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沛县为“两代帝王乡”!朱元璋的祖籍原来在沛县这里?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01/10|浏览量:6128
以后要称我大沛县为“两代帝王乡”了!朱元璋的祖籍原来在沛县这里
古沛朱氏研究会文|朱浩熙、朱信龙 图|朱信兵史料记载朱元璋先祖居沛
沛县为“千古龙飞地”,有“汉高故里、明先世家”之誉。说“汉高故里”,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史书有载,世人认可。而“明先世家”,指明太祖朱元璋祖籍沛县。
据民国七年(1918)《沛县志》,清光绪间知县朱公纯在县团确曾建有“明先世家”牌坊。但对朱元璋是否真的祖籍沛县,有人还心存疑虑。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明太祖朱元璋先祖居沛有史可证。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太祖本纪》载:
“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隋时所置)之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
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太祖起兵》亦曰:“太祖之先,故沛人,徙江东句容,为朱家巷。宋季,大父再徙淮,家泗州。父又徙钟离太平乡(《七修类稿》作孤庄村)。”
看来,明太祖祖籍为沛,当无问题。
历史上,沛有大沛(沛国、沛郡)、小沛(沛县)之分。单单一个沛字,还不能确定是沛县。实际上,明代已有不同认识。永乐十六年(1418)董伦、解缙等人修定的《明太祖实录》卷一云:
“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之钟离东乡人也。其先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今萧县东南),其后有徙居句容者,世为大族,人号其里为朱家巷。”
这种说法也有问题,如果明太祖祖籍在相县,为什么诸多史书不写“先世家相”、“故相人”呢?东汉始,沛国治所在相。人们有理由怀疑,指明太祖世居相县,很可能混肴大沛、小沛。
尽管有不同说法,后世史家如吴晗撰《朱元璋传》,都称朱元璋祖籍为沛县。
然而,朱元璋祖籍究竟在沛地何处呢?前人语焉不详,后人无从考证,长期成为悬案。如无确凿证据,所谓“明先世家”,沛人虽然自得其乐,却无法令世人信服。
鉴于“明先世家”是地方一项重要文化资源,不可不加以考证其确切地址。
关于朱王庄之说
有人翻检出沛县鹿楼镇朱王庄村,指此处即是朱元璋祖居之地,并诉诸文字媒体,进行宣传。然而,朱王庄村真是朱元璋的祖上之根吗?
判断朱王庄是否真是明太祖朱元璋先祖居住之地,不可捕风捉影,须重事实依据。笔者认为,此说站不住脚,理由如次:
其一,史书、方志均无此记载,甚至无片言只语可寻。
其二,朱王庄村朱姓人口众多,历来无有此说。
其三,沛县朱氏谱牒中无迹可寻。朱王庄朱氏向属古沛朱氏西房,其族谱为《古沛朱氏族谱》。其谱创修于明天启初年,主修为文林郎、大理寺右寺右评事、前征侍郎、武英殿中书舍人朱一麟,至今已历十修。历次修谱文字,无一字涉及明太祖祖籍。
朱元璋极重亲情和乡情。据明太祖《朱氏世德碑记》:
龙凤二年(1356),率师渡江,驻兵太平(今安徽当涂)。常念先考君常言世为朱巷人,宗族俱有,平时每有乡土之念,即访故乡宗族之所,遂调兵取句容,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里。举族父兄昆弟四十余人至,始得与之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
