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农耕文明时代,中国是个宗法社会。在一个漫长的时期中,皇朝政府的统治只下及于县,许多血缘村落则大体上是由宗族管理的自治单位。
宗族治理的前提条件是,人们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活稳定。由一位“始迁祖”的直系后裔世世代代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血缘村落,一个村落的人便同属一个宗族。村落人口逐渐增加,到了超过一方土地的承载能力,便有一个支脉另觅地点定居,建立新村,一般情况下,也便是另建宗族。新老宗族联谱而又各自独立,遇有特殊事件,则“血浓于水”,互相支持。
每个宗族按“礼”,由“宗子”任族长,但实际上,“宗子”未必能胜任,所以通常由辈分高、年龄大、有威望的人担任,另选一些实际执掌各种事务的人,组成类似于“委员会”的机构,也有一定的任期,期满再选。宗族的团结,一靠祖先崇拜,大家血脉相连,形成一个共同体;二靠许多生产和生活上的实际利害;三靠一个村落必不可免的种种公共管理需要。支持这三方面的经济基础则是宗族的公共财产,主要是数量不少的族田,后期在某些地方也有商业经济。
祖先崇拜的仪典性场所是宗祠。那里供奉着历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四时八节族人共聚一堂举行祭祀仪式,总管全族丁口的派系、行辈、婚姻等等的谱房也设在宗祠里,因此宗祠便有很强的神圣色彩。于是,义仓、义塾、义厝也大多设在宗祠里。它也是族内“行政机构”和“法庭”的场所,旌表忠、孝、节、义和功名都在宗祠里,包括由捐纳而得某种“大夫”、“司马”之类的虚衔也在拜殿挂匾或在大门前立桅。宗祠大多有戏台,在特殊日子里是全村的文化娱乐中心。州县地方官吏下乡,临时官廨也多设在宗祠里。于是,全族的大宗祠就成了血缘村落里最重要的建筑物,地位通常超过庙宇。宗祠不但宏大、壮丽,综合了建筑、雕刻、绘画等等多种艺术和技术,成为一地建筑水平的代表,而且往往是左右村子结构布局的因素。
一个宗族,人口繁衍多了,就要分支,通常是一系人口到了五代,只要有经济实力,就可以立房派。房派成立的标志是建房祠。到了三代而不到五代的一系可以立支派,建支祠。房祠和支祠通常称为“厅”。再往下的则可以立香火堂。所以,笼统地说,一个血缘村落可能有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房祠和支祠。它们在村落的结构布局上起着次一级的作用。一个房派或支派的住宅常常团聚在这些“厅”的周围,以“厅”为核心的住宅团块又以大宗祠为中心分布。也有以一条巷子为一个房派或支派的聚集地而以“厅”居于巷口的。不过在长期的人口增加和社会分化之后,这种结构布局常常被打乱。
作为一种崇祀性的建筑,全族的大宗祠本身的格局要适应仪典的需要,而这些仪典又有一定的规范,所以,宗祠的格局变化不大,为传统的内院式,大都为三进两院,以后进的“寝室”供奉神主,以中进的拜殿(祀厅)为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小型的“厅”,二者通常合一,神主台就在拜殿里,甚至略去两厢,成为一个简单的小院。
中国的北方和四川省等地区,久经战乱,宗族关系遭到很大破坏,农村多杂姓聚落,以致只有小小的宗祠,甚至没有宗祠。
陈志华2005年8月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摘自《宗祠》一书序言,题目为摘编者所加。)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4年5月19日
同一个世界,追求不同的境界,世界朱氏网追求:创新、文明、祥和、拼搏!
(有事找站长,支持世界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