河中最光芒耀眼的双星。
[关键词] 李纲 朱熹 入祀孔庙
李纲“忠贯金石,学穷天人”,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被誉为“南宋第一名臣”。历代名流贤士对李纲推崇之至,誉不绝口。如《魏禧日录》载“论人于三代以下,诸葛武侯是小周公,李忠定是小伊尹。”蔡世远在跋朱子《李丞相奏议后序》曰“三代而下,才最大者,诸葛君、李忠定也。宋朝人物,当推吾闽最盛,而忠定者,数百年罕见。”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集北宋以来理学乃至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使儒学再放光明。明代著名学者戴铣在《优崇儒先祠嗣疏》中说:“三代而上,圣人叠出,至孔子删述《六经》遗言绪论,而后斯道大行于世。三代而下,儒贤叠出,至文公朱熹注释群经,而后孔子之道既明。孔子大圣,朱子大贤,道德事功,不甚相远。”康熙称朱熹为“集大成而续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一、两人的少年与成长
李纲字天纪,改字伯纪,号梁溪,于元丰六年癸亥闰六月初十日,生于父亲李夔任职的官宅松江府华亭县尉厅折桂阁。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于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出生于父亲朱松的寓所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李纲与朱熹两人的父亲,都是饱读诗书的当世名士。李夔以第一名入国子监,以上舍登元丰二年进士第 ,“有文集二十卷、礼记义十卷,藏于家”①。朱松“学道于西洛,学文于元祐,学诗于陶谢韦柳”②,也是一个集经学文学于一身的大文人。政和八年(1118),朱松以上舍登进士第,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县尉,由此举家徙闽,著有《韦斋集》12卷。李夔与朱松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亲自授课,言传身教。李夔在太学“修衣冠制度名闻朝廷”,入仕之后,更是“尤喜提奖后进,孜孜不倦,门人之跻仕者相望也”。事从李夔的学生有很多。如中元符三年进士的黄伯思。再如考中建炎二年进士的卲才,考中政和二年进士的妻弟吴彦申。李夔不仅亲授与李纲诗辞学问,而且注重品德培养。“其教子以孝弟忠信为本,闻人一善于父子兄弟间,誉之不容口,退而未尝不以训诸子也”③。更难得是李夔还特意将少年李纲带在身边到西夏战争的战场上历练,培养军事素养,见习攻战兵法。“年十有四,从先卫公官,培养军事素养,见习攻战兵法。“年十有四,从先卫公官延安,时夏人攻城甚急”④。
朱松更是怀着其《馈岁》诗中“无须志四方,教子求寡过”的归隐夙愿,在精舍里创办了家塾,朱子是他众多学生中最得意的门生。朱松毕其所学辅导朝夕相伴的朱子,在二程洛学,元祐文史哲学、陶谢韦柳田园山水诗学上为朱子注入了丰厚的滋养,夯实了朱子的学问根基。朱松闲暇时常带着朱子游访福建名流,福建安抚使程迈,沙县陈默堂,永泰张元幹,连江李弥逊,福州傅自得,五夫刘子翚,这些当时的一流文人学者,历练眼界,游学熏陶。
李纲与朱熹都自幼聪颖脱凡,深得父亲及父执辈的器重及推崇。李纲“形神俱清,器识绝人,自幼有大志,举动必合于规矩法度”,父友赠谏议大夫了斋陈公瓘识公于幼时,每谓人曰:“李公有子。后来竟以狄梁公,李文靖,王文正事业相期许。"嶷嶷梁公,畴克与对?文靖、文正,辅世无悔。谁者嗣之,愿公继踵乎!”⑤朱子随父亲学诗,领悟力极强,曾获得“少喜作诗”的好评。南宋诗词家董颖应邀来精舍授课,也对朱子的诗文能力发出“笔力杠鼎”的赞叹。名儒范如圭来为朱子讲授经学,在一堂《礼记·大学》的片段教学中,惊叹少年朱子对儒家经典的领悟吸收已超出成人所能。朱子12岁生日那天,因欣喜于儿子诗词文章能力的非凡,朱松提笔写了一组叫《以月团为十二郎生日之寿戏为数小诗》的诗文为儿子贺寿,诗中有“骎骎惊子笔生风”。李纲与朱熹都未冠守孝,经历至亲去世的悲痛。建中靖国李纲十九岁,母亲吴氏去世。绍兴十三年,朱熹十四岁,父亲朱松去世。两人在父母去世庐墓守孝,庐墓三年期间勤读诗书。崇宁三年,李纲守孝服除。以魁选居太学榜首,入京师,补国子监生。公元1112年,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李纲中莫俦榜乙科,胪传之日,上顾问再三,特旨升甲。改合入官,与学官差遣,授承务郎、镇江教授。朱熹守孝服除,遵父遗命,依父亲好友刘子羽而居,师从五夫的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位父执学习学问。绍兴十七年(1147年)秋,朱熹中建州乡贡。十八年(1148年)春,年仅十九岁的朱熹,中王佐榜五甲第九十名进士。
