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乘谱牒

图文热点

世进士第 翰墨流芳 ——山左平阴朱氏家族纪略(一)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1/08/06 09:38:20 浏览量:2456

山左平阴朱氏家族自迁至平阴,迄今已近四百年。其间繁衍生息,传续多代。在清朝时期,累世诗书传家,道德文才并著,功名仕宦不绝。其中,顺治年间曾任工部尚书的朱鼎延,同治年间曾任浙江道、湖广道监察御史的朱学笃,尤为族人中之杰出者。他们居官清正,声望日盛,家道日兴,名列缙绅之列,使朱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昌盛一时。迨至清帝退位,民国成立,政体革新,族人昧于时势,脱离现实,不知顺应时代潮流,家运渐趋衰微,昔日荣耀,黯然失色。回顾其既往由盛而衰的历史,堪为后世子孙之教训。同时,也启示后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要认清形势,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以光大祖德。

一、家世源流

山左平阴朱氏宗族,初由安徽迁至山东平阴,至明末清初,始定居于此。追本溯源,方明始末。据家谱记载,有朱亮祖其人,本是元朝末年将领,与明太祖朱元璋作战兵败,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乙酉四月投归朱元璋,京剧《收朱亮祖》就反映了这段史实。

朱亮祖归明以后,于洪武元年奉命在广西一带领兵作战,攻城略地,多次立下战功,洪武三年受封为永嘉侯,出镇广东,后来病逝于江宁。其后,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与之争夺皇位,战事纷扰,兵连祸接,亮祖公一家大都殉难。当时惟有朱姓一老者携一五岁幼童,自安徽凤阳府宿州逃难到山东平阴,从此就在平阴安家落户,繁衍数代,支派众多。此外,关于朱亮祖的结局,还有这样一种传闻:朱亮祖虽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贵为侯爵,却惨遭不幸,竟与儿子双双身受鞭刑而死,下场十分悲惨。其家人幸存者,因避祸远逃,才来到平阴。上述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均与朱亮祖一家遭难有关。巧合的是,都因避祸而来,均是仓促而至。由此可知,朱氏宗族原籍安徽,朱亮祖为其远世的祖先,应当属实。

明史—列传第二十《朱亮祖传》如下:

朱亮祖,六安人,元授义兵元帅。太祖克宁国,擒亮祖,喜其勇悍,赐金币,仍旧官。居数月,叛归于元,数与我兵战,为所获者六千余人,遂入宣城据之。太祖方取建康,未暇讨也。已,遣徐达等围之。亮祖突围战,常遇春被创而还,诸将莫敢前。太祖亲往督战,获之,缚以见。问曰:「尔将何如?」对曰:「生则尽力,死则死耳!」太祖壮而释之。累功授枢密院判。从下南昌九江,战鄱阳湖,下武昌。进广信卫指挥使。李文忠李伯升于新城,亮祖乘胜燔其营落数十,获同佥元帅等六百余人、军士三千、马八百匹,辎重铠甲无算。伯升仅以数骑遁。太祖嘉其功,赐赉甚厚。胡深请会兵攻陈友定,亮祖由铅山进取浦城,克崇安、建阳,功最多。会攻桐庐,围余杭。迁浙江行省参政,副李文忠守杭州。帅马步舟师数万讨方国瑛。下天台,进攻台州。国瑛出走,追至黄岩,降其守将哈儿鲁,徇下仙居诸县。

进兵温州。方明善拒战,击败之,克其城。徇下瑞安,复败明善于盘屿,追至楚门。国瑛及明善诣军降。洪武元年,副征南将军廖永忠由海道取广东何真降,悉定其地。进取广西,克梧州。元尚书普贤帖木儿战死,遂定郁林、浔、贵诸郡。与平章杨璟会师,攻克靖江。同廖永忠南宁、象州。广西平。班师,太子帅百官迎劳龙湾。三年封永嘉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四年伐蜀。帝以诸将久无功,命亮祖为征虏右副将军。济师至蜀,而明升已降。徇下未附州县。师还,以擅杀军校,不预赏。八年同傅友德北平。还,又同李善长督理屯田,巡海道。

