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作为家族记载的家谱,曾在宗法制度、官僚铨选、婚姻制度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现在家谱脱离了其原始意义,成为一种影响甚广、意义甚大的宗族文化。
一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总记录,就是该家族的发展史,家族人物的风云变幻、宦海沉浮、家族的兴盛衰落、流转迁徙,通过一册家族尽收其中。一个家族可能发展到枝繁叶茂、树大根深,也可能散处四方、星罗棋布,但是有了家谱详细完备的记录,纵然天涯海角,纵然代远宗长,同宗同族的血亲是隔不断的,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家谱最基本的功能即追根溯源、凝聚血亲的功能。“信仰是人生的根基;思想是人类的光明;道德是人心的圣火”。
中国家谱就其发展时间而言,从周代开始,中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经三千多年;就其性质而言,有唐以前的官修家谱,有宋以后的私修家谱,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具特色的性质不同的家谱,有其不同的功能,有其鲜明的时代印记。
研究家谱具有现实意义。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五常八德、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规范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也是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通过家谱研究,为今后满足海内外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寻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制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