二、两人的仕途人生
政和二年,李纲中莫俦榜进士,授镇江教授。 宣和七年冬,金兵入寇。李纲首倡徽宗内禅,庭争挽回钦宗南逃车舆。李纲临危受命,任京城四壁防御使,浴血奋战,领导京城保卫战,取得胜利。耿南仲、唐恪阻扰李纲的渡河万全之战,遏勤王已到之兵,进谗钦宗,迫使李纲出救太原。不久又又诏宣抚司不得轻易进兵,而行议和。接着耿南仲唐恪纠合言官弹劾李纲力专主战,议丧师费财,泡制十罪。责授李纲为保静军节度副使,建昌军安置。再谪宁江。靖康元年秋,金兵再次南下,闰十一月攻取首都东京,灭亡北宋,掳走徽、钦二帝、赵氏皇族、妃嫔、大臣等三千多人,东京城的公私积蓄也被洗劫一空。史称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建炎元年五月初一日,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年号建炎,史称南宋。任抗金派首领李纲为相,任尚书仆射兼中书侍郎,兼御营使,进封陇西郡开国公 。李纲效仿唐相姚崇提出中兴的抗金建国十策,请惩张邦昌等汉奸,赠恤李若水、霍安国,整顿朝纲。李纲“命都水使者陈求道等措置,凡二十余日,堵住汴河缺口,快速恢复交通线,平抑了物价,稳定了民心,而且运来了诸部的公案图籍,为奠定新生政权的格局、体制提供了蓝本。接着李纲又分遣将领,剿抚并用,平定各路叛军巨盗。李纲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推荐张所和傅亮分别任河北招抚使、河东经制副使,支持领导两河军民的抗金, 他还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蓄意破坏李纲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纲于八月十八日辞职。李纲任相主政仅七十五天,十月八日,受黄潜善指使其门客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李纲,罢观文殿大学士,仍留提举洞霄宫之职。居住鄂州,又移往澧州。后贬谪万安军(今海南岛)。朱熹后来评议李纲这段历史说:“方南京建国时,全无纲纪,自李公入来,整顿一番,方略成一个朝廷模样,如僭窃及受伪命之臣,方行诛窜;死节之臣,方行旌恤。然公亦以此去位矣。⑥”李纲一生宦途骤起骤落,靖康、建炎立朝任执政不足一年时间,任相仅75天,但是卓有成效,两安社稷,再造大宋。任荆湖广南路宣抚使、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不足三年时间,皆成效显著,安民息盗,,地方大治百姓安居乐业。李纲如此治国安民之良臣大贤,却被徽宗钦宗高宗父子三人,三度远贬,行程几万里,几度生死,尤其在烽火连天的高宗朝,竟闲废十年。李纲在贬谪和闲居时间吟诗作赋,整理奏章,以身著史完成了《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等历史纪实。
朱熹自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入仕。一生宦途坎坷,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在朝当官时间很短。所任皆如李纲治理湘湖、江西一样,以恤民隐、督吏治,敦民风为施政要务,造福百姓。朱熹奏议封事皆力陈君王要正心诚意、任贤修政、反对和议、定计恢复。朱熹不论在居官还是祠官无职时,五十年如一日,都在求学、著作、讲学,论道,以求变励世风士风,有益国家及收复中原大业。朱熹绍兴二十三年的同安主薄任上,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近思录》成,史称“寒泉之会”。五月,送吕祖谦至信州鹅湖寺(今鹅湖书院),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皆来会,朱熹与陆氏兄弟论辩、讲学达十日之久,史称“鹅湖之会”。