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无棣县贾象朱氏分支源流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3/05|浏览量:3503
无棣县属于山东省滨州市,地处山东省北部,东北濒临渤海湾,东南连滨州市沾化区,南靠阳信县,西接德州市的庆云县,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的海兴县、黄骅市为邻。南北最长70公里,东西最宽60公里,版图面积1601平方公里,辖2街道9镇43万人。
无棣县贾象朱氏分支源流
1.无棣县贾象朱氏分支介绍:明朝永乐二年,自永平府滦州大柳树庄,兄弟五人惠、思、慫、應、恭同迁于盐山县城北五十里常郭铺子札庄,遂家焉。数年后,二门迁居旧城铺马闸口庄,三门迁居周郭铺中留舍庄,四门迁居青县城东四十五里清水白庄,五门迁居贾约铺贾象镇。无棣县贾象朱氏后裔即为上述五门之后,主要为两支,一为五门三支、一为五门五支。
五门三支九世祖万科公(字朝聘。配王氏。子一:国兴。)明万历初年自贾约铺贾象镇(今河北省黄骅市贾象)迁居海丰县大山店(现无棣县碣石山镇驻地)。九世祖万科公生子国兴、国兴公生子允昌,允昌公生五子,依次为炅南、炯南、爚南、灼南、燝南。十二世祖炅南公于顺治初年迁至现无棣县碣石山镇韩码头村,于清朝中后期迁居关东后失续无考;十二世祖炯南公或于康熙年间迁居无棣县柳堡镇西岳里村;十二世祖爚南公后裔或于康熙年间迁入韩码头,又于嘉庆或道光年间部分迁居无棣县埕口镇商河庄,清朝中后期部分迁入天津葛沽后失续,清末至民国初年部分迁居无棣县车王镇小桥孟家村;十二世祖灼南公无嗣;十二世祖燝南公留驻大山,传至十五世礼、智二公之后失续。
五门五支十二世祖守仁公,明朝天启四年自贾象村迁居无棣县小泊头镇东卢家马村。另有分支迁居潍坊后世无考。
2.谱序
2.1光绪十五年岁次己丑四月下浣同里辛亥举人望都县教谕候诠知县刘谔廷春泉氏谨序
人每云,族之有谱尤国之有史,邑之有志。国有史,可以知历代之统绪;邑有志,可以知是邦之人物;族有谱,可以知大宗之世系支派之亲疏。固是,而吾谓不尽然也。近世之修谱者,或遵欧谱例或遵苏谱例。体例虽殊,而其敦宗睦族之意则一。余读苏氏族谱引,云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油然而生;又云服尽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几如途人。吾所与相视途人者,其初则兄弟也,兄弟其初则一人之身也。夫一人之身分而至於途人,此谱之所以作也。旨哉斯言修谱之意尽於此矣,盖水必有源、木必有本,千流万派只此一源之推暨,千枝万叶只此一本之发荣。由祖宗而下推之则愈推而愈远;由子孙而上推之则愈推而愈近。要其初由一人而已,念及此则孝弟之心有不油然而生者乎?邑常郭镇朱琴堂者,余及门友也。日者因其合族所叙家谱告成,问叙于余,余思盐邑旧族每自前明永乐二年始迁发以来,类多寒微,以巨族大家安土重迁。故也,当其托居于斯,人丁既少家道亦未必遽盛,或三五世或七八世叙谱之事缺焉。不讲阅数世后始知谱之当叙也,而前乎此者已失考矣,其失考者无如何其可考者尚不急为叙乎?且年代久远,世复一世或徙处他乡或宦游异地,始为暂居继遂安业,数传而后,几不知若为某之高曾;若为某之云礽。至此,而敦宗睦族之道几乎熄矣。向有友人吴蘅轩者,江苏人也。自髫龄此来入奉省籍,至老未尝回家。言及此,不禁慨然,所幸者有谱在耳。今者朱氏谱成展卷视之,既原原而本本;亦继继而绳绳。合族会聚祭墓之余,杯酒言欢,上以溯其高曾,下以嘱其子孙。孝弟之心当益油然而生矣!故欲尽敦宗睦族之道者当自叙谱始。