又据《明史》之《太祖本纪》:(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夏乙卯,甲子,如濠州省墓,置守冢二十家,赐故人汪文、刘英粟帛,置酒召父老饮极欢,曰:‘吾去乡十有余年,艰难百战,乃得归省坟墓,与父老子弟相见。今苦不得久留欢聚为乐。父老幸子弟力田,毋远贾;滨淮郡县尚苦寇掠,父老善自爱。’令有司除租赋,皆顿首称谢。
沛县是其祖居之地,明太祖不可能不想到。据参加中华民国二十年《古沛朱氏族谱》八修的朱运昌公说,祖传明太祖称帝后,曾派员来沛寻根问祖,沛县朱氏因谱牒散失,未敢冒认。
其四,朱王庄村建村较晚。据1982年5月沛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沛县地名录》之“朱王庄公社”条:“(朱王庄),180年前,朱王两姓在此安家,故名朱王庄。”应该说,此记载无论时间还是村名缘由皆误,一是朱王庄建村于清同治年间,二是建村时并无一户王姓人家。
事实是,现朱王庄村,位于丰、沛交界处,元明时期属沛县千秋乡,无朱王庄村。
据朱立峰撰《朱延恩传》及《朱方曾传》(见《朱氏支族》),咸丰元年(1851),黄河从丰北盘龙集决口,丰、沛首当其冲;咸丰五年(1855),黄河大决北徙,至山东羊角入海,丰、沛再罹黄患之苦,人民溺死无数,田庐悉为漂没,幸存者四处逃难,流离失所。
数年后,流民水退归来,家园黄沙遍野,寸草不生,为不毛之地。而沿湖一带低洼处,由于黏土沉淀,却成膏腴之地。山东未受黄患之郓城、巨野等县豪绅觊觎此地,组织民众捷足先占,进行垦植,即以头领之姓命名,称为某团。
沛人陆续回乡,寄身无所,即聚众与鲁人抗争,双方互有伤亡,多年争斗不息。当地道光己酋科拔贡朱延恩、朱方曾父子据理力争,亲赴南京两江总督衙门告状,并召集双方多次谈判,迫使外来鲁民退还离湖较远的王团、辛团。
同治年间,在乡人拥戴下,朱氏父子遂率返乡,在原王团盘踞之地建村,名之曰朱王庄,当时实无一户王姓。新建之村,不可能是朱元璋祖居之地。
其五,朱元璋一生从未称朱王。元至正十二年(1352)投濠州郭子兴起义军,为亲兵;十三年春,被郭子兴封为镇抚;十五年(1355)被刘福通扶持的韩林儿宋政权封为左副元帅,当年自领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元帅.
十六年(1356)占领应天,被诸将奉为吴国公,行丞相职权,总管中书省事务;二十四年(1364)春即吴王位;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建号洪武。朱元璋一生未称朱王,不可能因其称王而建朱王庄。
由此可见,明太祖朱元璋祖居为朱王庄之说,实为后人“顾名思义”的臆测附会之词。
沛县城南王家园是祖根
明太祖朱元璋既然祖居沛县,一定有其落足之地。沛县方圆一千多平方公里,究竟其根何处呢?史书多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先祖居沛,徙江东句容,为朱家巷。 既然沛县查找无着,我们不妨从句容朱氏查起。今年8月初,有睢宁人朱杰来徐州古沛朱氏研究会,自言祖上从句容迁来,并携清嘉庆二十五年敦本堂重修《朱氏家乘》一部,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朱氏家乘》开篇《朱氏录存旧谱》曰: 先代遗谱一册,已经蠹蚀,恐再年深,更难珍袭。仅照可纪之祖,镌于谱首,以便后日有征,并奉徽国文公,春秋时荐,勿敢不敬。仍尊期昌公为朱巷始祖,于继述之道不悖云尔。 由此可知: 一、句容朱家巷(亦称朱巷)朱氏奉宋代徽州朱文公朱熹为先祖; 二、迁句容朱氏始祖为朱期昌,称朱家巷朱氏一世祖; 三、沛县朱氏宋前即有族谱。《朱氏家乘》中有“朱氏世脉”,录有期昌公前数代沛县朱氏名录,景然有序。 朱期昌何许人?