淳熙七年南康军任上,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奏请勅额,置办学田,亲自订立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心式。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陆九渊来南康访朱熹,相与讲学白鹿洞书院。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至此,经学史上有了“四书”之名。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淳熙十二年,朱熹到浙江,与陈亮展开义利王霸辩论,力陈浙学之非。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即淳祐四年(1244年)诏赐的“考亭书院”。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改建、扩建湖南岳麓书院。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监察御史沈继祖以捕风捉影、颠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状”。二十六日,朱熹落职罢祠。朝廷权贵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效法北宋元祐党籍的故伎,开列了一份五十九人的伪逆党籍,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或遭流放,或被下狱。这就是“庆元党禁”。庆元三年正月,高足蔡元定编管道州,师徒俩放歌作别。庆元四年,朱熹被各种疾病困扰,他更加抓紧著述,这一时期,完成了《韩文考异》《楚辞集注》《参同契考异》《阴符经考异》等著。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
三、两家的世家渊源
李纲与朱熹之父是志同道合的抗金志士。李纲崇尚节义,非常欣赏贾谊所说的“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著有《论节义》曰“节义者,天下之大闲,而仗节死义者,人之所甚难也。人君有以崇奖而激励之,使知义重于生,而不难于处死,然后可以济患难而同安乐,此所以能立国也。”李纲以之作为立国处世之本,贯彻于自己的一生言行中。
建炎拜相之初李纲即奏曰:“自崇、观以来,朝廷不复敦尚名节,故士大夫鲜廉寡耻,不知君臣之义。靖康之祸,视两宫播迁如路人然,罕有能仗义死节者。在内惟李若水,在外惟霍安国,死节显著,余未有闻。愿诏京畿诸路询访,优加赠恤”。⑦于是李若水赠官,霍安国赠延康殿学士。
建炎元年李纲任相,朱松有《代陈参政回李丞相谢转官启》。李纲谪归,绍兴元年避居福州。朱松痛感当下危局“顷者,京师之变,金人轻去巢穴,犯吾国都,其势至逆也。四方按兵相视,莫肯攘袂争先,以决一旦之命。而涂地之余,徇死贪生,交臂以事寇仇者,非失职不逞之徒,皆与谋帷幄而柄庙堂者也。”毅然给当时刚流放归来的李纲写了《上李丞相书》。朱松在书中说道:“某闻今世游谈论说之士,未尝不以人材不足为患。某独以谓今世之所患者,非乏材也。君臣之大义,不明于天下,而学士大夫阙于徇国死难之节,岂非今日之患甚急而至大者欤!……夫惟今日之势,将御天下之智力以除寇仇而安国家,必务明君臣之义以厉天下,使天下响应景从,奋不顾死以徇王室,则必有大臣焉以倡之……则夫明君臣之义以厉天下,必有命世之杰焉以倡之,非仆射吾谁望邪!恭惟仆射相公,始为史官,方朝廷以言为讳,指陈阙失,奸谀 震动,遂得罪以去。又归而为侍从,当宗庙社稷危疑鼿杌之际,不动声气,亲决大策,庶几于再造王室矣。至靖康、建炎之初,群邪并进,争为误国之计以售其奸。独仆射所建白,皆天下国家所以安危大计,至今焯然在人耳目,非徒其言不用,又放窜而滨于死,且身虽流落而益尊;食祠官之禄,优游江海,而望益重;身去朝廷,无杀生赏罚之柄,而天下之善类,有戮力王室之志者,皆以为归。自非深明先王所以维持天下之道,与夫子孟轲所丁宁深切者,其孰能至于斯欤!某江南匹夫尔,跌宕尘埃,少所合于世。今也乐道仆射之德业风义,以风晓当世,矻矻而不知止,以求齿于宾客之末,抑将考质旧闻,而求策其所未至。若夫慨今援古,饰说献谀,以希一日之眷,岂独某所不为,亦岂仆射所望于天下之士也哉。”绍兴四年三月,朱松经泉州太守谢克家和内翰綦宗礼两人举荐,被召入都任试馆一职。