十二年出镇广东。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事见同传。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御制圹志,仍以侯礼葬。二十三年追论亮祖胡惟庸党,次子昱亦坐诛。

在平阴,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担挑”的故事。据说朱氏祖先当年从安徽逃难来平阴,仅是肩挑一担,远道徒步而来,担子的一端是衣物,另一端挑的是个幼儿。行装如此简陋,而后来竟能白手起家,成家立业,实乃奇迹。子孙后代没有忘祖,便流传下“一担挑”这可资纪念的家史来。恰恰就是这挑来的幼儿,长大成人后艰苦创业,奠定了朱氏宗族基础。他立身行事深受乡邻敬重,被尊称为“孝义先生”,他名叫子池,是山左朱氏家族的始祖。根据道光、民国版家谱应为中和支、西盈支、东丰支三支,鼎延公属于中和支。

平阴子池公家谱共分为乾、元、亨、利、贞、末六部。主干为七世望庵公四子四支,分元亨利贞四部,司空公鼎延后裔从元部提出单列为乾部,五世河忠、七世袗祚分支列为末部。六世分支大用大卿后裔因自相残杀不准入谱,至同治谱才重归附谱。家谱中七世祥公后裔分集册,长支同芳后裔乾元部,鼎辈分天地人三集,景辈分子丑(天集)、寅卯辰巳午(地集)、未申酉戌亥(人集)十二册;次支联芳亨部,鼎辈分孟仲叔季四集,此地有崇(孟集)、山峻岭茂(仲集)、林(叔集)、修竹(季集)十一册;三支承芳利部,鼎辈分致中和三集,将(致集)、博恩(中集)、广施远抚长驾(和集)九册;四支世芳贞部,鼎辈为奎集,礼乐射御书数六册。计十一集三十八册。外有四卷为七世分支袗、祚,五世分支东丰支、西盈支。

二、家规祖训

朱氏宗族为使族人遵礼守法,增强宗族观念,定有家规,以昭示族人遵守,儆示违者。

岁时祭祖:家设祠堂,供奉祖先神主。每逢春节,路近的当日参加祭祀,路远的于三日内往祭,春夏秋冬时祭如上例。祖茔祭祀以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和农历十月初一为定期。

劝善惩恶:族中凡有功德、品节、言行、文学所共仰者,则撰写其事迹,留作纪念,激励后世;对于德行有污者,也要记下劣迹以为警戒,并公议惩治,严重者开除族籍,且对典型者择要记入家谱。本族特别规定,严禁族人充当胥吏,违者一律驱逐出族籍,因为“胥吏”即人们通称的“衙役”,这类人往往借官府势力欺压良民百姓,甚或敲诈勒索,为所欲为,致使百姓闻之切齿。族人的善恶典型,载入家谱,试举两例。

第七世望菴公于族中有德行,其孙鼎延撰行状入谱。

第七世衿为里长,自恃为长辈,又管理公务,借机欺压其侄时芳。时芳性淳谨,家境殷实,但屡遭欺凌,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将衿杀死,并杀死衿子魁芳,时芳亦自首偿命。族人以为这种骨肉相残之事,有乖伦常,天理难容,公议载入族谱,以儆戒后世。

分尊卑,明长幼:在宗法社会里,宗族关系极被重视,尊卑长幼也极为分明,辈份有严格的划分,朱氏宗族自然也不例外。久远者暂且不论,自二十世起即确定了“续光衍庆、学正名成、世传忠厚、良法永行”十六个字辈作为后世子孙命名的依据,规定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后来,为久远计,又增加了“承家树德(后改为盛家树德)、立本培元、懋昭彝训(后改为茂昭宜训),宗嗣长繁”十六字辈。此外,在命名时,为显示至亲手足关系,同辈人的名字中,还有的采用同部首的字。如十五世“崇庆”、“峩庆”,十六世“学”“学笃”,即分别以“山”字头、“竹”字头表明其关系。族中规定,后人字号不得与先人连字相重。