2.2光绪十五年岁次己丑孟夏十九世孙桐韵敬撰
世有一族而视如路人,同宗而不知谁氏者,此皆由无谱之故也。我朱氏于前明永乐二年,自滦迁盐有谱旧矣,厘订详细已经四五次。至乾隆戊子复加订正,尚未成帙,忽遭回禄之灾。事遂中寝,自此谱未修者八十余年。我族伯廷方公堂叔匀圃公有志重修,诸务丛集未遑兼顾。同治戊辰又罹兵燹,所贻者片纸只字。吾父每言及此为之慨然,尝以修辑之事为训,余志之弗敢忘然。余生也晚,不及详知先世所幸者。亲见曾祖及父与族人会聚时谈及某人出于某支,某支出于某门,敬听牢记油然有木本水源之意。光绪戊子,耕余族弟以修谱事来商,余闻见浅陋何能轻言修纂,顾念族伯堂叔未竟之志,与庭训之切,不揣简陋爰。悉心考校遍传族人各支各叙,可知者详之,不知者缺之,虽不敢遽言完备,而条分缕晰,晓然见众支归五门,五门归一祖焉。若俟数十年后,生齿益繁,支派益分,不有以厘定而增叙之。仍归于世代莫辨,宗族莫联,不亦甚可忧乎?言念及此,凡我族人之读书求学者,皆当引为己任,勿事推诿,则余日日望之矣 。
2.3光绪十五年岁次己丑孟夏二十世孙玉兰谨识
从来家谱之修,所以明人伦、分支派、记名字、序昭穆也。念我朱氏迁居以来,即有谱牒,自遭回禄后人丁虽旺,产业未盛。故百余年间,而无修谱之举。尝思木且有本、水尚有源,独我朱氏而无本源乎?爰订家谱以遗来兹,然世远年湮,失名者俱无可考,窃即所闻者序之。溯自永乐二年自滦迁盐,遂分五支:一住子札庄、一住马闸口、一住中留舍、一住清水白、一住贾象镇。及今五百余年,或列胶庠,或成贡监,或登贤书,或捷南宫,或以子弟而继嗣叔伯,或以宦游而出居他乡。瓜瓞绵绵、螽斯振振,无非祖宗之培育。使不及时详载,不惟承继,莫能明即世系无可考,将尊卑不分孙与祖同讳;大小莫辨侄与叔同名。甚至以下而犯上,以富而骄贫,以势力而凌逼孤寡。虽系一族如同涂人无他,谱之不序故也。本年三月间,与耕余族叔共同筹商,遂以序谱之事遍传族人,各支各序,序成合为一谱,是即暌而复聚,继而又序之义也。月余而事竣,或曰谱即成矣。无序以冠厥首,亦非所以光前而裕后也。吾学识庸劣聊勉为序,俾后之览斯谱者,慎勿以派有远近,情有亲疏,人有多寡辄起凌犯之事,顿失和睦之风,果其宗盟是笃绝无猜嫌,情谊相关常存亲善,将见伦纪益正恩意,益挚和气致祥,蒸蒸日上。询千家如一室也,岂不懿欤!
3.人物简介
3.1五门三支人物简介
九世祖万科公,字朝聘。配王氏。子一:国兴。
十世祖国兴公,字望三,例赠文林郎,配张氏。子一:允昌。
十一世祖允昌公,本讳胤昌,因避国讳改允昌,字萧山,例赠文林郎。配赵氏,例赠孺人。子五:炅南、炯南、爚南、灼南、燝南。
十二世祖爚南公:字炳阳,号谷峰,直隶盐山县人。以诗经中康熙癸卯科第二十九名举人,康熙三年甲辰科会试第六十三名,殿试三甲第一百二十五名进士,康熙十三年任广东省博罗县知县,卒于康熙十六年四月。
十五世祖光曾公:爚南曾孙,字绳孙,盐山人。乾隆元年丙辰科举人,乾隆三十五年任四川省秀山县知县。
十六世祖潭公:字晴溪,爚南元孙,直隶天津府盐山县人,乾隆壬子经魁中试第四名举人,嘉庆十年任直隶交河县教谕。工制艺,性情豁达、学问优长,远近从学者多隽才。一生手不释卷,耄而愈勤;处世接人,胥存忠厚;古道照人,启迪后进,鼓舞不倦;门下登高第膺京外秩者不一,其人卒年八十二岁。