朱松以“中兴难易先后”之说,受知枢密院事赵鼎赏识,因而除秘书省正字,循左从政郎。1137年7月,朱松守孝期满,应召入都。朱松向朝廷献上“中兴恢复大计”,下诏改朱松为左宣教郎,除秘书省校书郎。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朱松改除著作佐郎。四月,又改任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绍兴八年冬,金国应允南宋求和,但要高宗跪拜接受诏书,李纲愤而上奏,向高宗痛斥金国无礼,并称人心物力还可以有为,当“应天顺人,光复旧业”。继李纲上书反对曲辱议和之后,十二月二十一日,朱松与同馆职官胡珵、张扩、凌景夏、常明、范如圭6人联名上疏皇帝,反对朝廷议和,痛斥主和派秦桧的乞和卖国主张。奏疏可谓一针见血:“金人以和一字,得志于我者十有二年,以覆我王室,以弛我边备,以谒我国力,以懈缓我不共戴天之仇,以绝望我中国讴吟思汉之赤子,以诏谕江南为名,要陛下以稽首之礼。自公卿大夫至六军万姓,莫不扼腕愤怒,岂肯听陛下北面为仇敌之臣哉?!⑧”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与金国订立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高宗举行庆祝活动,命百官进呈贺表,普遍加官晋爵。因李纲深受众望,又被任命为荆湖南路安抚大使,兼知潭州。李纲坚决反对和议,力辞任命, 绍兴十(1140)年正月十五,李纲怀着中原未复的遗恨,逝世于福州楞严精舍。朱松因上疏反对卖国求和,遭秦桧党羽排挤,绍兴十年(1140)三月十五,被贬出知饶州,朱松忿然请辞主管台州崇道观,回福建居住在建瓯城南的环溪精舍,直到绍兴十三年(1143)三月病逝。 李纲逝世时,朱熹才十一岁,两人自然不会有什么交集。但朱熹自然从父亲及父亲好友刘子羽、张元幹、程迈、李弥逊、胡埕等等的交流谈论中听闻丞相李纲矢志抗金的英风伟迹。李纲以亲身经历撰写的《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李纲多达80卷的奏议以及《论治兵》《论治盗贼》《理财论》《制虏论》等论议,一览无余地告诉了朱熹两宋之交那段血火交熔跌宕变幻的历史风云,也为朱熹力主自强收复中原的宏志大愿提供了借鉴和力量启迪。 朱熹与他的弟子评论道:“中兴以来,庙堂之上,主恢复者前有李忠定,后有张忠献而已。或问中兴诸相曰:张魏公才极短,虽大义极分明,而全不晓事,扶得东边倒了西边,知得这里忘了那里。赵忠简却晓事有才,好贤乐善,处置得好,而大义不甚分明。李丞相大义分明,极有才,做事有终始本末,昭然可晓;只是中间粗,不甚谨密,此是他病;然他纲领大,规模宏阔,照管得始终本末,才极大,诸公皆不及。⑨”李纲撰写的《易传内篇》《易传外篇》《论语详说》以及《论节义》《论忠孝》《三教论》等书籍与论述,都是朱熹成就理学丰富而博大的上游养份。无独有偶,鉴于李纲与朱熹对儒学、理学的推动发展和影响,而且两人都担任西京嵩山崇福宫提举,所以崇福宫旁的嵩阳书院,将朱熹、李纲分别入祭于书院的先贤祠和诸贤祠。按照《祀典》规定,每年于仲春仲秋季节,由书院山长率领全体师生举行祭祀,激发学生对先师圣贤的爱慕敬仰之情,以便在实践中效仿。绍兴八年李纲在故里邵武庆亲里的孔塘埭(今下孔)建立义庄,办置田产以作义田,田租收入充作祖先祭祀、瞻养族中孤寡之费,并置骨米(即糙米)50石作义仓,“以稠宗族”。绍兴二十年(1150),朱子的好友魏掞之在建阳招贤里长滩铺(今徐市镇宸前村)设立社仓。南宋乾道三年,闽北一带的建宁府崇安县,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次年春夏之交,这一带又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朱熹和同乡绅士刘如愚等人,请求建宁知府徐哲打开官仓,发粮救民。徐哲便调拨了600石粮食,交予朱熹等人赈济灾民。这年秋冬,得到救助的百姓全部偿还了官府的600石粮食,但是,新任建宁知府王淮认为,饥荒难料,不如把这600石粮食存在乡里,以应不时之需。朱熹就以600石粮食放贷给百姓,每年收取20%的利息,这样既能缓解百姓的饥荒之急,又能生息增值,并于乾道七年在开耀乡五夫里建了社仓,经过14年的运作,不仅将原先的600石粮食归还给了官府,更是剩余了3100石粮食,这极大地增强了乡村抵御饥荒的能力,有了充足的余粮,朱熹便决定不再向百姓收息,每借贷一石粮食只需“耗米三升”即可。1181年11月朱熹总结了五夫社仓的管理经验,编纂成《社仓事目》,进一步优化社仓管理章程,同时,他上书朝廷,请求在全国各地推广这种做法。