《朱氏家乘》“第一世始祖期昌”条云:期昌,行五,字盛之,号隐南,生于宋宣和七年(1125)乙巳十二月初八日午时,寿七十三,终于宋庆元三年(1197)丁巳十一月初九日未时,葬阳明墩丑山未向。 娶王氏,(王氏)生于宋靖康元年(1126)丙午十月初十日子时,寿七十五,终于宋庆元六年(1200)庚申九月十五日亥时,葬同茔。子三:南居、南安、南兴。 公父母早丧,葬故土徐州沛县城南王家园。上有四兄:长曰期安,次曰期宁,三曰期泰,四曰期隆,因罹兵乱,失散无考。公年二十四,同妻王氏南渡,至建康府次畿上容乡,继迁临泉乡,即今江宁府句容县百丈圩通德乡九鄙朱巷。” 从《朱氏家乘》关于朱期昌的记载,可知: 一、明太祖朱元璋祖居沛县之地,即迁句容一世祖朱期昌父母安葬的祖坟之地——沛县城南王家园。 二、沛县迁句容朱氏始祖南迁的时间当在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期昌公生于北宋钦宗宣和七年(1125),次年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建炎三年(1129)春,金将粘没喝攻陷徐州,知府王复战死。城乡动乱,生灵涂炭,抗金斗争如火如荼,人民被迫四处逃难。朱期昌父母去世后,兄弟失散,颠沛流离,遂携家渡江南迁。 三、朱期昌携家南迁句容,并非一步到位。沛县到句容间关六七百里,兵荒马乱之中,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先落足建康(今南京)城郊,再迁句容通德乡。朱家巷,实由朱期昌始建也。 另从《朱氏家乘世脉》看,朱期昌上溯先祖,上迄于隋唐,历历可考,其中就有武则天称帝时名宰朱敬则,可证宋前沛县朱氏即有谱牒,期昌公或携谱南迁亦未可知;入谱之人一生行状记述至详,可证朱期昌极可能是位文化之人;谱中多记有南宋朱氏,如文公朱熹等人,说明朱期昌南渡后,曾与南迁朱氏有一定联系。 另外,从朱期昌长途南迁建康府,并在江南安家置业,建村朱家巷判断,其家在沛县无疑是殷实大户,家资富有,兵荒马乱之际,五兄弟析分家产,各携金外迁。当年句容朱氏曾应召到朱元璋军帐叙家世,“朱氏世次自仲八以上不可复考”,或许是由于一般朱巷人不明家世使然,一如当今世人数典忘祖不过五代。 朱元璋为期昌公九世孙
前文说到,朱期昌为沛县城南王家园朱氏迁句容一世祖,朱元璋又自称是朱家巷朱氏后裔,那么,他真的是朱期昌的后世子孙吗?
明太祖是一重乡情、亲情之人。
韩林儿宋进龙凤二年,朱元璋曾同朱家巷同宗畅叙家世。从朱期昌为一世祖算起,到朱元璋一代共九世。
其四世祖为朱仲八,生三子:六二,十一,百六(朱元璋高祖父);
百六生二子:四五,四九(朱元璋曾祖父);
四九生四子:初一(朱元璋祖父),初二,初五,初十;
初一生二子:五一,五四(世珍,朱元璋父亲);
五一、五四各生四子,依年齿排序,朱元璋为重八。
从第四世到第九世,共六代。可是,再往上就难叙了。据《朱氏世德碑记》:“朱氏世次自仲八以上,不可复考。”即是说,上缺三代祖辈,不知名讳。
所幸,清嘉庆二十五年敦本堂重修《朱氏家乘》弥补了这一缺憾。
据《朱氏家乘》,朱期昌生三子,因均为南迁后所生,故取名南居、南安、南兴;其第三子南兴生一子,为继业;继业生五子:操、筠、仲三、仲五、仲八(清代为避满清迫害,曾隐去仲八系下)。
如此,从沛县王家园朱氏南迁始祖到朱元璋,世系脉络清清楚楚,依次是:朱期昌—朱南兴—朱继业—朱仲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朱五四—朱重八(元璋)。朱期昌为沛县朱氏南迁句容一世祖,朱元璋是朱期昌九世嫡孙。
《朱氏世德碑记》曰:“今自仲八公为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初一)葬泗州,先考(五四,世珍)葬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朱元璋祖父为何离开句容北迁呢?