定期修谱:祖有明训,每三十年续修家谱一次。早在康熙十年(1671)就开始编修家谱,此后,于道光三年(1823)、同治十三年(1874)又几次增修,到民国六年(1917)修订一次。此后几十年来社会变动,无人主持,续修从此中断,有幸2009年又续修家谱一次,道光、同治、民国版均保存完整。

三、功名官职

山左平阴朱氏一家实可谓“书香门第”。在科举时代,其子弟埋头攻读五经四书,孜孜不倦以求取功名。自明末至清末,科第相连,以进士、举人而论,朱氏家族代不乏人,有所谓“父子祖孙同登乙榜,兄弟叔侄并列甲科”之誉,载入县志者更是为数不少。宅门高悬的“世进士第”匾额,充分显示了科甲之荣盛;另有“传胪”一匾,明确告诉世人,该族中曾有朱学笃高中殿试第四名进士、朱续孜高中山东解元。有清一代,家族有进士、举人多名,在山东省是数一数二的科举家族,山东平阴朱氏宗族功名之盛,于此可见一斑。

科举时代,科第功名是入仕的基础。自清代朱鼎延公任职工部尚书之后,以科第学优而入仕者代有其人。这些人取得功名后,有的出任京都大吏,有的外放为府县官员,现仅将其中一小部分列表明示如下:

世代

功名

官职

九世鼎延

明丙子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

清顺治时礼部主事、郎中,云南道监察御史,太仆少卿,左、右通政,太常卿通政使,工部左、右侍郎,工部尚书兼吏部侍郎,诰授光禄大夫。

十世景云

清康熙辛卯(1651)拔贡

京城中城兵马司指挥

十一世

辉珏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三十三年(1694)进土

清康熙翰林院庶吉士

十二世

续京

清康熙庚子(1720)举人,雍正丁未明通榜

捡选知县

十二世

续晫

清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

清雍正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京畿道监察御史、两淮都转盐运使、督理贵州清军粮储道,诰授中宪大夫

十二世

续泽

清雍正元年(1723)举人,雍正丁未明通榜

甘肃安定知县

十三世

光雯

清乾隆己卯二十四年(1759)举人

清乾隆平度州学正,登州府教授

十四世

柯年

清岁贡生

诰授奉直大夫,累晋通奉大夫

十四世

肇年

清嘉庆庚申(1800)举人

黄县教谕

十五世

崇庆

清道光元年辛巳(1821)举人,壬午科(1822)联捷进士

清道光福建漳州府知府,吏部主事、郎中,道光二十年(1840)官广东督粮道,诰授中宪大夫,晋赠通奉大夫。

十五世

峩庆

清道光辛卯(1831)举人


十六世

学笃

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咸丰九年(1859)二甲一名进士(传胪)

清咸丰翰林院庶吉土,十年(1850)授编修,加翰林院侍读,同治元年(1862)充国史馆协修、纂修,实录协修、纂修,同治三年(1864)任湖广道监察御史,同治四年(1860)任会试同考官,同治五年(1866)转浙江道监察御史,同治六年(1867)授甘肃宁夏知府,同治十三年(1874)加盐运使衔,诰授通议大夫,晋赠资政大夫

十六世

增生

候选训导

十六世

学篯

咸丰壬戌(1862)进士

同治元年(1862)户部江南司主事

十七世

正佶

光绪乙酉(1885)拔贡

光绪观城县教谕

十七世

正履

光绪丁酉(1897)拔贡

宣统己酉(1909)制科孝廉方正知府衔,候选直隶州州判

十七世

正伟


五品衔河南候选知县

(作者:朱传墉(山左朱氏巳册-父世冉)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

中华朱氏网群.jpg

长城.jpg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