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乘谱牒

图文热点

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接上)

(接上) 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下)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那种价值,是根本性的。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 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更多此类好文请加微信Danggui9981。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 十月初一已经来到,在这祭祀的佳节里,愿中国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能拥有一本自己的家谱,使自己的根得以延续,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资料推荐人朱加周  

2020-07-20

踏烂坝朱氏家谱序中,考证

踏烂坝朱氏家谱序中,考证。(一)关于我祖朱文质祖籍提到的上阳县。柳树湾,汶上,考证如下,一,保山学院朱进彬原文如下据曾在汶上哨当过哨官的朱瑾 的汶上朱 氏族谱记载,其祖父朱文质是江苏南京上阳人,朱氏的祖籍“ 汶上”是上阳所辖的一个村 ,当他们落户时,便将祖籍之地“ 汶上”同搬了过来 。从以上可以看出,那么汶上是哪里的? 汶上地处山东省西南部,辖属济宁市,东临古城兖州,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东岳泰山。汶上地处平原。汶上古中都,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太子灵踪塔始建于宋代,气势雄伟。1994年3月,在塔内发现了141件佛教圣物。公元前501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初仕中都宰。金泰和八年(1208年(庚辰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汶上春秋称中都,汉代称平陆,处汶水下游,古代贵上,以下为上故称汶上。全县境内有大汶河,小汶河流经北部以及西部,又有泉河等河流流经中东部而后汇流到小汶河,包括县域下面的地下水也全部源于汶水的补给,犹如山上,车上等等,汶上整个县域地处汶水之上,因此得名汶上。 二又或者汶上跟(文县)有誤,那么文县是哪里?如果文县那就跟云南宣威观音堂朱氏族谱同出一地,观音堂朱氏族谱祖,谱序如下,(原文)旧谱载,我族乃轩辕后裔,周武王即位,分封功臣,我族居庸邾(今山东邹县),战国时为楚所并,我族弃邑为朱,立号沛国,避居濠上(今安徽)应天府(南京)朱家巷,后又迁凤阳府临淮县文县乡柳树弯第三部,宣威诸姓皆有同一籍贯者,因俱出于军籍。 三又或者以上都是错误,那毕竟只是推测,但是没有上阳县,南京属于江南。南京有上元县,上元县简介如下,上元县是历史上位于南京地区的一个县。761年(唐上元二年),改江宁县为上元县。917年(杨吴天佑十四年),分上元县另置江宁县,两县同属于升州管辖,并以秦淮河(今内秦淮河)为界,同城而治,河北为上元、河南为江宁。此后2县并存的历史维持了近千年,先后同属于江宁府(北宋)、建康府(南宋)、集庆路(元)、应天府(明)、江宁府(清)管辖。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上元县,并入江宁县,明清两代,上元县治设在今白下路101号。明代南京皇宫也位于上元县境内。       关于上元县和柳树湾南京金陵旅游网提到了,情况如下。南京市进香河一带;金陵旅游网还有一篇文章提到:在南京举办的一次学术座谈会上,南京史学界的人说:明故宫遗址内有一块明万历四十年(1612)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树湾地名的记载,也就是说,在明代确有“柳树湾”这个地名。从南京的水道资料及《明应天府城内坊厢图》对照,柳树湾应该在“标营”、“太医院”、“大中桥”的区域内,具体位置在当年太医院的上游,东城兵马司的下方,即今天南京市的蓝旗街、御道街一带。,柳树湾紧靠明朝皇宫的东南部,属于皇城禁地。因此,在这一片驻扎的军队以及居住着的居民,成为朱元璋的心头之患。还有一些让朝庭很不放心的官员、商贾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强行加上罪名的人,统统都被发配充军到了云南这块不毛这地。就这样,居住在柳树湾一带的居民就自然成了移民的主要对象了。,应天府治江宁、上元(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区)。辖:江宁(县治在今南京市区东南部)、上元(县治在今南京市区西北部)、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溧水(今江苏省溧水,县)、高淳(今江苏省高淳县)、江浦(县治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县治在今江苏省南京六合区),溧阳(今江苏溧阳市)共8县。资料推荐人朱加周

20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