同年12月孝宗敕令推行,由此“五夫社仓”便提升为在全国推广。“朱子社仓法”,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李纲去世后,诸子将李纲的文稿著作收编成集,将李纲的奏议单独整理成册。淳熙十年(1183)这一年恰好是李纲诞辰一百周年,这一年,朱熹在武夷山下创建了武夷精舍。十月,李纲长房李仪之的次子李晋来武夷精舍恳请朱熹为《李纲奏议集》写序跋。朱熹欣然作《丞相李公奏议后序》,文曰:“呜呼!天之爱人可谓甚矣。惟其感于人事之变,而迫于气数屈信消息之不齐,是以天下不能常治常安,而或至于乱。然于其乱也,亦未尝不为之预出能弭是乱之人以拟其后,盖将以使夫生民之类,不至于糜烂泯灭,靡有孑遗。而为之君者,犹有所待赖凭依以保其国,是则古今事变之所同。然而天之所以为天者,其心固如此也。呜呼!若宣和靖康之变,吾有以知其非天心之所欲,而一时人物若故丞相陇西公者,其所谓能弭是乱之人非邪?盖闻政宣之际国家之隆盛极矣,而都城一日大水猝至,举朝相顾,莫有敢以变异为言。公独知其必有夷狄兵戎之祸,上疏极言,冀有以消弭于未然者。不幸谪官以去,而闲不七年,虏骑遂薄都城,公于此时,又方以眇然一介放逐之余,出负天下山岳万钧之重,首陈至策,而徽宗决内禅之计;继发大论,而钦庙坚城守之心,任公不疑,遂却强敌。然自重围既解,众人之心无复远虑,而争为割地讲和之说,以苟目前之安。公独以为不然,而数陈出师邀击之可以必胜,与其得气再人之,不可以不忧。则谗间蜂起,远谪遐荒,而不数月间都 城亦失守矣。建炎再造,首登庙堂,慨然以修政事、攘夷狄为己任,诛僭逆,定经制,宽民力,变士风,通下情,改弊法,招兵买马,经理财赋,分布要害,缮治城壁,建遣张所抚河北,傅亮收河东,宗泽守京城,西顾关陕,南葺樊邓,且将益据形便,以为必守中原,必还二圣之计。然在位才七十余日,而又遭谗以去。其在绍兴,因事献言,亦皆畏天恤民、自强自治之意,而深以议和退避为非策,恳叩反复,以终其身。盖既薨,而诸子集其平生奏草得凡八十卷,其言正大明白而纤微曲折,究极事情,绝去雕饰,而变化开阖,卓荦奇伟。前后二十余年,事变不同,而所守一说,如出于立谈指顾之间。今少傅丞相福国陈公序其篇端,所以发挥引重固已尽其美矣,公之孙晋复使熹书其后以推明之。熹谢不敢,而其请愈力,不得辞也。顾尝论之, 以为使公之言用于宣和之初,则都城必无围迫之忧;用于靖康,则宗国必无颠覆之祸;用于建炎,则中原必不至于沦陷;用于绍兴,则旋轸旧京,汛扫陵庙,以复祖宗之宇,而卒报不共戴天之仇,其已久矣。夫岂使王业偏安于江海之,而尚贻吾君今日之忧哉!顾乃使之数困于庸夫孺子之口,而不得卒就其志,岂天之爱人有时, 而不胜夫气数之力;抑亦人事之感,或深或浅,而其相推相荡,固有以迭为胜负之势,而至于然欤?呜呼痛哉!昔蒯通每读乐毅书,未尝不废书而泣,安知异时不有掩卷太息而垂涕于斯者邪?虽然,今天子方总群策以图恢复之功,使是书也,得备清闲之燕四,而幸有以当上心者焉。则有志之士,将不恨其不用于前日,而知天之所以生公者,真非偶然矣。因次其说以附于八十卷之末,使览者无疑于福公之言云。淳熙十年十月丙午既望宣教郎、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 朱熹谨书。”
淳熙十三年(1186),永嘉徐元德于邵武军学建李纲祠堂,邀请朱熹作记。朱熹作下了《邵武军学丞相李公祠堂记》文曰:“建炎丞相、陇西李公,邵武人也。少有大志,自为小官,即切切然以天下事为己忧。宣和初,一日大水猝至,几冒都城,人莫能究其所自来,相与震惧,而无有敢以为言者。公时适为左史,以为此夷狄兵戎之象也,不可以不戒,亟上疏言之,遂以谪去。数岁乃得召还,则虏骑已入塞,而长驱向阙矣。公复慨然图上内禅之策,诚意感通,言未及发,而大计已决,虏围既迫,群小方谋挟至尊犯不测为幸免计,公又独叩殿陛,力陈大义,得复守城以退虏兵。然自是以来,割地讲和之议遂起。公又再谪而大事去矣。光尧太上皇帝受命中兴,畴咨人望,首召公为宰相。公亦痛念国家非常之变,日夜图回所以修政事、攘夷狄者,本末甚备,盖方诛僭逆以正人心,而又建遣张所抚河北,傅亮收河东,宗泽守京城,遂将益据形便,大明纪律,以示必守中原,必还二宫之势。而小人有害公者,遂三谪以去,而不复还矣。淳熙丙午,距公去相适六十年,而永嘉徐公元德命教此邦,谓公之忠义,筹略海内,有志之士莫不诵而传之。顾其乡人子弟乃无有能道其万一而兴起焉者。于是辟讲堂之东,肖公之像而立祠焉。四月吉日,合郡吏率诸生进拜跪奠,妥侑如法,迄事而以书来属记。熹惟天下之义,莫大于君臣。其所以缠绵固结而不可解者,是皆生于人心之本然,而非有所待于外也。然而世衰俗薄,学废不讲,则虽其中心之所固有,亦且沦胥陷溺,而为全躯保妻子之计以后其君者,往往接迹于当世;有能奋然拔起于其间,如李公之为人,知有君父而不知有其身,知天下之有安危,而不知其身之有祸福,虽以谗间窜斥,屡濒九死,而其爱君忧国之心,终有不可得而夺者,是亦可谓一世之伟人矣。徐君之祠之也,非其志之所好,学之所讲,有在于是,则亦孰能及之哉!故熹喜闻其事,而乐推其说,以告世之学者”。虽病且衰而不自知其感慨发愤”,犹复误有平日之壮心也。十二月癸,宜教郎、直徽猷阁、主管华州云台观朱熹记 ”。