元朝时,按户籍管理制度,句容朱家被编为淘金户。因当地不产黄金,朱家不得不卖粮买金,向官府缴纳。朱初一被逼无奈,携全家北逃泗州盱眙,垦荒种植为生,时长子十二岁,次子仅八岁。
朱初一夫妻亡故后,家中一贫如洗,朱五一、朱五四为生活所迫,又逃五河县谋生。不久,朱五一到濠州钟离东乡安家落户;朱五四又流浪灵璧、虹县(泗县),生活困顿,后在其兄帮助下也迁入钟离东乡。
朱五四生四子,朱元璋排行为四。至正四年(1344)瘟疫流行,朱五四夫妻及长子、次子、三子相继病死。朱元璋十七岁,便入皇觉寺出家,二十四岁投奔郭子兴起义军,与一世祖朱期昌离沛南迁年龄同。
这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世。
沛县城南朱庄村或是王家园
既然明太祖朱元璋的祖居之地是沛县城南王家园,那么王家园究竟在哪里呢?
(昔日王家园,今日沛县张寨镇朱庄,据庄里王凤立、王维香老人说,今日朱庄过去就叫王家园。) 据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沛县知县王永年主修《沛县志》卷一“舆地志乡镇”载,时全县四乡:广戚乡在县东北,泗亭乡在县东南,千秋乡在县西北,汉台乡在县南。王家园在城南,无疑应在汉台乡。
汉台乡计十七村:瓦子村、临堤村、高义村、鲁村、黄重村、北秦村、于家村、秦村、栗子村、马村、谢沟、奔口村、黄家村、殴家村、房枝村、杨家场、官庄村。其中并无王家园。
这并不奇怪,因为,这十七村注明“集并”,所列只是主要村落,小村忽略未列。由此看来,王家园不属大村,或者人家较少,或者村落较小,未能载入县志。
又民国七年《沛县志》,全县三大乡:北方泗亭乡,西方千秋乡,南方汉台乡。
汉台乡有十三寨五村,分别是:
付家庙寨,城南少西十六里;
赵家圈寨,城南八里;
七山寨,城西南三十五里;
蔺楼寨,城西南三十里;
辘辘湾寨,城东南十里;
草庙寨,城东南十五里;
大张家寨,城南二十五里;
胡家寨,城东南十八里;
孟家集寨,城南四十里;
朱家楼寨,城南少东三十五里;
张家洼寨,城东南二十八里;
大闸寨,城东十五里;
封黄庄寨,城西南三十六里;
孟家寨,县西南二十六里;
马村,县治西南二十七里;
盘龙村,县治西南;大小二村;
秦村,县治南二十里;
乔窝,前后二村;
胡庄,在县南鄙。
综上看来,王家园有可能在城南的赵家圈寨、大张家寨、孟家集寨、秦村胡庄。
张寨镇王园老人王维香
考虑自朱期昌南宋绍兴十八年南迁句容,至今已八百多年,时过境迁,人口频增,村庄越来越多,村名改易屡见不鲜,要找到王家园的具体方位非易事。
据1982年5月沛县地名委员会编《江苏省沛县地名录》及1995年9月江苏省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沛县志》,全县二十八个乡、镇、场、园,共1522个自然村,竟然无有一个自然村叫王家园。
但在沛县城南,却有两个相似的村名:王菜园、王园。昔日王家园,是否更易村名了呢?似不无可能。遗憾的是,历来无人记载自然村的变迁。
2015年8月中旬,徐州古沛朱氏研究会秘书长朱信龙委托朱守方、朱信兵等人,专程到沛县南部查访。王菜园位于张寨南部,是新建村庄。而唐楼北部王园,原来也叫王菜园,很可能因为重名而改叫王园了。
一位九十高龄老者闻讯,说王园西二里许朱庄村,原来就王家园,因朱姓人较多,若干年前改名朱庄了。朱庄村位县正南方,距现沛城二十多里,方位不差。是耶非耶?研究会综合种种线索认为,今日朱庄村,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祖居之地。正是:
碧波滔滔泗水滨,古意森森沛何神! 前有汉高问国鼎,后有明祖定乾坤。 刘氏光彩生门户,明先世家何处寻? 当时刀笔有缺失,惹得后人说纷纭。 千年犹如雾中花,而今见日始拨云。 沛县城南王家园,地灵人杰一小村。 时在南宋绍兴间,国难沉沉民祸殷。 期昌亲丧兄离散,南迁江东避金人。 句容新建朱家巷,勤俭持家育后昆。 期昌被奉一世祖,明祖是其九世孙。 汉明大帝皆出沛,地灵人杰万世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