十七世祖正绾公:字柳桥,嘉庆科廪生挑取,道光十五年贡生候选教谕,诠贵德府知县。
十七世祖正绣公:字绘山,咸丰四年贡生。
十八世祖大中公:字允唐,咸丰二年壬子贡生。
童氏:教谕朱潭妾,十八岁适朱,十年潭卒。抚遗腹子正怀成立,家贫零落,苦节自持,六十一岁卒。
傅氏:朱正缙妻,二十三岁夫故,无子女,抚侄大中为嗣。苦节六十年,八十一岁卒。
解氏:盐山廪生朱正绣妻,同治七年殉难被旌表。
冯氏:朱建升妻,二十四岁夫亡,守节三十年,光绪二十二年旌表。
(以上人员信息根据家谱记录及《盐山县志》《海丰县志》《无棣县志》《博罗县志》《秀山县志》《交河县志》等整理汇总)
3.2五门五支人物简介
十二世祖守仁公,子一:效武
十三世祖效武公,子一:从先
十四世祖从先公,子二:兴,无嗣;宾,子四:可才、可官、可福、可禄。
4.班辈排行字
4.1五门三支:始祖恭,二世祖至八始祖名讳失考,自九世至廿一世主要排字为:万、国、胤、南、十三世无统一排字、钅、曾、氵、正、艹、建、毓、元(云);廿二世之后,统一排字为:锦(鋋、锡)汉(洪、汝)树(林)炳培;仁义兴孝贤;振东承圣志;豪杰铭宇乾。
4.2五门五支:始祖恭,二世祖至十一世祖名讳失考,自十二至廿一世排字为:守、效、从、十五世无统一排字、可、梦、士、文、凤、学;廿二世之后,统一排字为:锦(鋋、锡)汉(洪、汝)树(林)炳培;仁义兴孝贤;振东承圣志;豪杰铭宇乾。
5.历次修谱情况
自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四年)我始祖迁居以来,先人十分重视续修家谱事情。十九世祖桐韵公(长门一支,字琴堂,附学生)在所作谱书序言中记载:“我朱氏于前明永乐二年自滦迁盐有谱旧矣,厘订详细已经四五次,至乾隆戊子(1786年)复加订正,尚未成帙,忽遭回禄之灾,事遂中寝。自此,谱未修者八十余年。我族伯廷方公(三门一支,十八世,名廷方,后改名廷杰,字德厚,吏员)、堂叔匀圃公(长门一支,十八世,名泽均,字匀圃。从九品。以军功恩赐云骑尉,世袭。),有志重修,诸务丛集,未遑兼顾,同治戊辰(1868年)又罹兵燹,所贻者片纸只字。”
现存族谱各门各支大多从七世至十八世续起,以上十余世左右均失考。据现存族谱来看,续修成功的有四次。
第一次是清朝光绪戊子年(1888年),由十九世祖岱龄公(三门一支,廷方公之子,字耕余,吏员)发起,十九世祖桐韵公(长门一支,字琴堂,附学生)、二十世祖玉兰公(五门四支,字灵陔,监生)等共同主办,主办地在长门一支所在地常郭(即今黄骅市常郭乡常郭村),历时两年(1888年至1889年)告成。谱书为手抄本,现存不多,长门一支二十二世金楼公(住天津市北辰区青光镇刘家码头村)处、三门二支二十二世绍栋公处各存有一部。
第二次是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由二十世祖熙嘏公(长门一支,字纯诠)发起,二十世祖熙縡(长门一支,字揆臣,桐韵公之子)等共同主办,主办地在常郭。大约历时五年(1919年至1923年)告成。采用活字印刷(石印),共分三册(含谱名录一册),大约各门各支派或是一支的主要聚集地保存一份。
第三次是一九八三年,由二十三世汝廉公(字殿臣,五门四支)、二十三世汝圣公(字化甫,五门四支)发起,二十三世汝彬公(五门四支)、二十三世汝栋公(五门四支)、二十三世汝清公(五门四支)等共同主办,主办地在曾小营,历时四年(1983年至1986年)告成。采用铅字印刷,各门各支派主要聚集地保存一份。