朝奉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李胜己书碑文,朝奉郎、权知邵武军、兼管内劝农事、赐绯鱼袋侯彦绳立碑石于新建李纲祠堂。
透过朱熹为李纲所作的题序、碑记以及中兴诸人物的评价,可以感受到朱熹对李纲无限的崇拜与敬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看到朱熹的身上闪烁着李纲勤学、爱国、恤民的影子,还有那自励自强、绝不屈辱求和、矢志收复中原雄心壮志。邵武李纲亲族子弟仰慕于朱熹的学识人品,也多有师从朱熹读书。李纲族孙李东,字子贤,号精敏。就是受学朱熹。登绍熙进士第,为庐陵簿,秩满,周必大饯以诗云:“地跨江闽秀气兼,玉成界尺直方廉,西曹久处习凿齿,高士惟知孙子严。”迁知万安县。黄干以书荐于漕使杨楫,乞委以事而观其能。
四、身后恩荣
绍兴十年正月十五,李纲怀着中原未复的遗恨,逝世于福州楞严精舍。讣闻,“除特进致仕,特赠少师,官其亲族十人,命公之仲弟维自浙东提点刑狱移闽部,以营葬事。公命相日,合得支赐银绢,方时艰难,国用正阙,力辞不受。至是给还,及依条给赐赙赠,以为葬事之费。三省、枢密院遣官致祭,所以存恤者甚厚。是年十二月十四日,葬于福州怀安县桐口大家山之原。十三年,以长子仪之升朝,遇郊祀恩,赠太保。十六年,再赠太傅。二十八年,以第三子集之遇郊祭恩,赠太师。淳熙十六年,第八子申之有请于上,蒙恩赐谥,按谥法,“虑国忘家曰忠,安民大虑曰定”宋孝宗亲赐“忠定”谥号。明成化四年三月明宪宗下旨祀宋丞相李纲于邵武府。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福建巡抚徐继畲上《奏请以宋儒李纲从祀文廟摺》 请具奏从崇祀两庑之列,以彰国家敦崇庠序、表树风声之至意。清咸丰帝于元年三月十四日下 谕;“宋臣李纲着照该部所议从祀于文庙 西庑,列于先儒孔安国之次,以奖忠义而激懦顽。”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朱熹辞世时,千名学者齐集建阳西唐石里九峰山下大林谷,为之送葬。嘉泰二年(1202年)十月,宋宁宗诏:“朱熹以华文阁待制致仕,并与合得恩泽”,标志着庆元党禁解驰。嘉定二年十二月九日,朱熹被去一切罪名,赐谥“文”,嘉定三年(1203)五月,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封徽国公。淳祐元年(1241),理宗下诏学官将朱熹从祀庙堂。元至元元年(1335),惠宗下诏建朱熹文庙,次年封为齐国公。明永乐十三年(1415),由明成祖作序的《四书五经大全》颁行于天下,并把它为科举取士之制。景泰、嘉靖二朝,朝廷推行祭朱制度,一如祭孔一般,每年享春秋二祀。清康熙五十年(1712),下诏升朱熹配祀孔庙“十哲”之列,入大成殿立牌,继之,康熙又命李光地等编撰《朱子全书》、《性理精义》,并亲自作序。
五、后世影响
李纲是两宋之际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爱民,无私无畏,出将入相,忠义凛然,一身进退关系国家福祸。《宋史》为李纲立传二卷、达2.3万字,这在中国二十四史为臣子立传史上,极其罕见的。李纲的许国堂堂不自谋 ,自任以天下之重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担当、与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脉流衍相传。当大变有非常之谋,临大难有不可夺之志,汴梁京城墙头李纲挺身抵御外敌入侵的身影就是一座爱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保卫国家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志士。