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乘谱牒
家谱概况>
现存家谱>
家谱大观>
家谱修撰>
山东朱氏置业有限公司
2020年中央15个巡视组,公开联系举报电话
最新消息:“中华朱氏家谱馆开馆暨首届朱氏家谱展评会”筹备情况
各位宗亲、各位朋友: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理念,进一步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展示、宣传中华朱氏族(家)谱,传承和弘扬朱氏文化精神,世界(中华)朱氏网与江苏省镇江市朱子文化研究会扬中分会、扬中市家谱馆共同筹建的“中华朱氏家谱馆开馆暨首届朱氏家谱展评会”将于5月3日在江苏扬中召开。具体情况通知如下:
2020年最新姓氏人口排名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十三亿七千万(1370536875)人。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和人口最多的前300名姓氏。
中国的庚子年必有大事: 从公元100年开始的庚子年极简史
庚子年,就是拿天干里的庚和地支里的子组成的年。在天干地支纪年法里,每60年就会出现一个庚子年。庚子年是是生肖鼠年。在十二生肖中,猪是最后的也是最静的动物,鼠是最早的最动的动物,交接过程中的不和谐在所难免。庚子年生肖交接,乃为大循环、大交接,是12年一次甚至60年一次的交接。纵观中国历史,每逢庚子年,必有大事发生!!
朱汉修:湘中大石朱氏新宗祠
尊祖敬宗,慎终追远,大石人文,积数百年沉淀,享誉湘中。每逢盛典,大石族裔踊跃于宗祠。自南而北,遥观宗祠,牌楼高耸,飞檐俱势,规模雄伟,顶礼膜拜之心顿起;背倚密阳峰,秀竹郁郁,芳草青青,环境幽雅,怡然自得之情忽生。 款款而行,忽然一块奇石跃入眼帘,原来是宗祠的红宝石招牌:“湘中大石朱氏族宗祠圣地”。移过招牌,眼前又是一亮,已至宗祠广场,地形空旷,地面水泥硬化,全场布局,严谨规范,周边花坛,内置珍木异卉,错落有致,抑或林梢小鸟,“腾”的一声扑起,免不了惊喜。
2022-05-17
续修家谱必须做好的几件事
一、建立衡量标准 学术标准是公器,是衡量一部谱的水平高低之尺度。当从以下方面衡量: 1.详考证 姓氏源流考、始祖考、祠堂考、始迁祖考、迁徙考,世系考,举凡家族历史的一切重大事件的考证,要有根据,是来自文献,还是来自何人的口述,要有详实的说明与记录,要信而有征。
2022-02-28
谈谈古旧族谱的断句
众所周知,古旧族谱均系文言文写作,无标点符号,整本族谱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刻印下来的,通读时读者须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停顿处加以圈点,此谓之“断句”也。由于是给古文句断作精准定位,故又称之为“句读”。韩愈《师说》曰:“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就是指先生教学生断句。清人俞樾《茶香室丛钞·殿试卷以红圈断句》云:“读卷官於文之佳者,以红圈断句。”因此,明辨断句,精准句读,是阅读与注释、翻译古旧谱牒最基本的能力。断句正确与否,势必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错误,势必误解古文原意。
2021-11-01
湖南邵阳洞口县朱氏调查
洞口县位于湖南省西部,雪峰山东麓,资水上游。西晋置建兴县,北宋大观元年(1107)置峡口寨。1952年将武冈县的北部地区划出,始建洞口县。县名因出县城西行四公里,平溪江乡出雪峰山峡谷口,形成深潭,曾称“洞口谭”而得名。全县面积2184平方公里,辖10镇12乡,人口78万人。隶属邵阳市。 洞口县共有朱氏人口567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73%。主要有三大分支:
2021-09-27
编写《于都县朱氏源流志》有感
编写《于都县朱氏源流志》有感 编写《源流志》,应该体现传承有序,如树有根、杆、枝、叶之别,姓氏源流亦当把握分支衔接点为关键,构建朱氏源流传承之顺序,才不失去源流之本意。 据考证于都县自唐代就有朱氏开基定居,至今于都朱氏有九大支系繁衍后裔朱氏后裔19706人(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
2021-08-10
谱牒的起源和发展
谱牒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谱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即可以寻觅到中国家谱的相关踪迹。 周代实行宗法制,辨识宗室内的血亲关系十分重要,因此周代设有专官,“周礼”春官下置小史,负责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和事迹。 这些专记帝王诸侯世系、为帝王诸侯所有的史籍,包括“世纪”、“世表”、“世系”、“世本”等,它们所载的“帝系”,实际上就是官撰谱系,是目前学术界所公认的中国谱牒的开山之作。 这些谱牒之作在《史记》创作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史记·太史公自序》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靠,盖取之谱牒旧闻。” 这表明,中国谱牒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而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秦汉以后的《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则是中国谱牒的经典之作。 《潜夫论志氏姓》,中国经典谱牒的代表之作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高度关注门第出身,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 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 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修谱是政府事务的组成部分,为官府垄断。 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修谱之风开始从官方流行于民间,谱牒修撰由过去主要由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族族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永无休止。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宋代开始的私修谱牒,打破了传统的官方修谱惯例,旧时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依据的作用消失,谱牒的主要功能逐渐由过去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转向社会伦理的道德教化功能,“尊祖、敬宗、收族”的文化意识更浓。 此时,修纂家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和睦全族,提倡和关注亲亲之道。政府除编修、收藏皇家谱牒外,不再干预民间谱牒的修撰,也不负责收藏保管。明清代,民间的修谱之风盛行不衰,几乎遍及所有姓氏,入谱范围扩大到包括平民百姓在内的本族所有宗亲。为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录,一般家族都规定30年续修一次,或15年一小修,30年一大修。也有一些家族规定,分支系族谱10年或15一修,合族的公谱20或30年一修。目前存世的族谱绝大多数都是清代以后所撰修的。谱事的这种复兴,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是得益于赣粤闽区客家各姓氏的延续。在清代,满族人的家谱尚有一些政治上的作用,旗人袭爵、做官都需要出示得到官方承认的家谱作为证明。与唐代及其之前不同的是,旗人的家谱是由家族自己纂修,自行保存,需用时只要送交官府查验就行了
202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