第四次是二〇〇二年秋,四门组建修谱委员会,倡议续修我族家谱,二十四世桂水专程走访了家谱中记载的始祖原迁地——河北省滦县。先后分三次走访了朱子札、常郭、邓庄子、扣村、黄骅后街、东田、马闸口、大贾象、曾小营等地,于二零一零年告成,经研究对辈份派字进行了修订。
6.勉后格言
岁次丙寅(1986年)巧月上浣二十三世汝濂谨述
呜呼人生,立于世间。光前裕后,人之本源。存心裕后,即须光前。二者并重,执其两端。无后为大,不孝有三。吾之子孙,欲其孝贤。父母生吾,少怀老安。祖生父母,其心亦然。子若不肖,吾心何安。本身肖否,自己省参。如无父母,何有自恋。一言以尽,不必复反。试举一例,大家详观。孝生孝子,枭产枭卵。千古定理,报应循环。有识之士,举一反三。新陈代谢,后浪吹前。目今之世,忽视本源。偏重裕后,不思光前。培育子女,不吝金钱。伙项费用,细打算盘。光前裕后,只执一端。言念及此,不禁怆然。祖宗恩情,罔极昊天。如能会此,孝心油然。敦宗睦族,即是光前。族大支远,一脉相传。此次续谱,念切承先。祖宗遗训,宛在耳间。或云无用,我谓不然。我氏族大,根基牢坚。传流至今,六百余年。溯自明朝,自滦迁盐。托居子札,以后复迁。兄弟五人,各把家安。根深叶茂,树大枝繁。丁财两盛,蓬勃气焰。千枝万叶,一本之源。枝节脱损,本不健全。续谱之义,于斯彰然。不知谱者,固无可言。知谱之人,五内铭感。以前续谱,长门承担。过去时代,非同今天。两腿跑细,采辑串联。跋山涉水,困苦艰难。操心劳力,破费金钱。为时之久,将及三年。有志之士,终得成全。其德赫赫,其威岩岩。出类拔萃,豪情不凡。谱书成帙,功莫大焉。展卷视之,溯本穹源。某门某支,昭穆景然。远近亲疏,眼见即穿。规矩双备,既方且圆。谱书功用,大可配天。如无斯谱,早已失传。无根之萍,遗憾何堪。再想考核,难若登天。族内珍宝,价值万千。保留至今,六十余年。吾侪后辈,奚可断间。如不承继,愧对祖先。此次举办,亦非偶然。族弟汝清,跑后跑前。其志可嘉,热诚不凡。族弟汝圣,汝栋汝濂。踌蹰再四,忐忑不安。欲行又止,迟迟不前。反复思考,事难十全。人心复杂,殊不一般。智者赞赏,愚者厌烦。羊羔虽美,调众且难。千思万想,废寝忘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知我罪我,听其自然。尝思自己,年岁有关。已逾花甲,寿算有年,无情岁月,不与人恋。如再蹉跎,大势去焉。族叔桃儒,久在外边。除夕之日,回家过年。听说续谱,恐后争前。勉吾兄弟,珍惜时间。合族大事,不可搁耽。当办不办,后世遗憾。见义勇为,值得表宣。一人之衣,难御重寒。伙项义费,共同分担。表彰斯意,缀成四言。词虽鄙俚,事实则然。不提斯意,谓我痴癫。哂吾之人,自不省三。旁观袖手,不足与言。不辨音律,琴声空弹。
7.博罗令朱公行状
张克家(海丰张氏七世传人,号西泽,贡生。中年后弃举业,致力于地方人文的研究和搜考)
呜呼!余今何忍状谷峰哉?十七年前未及识谷峰,迨谷峰举于乡,与亡长子同上公车,即以气谊相许。谷峰既联第寻缔婚姻之好,余因从葭莩之末,窃自附于文章道义之交者十馀年所,谷峰之粤东任,吾儿适与偕游,冒险离乡忧劳万状,盖两人如一心也!吾儿自粤归,随接谷峰凶问。越明年,吾儿忽焉沦丧,今谷峰葬有日矣。诸嗣君衔哀致辞,请状于余。余固不文,为念半世知交死生同患,始有万缕情丝,萦结喉间不去。遂濡毫纪略,以俟鸿笔采择。
