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寓意瑞祥昌盛,为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级市。位于江西省北部偏西,长江中下游南岸,北襟长江“黄金水道”,东邻九江县,南接德安县、武宁县,西界湖北省阳新县,北与湖北省武穴市隔江相望, 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史有“通衢”之称。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定居。于唐建中四年(783)始设赤乌场,五代南唐升元三年(939)升场为县,定名瑞昌,历时一千余年均为县级建制。
全市总面积1442平方公里,总人口45.6万(2012年),辖21个乡(镇、场、街道)。瑞昌居民共有18个民族,其中汉族398594人,占总人口的99.94%。
瑞昌是“中国青铜冶炼文化”发祥地,铜岭遗址是最早的世界采铜冶铜遗址,距今约3300年;瑞昌剪纸和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丰富多彩,交相辉映。
瑞昌朱氏主要是余庆堂。朱氏谱载,北宋时,江南浮北人(今江西浮梁县)朱俊,名英俊,号万春,任荆州都督,率兵抗金,战死沙场,夫人周氏偕子落业兴国东溪(今湖北阳新县龙港)。十世孙四七、君政、君宝、君守、君用之裔陆续向周边大冶、广济和瑞昌等地播迁。元代中后期,四七支下朱龙四偕子荣什由兴国东溪迁瑞昌流庄乡朱家垱,其四世孙仲文分迁码头朱湖、仲镂迁当地大房朱、仲铭迁武蛟上朱。永乐二年,龙十三子荣八由湖北大冶迁流庄乡龙船咀。明永乐初,君政裔孙朱应凤由湖北广济县青林迁码头泥湾,嘉靖间转迁流庄田塘;君政五世孙贤四由广济县迁横立山、黄金前程。永乐初,君守支下朱省一孙道通由广济县迁瑞昌甘露乡苦竹巷(今夏畈下朱村),五世孙子伦、子经由苦竹巷迁武蛟建下朱村,朱子正由苦竹巷迁洪一朱湾老屋。明初,朱省二孙彦直由阳新县木港迁高丰楼下,彦辉迁高丰岩前,彦名迁范镇陡岗山;朱君用孙秀八由广济县白岩山迁瑞昌甘露乡符阳畈朱家墩(今夏畈上朱村)。
(信息来源:朱海波,13173000115以及网络)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