虞允文采石玑聚溃卒而破完颜亮、明朝于谦北京保卫战御瓦剌大军、袁崇焕匹马守关外血战宁远城,林则徐虎门销烟抗英,无一不是以李纲为楷模,“祖宗之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响彻历史的时空,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爱国志士。 朱熹是集中国理学之大成,“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⑩”其影响,是一个划时代的存在。朱熹生平著作、编次之书、注释之书、著述而经后人编次成书者总计其生平著述达一百四十二种之多,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朱熹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子理学自宋末以来,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奉作为治国理政的“官方哲学”,成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民众宝典”,也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读书人修身济世的“人生圭臬”。朱熹的学说,不仅成为中国的国学,而且从十四世纪始,就已相继传布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成为越南陈、黎、阮三朝六百多年的官方指导思想,朝鲜李朝也以朱熹理学作为官方哲学达五百多年,日本也从德川幕府时代起,也就以朱熹的学说为官学了。朱子学说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成果之一。如今,世界互联互通的飞速发展,交流日趋便、紧密,朱熹的学说更为国际学者所重视。“朱子学”成为国际学术上所关注的课题,研究朱熹已从地区性,发展到全国性、世界性。 李纲与朱熹两位英贤,名垂汗青,功载史册,身祀孔庙,万世景仰,立功、立德、立言,足为三不朽。李纲与朱熹,自宋以来就是世人心中的英雄楷模,“治学效朱熹、当官学李纲”。朱熹与李纲生于福建,学于福建,长于福建,居于福建,葬于福建,可谓与福建八闽大地渊源深厚。山川钟灵毓秀,是生大贤。而德不孤,必有邻。李纲与朱熹比邻而之诞,相继辉煌于青史,这是中华民族的荣光,更是福建人民的骄傲。
注释:
①③ 杨时撰 《杨龟山集》卷三十二<李修撰墓志铭>
② 邓肃撰《栟榈集》卷18〈跋朱乔年跋王安石字〉
④⑤李纶撰《李纲行状》
⑦ 李纲撰《建炎进退志》
⑧《宋史》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第二百三十二 <奸臣三>)
⑥⑨《朱子语类》卷131<论中兴人物>
⑩ 黄幹撰《勉斋集》卷三十六<朝议大夫文华阁侍制赠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
参考文献:
[1]李纲撰.《梁溪集》.王瑞明点校.岳麓书社,2004
[2]朱熹撰.《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3]杨时撰.《龟山集》四库全书·集部112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邓肃撰.《栟榈集》.影印本
[5]朱松撰.《韦斋集》.四部丛刊续编集部(64)韦斋集•附玉澜上海书店,1985
[6]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2020
[7]黄幹撰.《勉斋集》.福建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2015
[8]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9]脱脱撰.《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原创 李纲文化研究会 水潭山李氏文化研究会 2023-08-24 12:14 发表于重庆,作者李震涛)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转发
2023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