朱氏世为盐山贾象镇人,卜筑吾邑马谷山下。自万科始,万科传国兴,国兴传胤昌(避国讳改胤为允),是为公父萧山翁,配赵太孺人,举五丈夫子,公其叔氏也。公讳爚南、字炳阳、别号谷峰。萧山翁虽未尝学问,而开塾延师,教诸嗣孙甚切。谷峰年舞象充博士员。义方之训弥笃,历幼而壮,阨于有司。既而苦兵苦岁,家乃益落。顺治乙未(1655年)萧山翁没,不以贫废礼,而拘牵儒素,抱恨良多。幸母氏慈祥综理内政,既馆谷于外,学诲兼至。白发倚闾,其奈此哀之如结何。
康熙癸卯(1663年),皇都得意,明年(1664年)荣晏曲江。丁未(1667年)秋,太孺人以寿终。冬日葬太孺人,备物尽礼。遐迩会葬者,喧填于马谷之阳,乃一命未膺,褒封有待。谷峰竟悬歉以终其身。甲寅(1674年)夏,筮仕博罗长。至日,发自吾邑。乙卯(1675年)三月朔,始克履任。
博罗为入海门户,且属惠潮孔道,素号冲疲。爰召其父老议所,兴革讼、平民息,不数月诸务厘举。即军兴旁午,一切卒办而民不称厉。上大夫佥曰公能。秋闱分校葩经,取榜元李拱辰等七人壤错龙门,奉宪檄往勘疆界,两邑争论卒如公议,维时萑苻未靖,毅然以剿除为务,咨诸生锺鼎,练乡勇数百为固圉计。十二月十七日,寇数百躏入其境,鼎率众往御之,生擒二人,馘四十馀级,所获辎重悉以犒军。二十一日,罗浮山寇,以数千计倾寨而来。鼎复与战,馘二百馀级,歼其渠魁号督头者二人,馀孽屏迹,更殚心区画。相地筑三台各数丈,置卒悬礟以待。丙辰(1676年)二月,寇陷惠州,二十三日,蜂拥而至,号数万众,围城数匝。司礟者,治城设备,敌至,礟发毙其众二千,寇稍稍散去。奈全粤土崩。公乘间出遁,携一姬及所生子,往依兴宁潘司年让。兄弟及侄星奔异地,阅数月,方获聚首。十月终移广州,依学宪家季。丁巳(1677年)四月,闻大兵南下,遂买舟而北。距南雄者七里,行李尽为乱卒攫去。以大将军驻师前冈徒行往见之,竟以疫没于道左,比将军飞骑来邀公已莫待矣。赖南雄幕冯公为其数口图归计。即前佐博罗曾与约婚者也,次江宁,又得同年方公殿元之赠,六月末旬乃抵吾邑。非借朋友之力,几不能遂首邱。
呜呼!公丰颐伟干天性朴诚,不设城府。而中莹外粹,殆所称善人信人也。而所遇若此,胡弗伤哉!公早岁颖脱,攻苦食贫,甫四十始博一第,尝自言其乡闱中试目一到,手敏心灵,但觉首尾呼应一义甫毕,次义随成。会闱初更论策,束于功令不事钩棘,而一字一句靡弗警练,榜未发知为必售。释褐之日,与诸同年握手而言曰:家世耕桑,先君子雅慕文学,俾余小子得有今日,母氏茹櫱和熊,今已垂白禄养无期。言未毕,泪如雨下。奈十年淹抑方除一令,而萧然远宦,夭末殒身,天之所付,竟若此乎?余今年七十有一,公及吾儿并先我而死,言念畴昔,联辔公车者,谁也?缔婚儿女者,谁也?南走万里,平分惊懼者,又谁也?而公且就窆矣,独遗一老,拥素车白马,以来临中心孔疚,又何能为谷峰状哉?生卒子女云云,归葬于马谷山左之祖阡,聊次第为状,尚借手当代名公,櫽括前言,不吝珠玉之章,勒诸贞石以辅余之不逮,则谷峰死且不朽!其子孙亦感且不朽!
8.家族文学
以下摘自《盐山县志》(同治七年版本)
8.1斋居
朱潭
性僻多疏嬾,怡情好独居。满庭芳草木,半壁旧琴书。
结网非罗鸟,临池徒羡鱼。一枝欣可讬,不赋出无车。
不学愚公隐,经年掩板扉。锄花沾晓露,扶架染苔衣。
绿草窗前满,黄蜂户外归。谁参真意味,一曲素琴徽。
8.2初夏月下忆赵星渠夫子
朱潭
一派溶光镜半悬,花阴篱影可人怜。
当窗故绕蚀鱼字,入户先侵挂壁絃。
池外蛙声参夜坐,枝头鸟梦任清眠。
空堦独看新鉤久,回首西南意冷然。
(滨州市无棣县埕口镇商河庄廿三世 朱汝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