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重新定义与话语权建设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10/15|浏览量:1185

朱汉明     山东济南   250013

[内容提要] 本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小切口大深入,从具体的“文明”定义入手,论述了“文明”的本源与异化以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从中总结经验,提出了当代话语权建设的战略、策略等问题。作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性的战争与局部冲突连绵不断,这与人类对“文明”的理解偏差有关。面对以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正走向终结的现实,通过“文明”追本溯源,积极推行话语权建设,促进中国话语权工作健康发展。

[主题词]  历史 文化 文明 话语权 

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习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要提高国际话语权,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话语权建设是系统工程,既要从宏观入手,又要从小处着眼。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卓有成效地开展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需要不断地开拓、进取、创新。本文以“文明”的重新定义为个案,考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了不同文明理念下的社会表现形式,对当今的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和思考。

一、读史引起的思考——“文明”的重新定义

1.“文明”概念的颠倒。1861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大肆抢掠,火烧圆明园,使这座具有150多年历史、综合中西建筑艺术成就、聚集古今艺术珍品和历代图书典籍的壮丽宫殿和园林,化为乌有。面对熊熊烈火,面对烧杀抢掠,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火烧圆明园,是西方“文明”人对“落后”东方人的胜利,是对“野蛮”人的胜利。大凡文明古国从来都不会认为,烧杀抢掠、杀人越货的行为是文明的表现,中国更是如此。英法联军万里迢迢,来到异国他乡,烧了人家的房子,抢了人家的财物,还说自己是文明人,这世界分明颠倒了黑白,失去了标准。

2.天地良知尚存。火烧圆明园不久,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给朋友写信道: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像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在这里,雨果明确地指出了他们不是文明人,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强盗。这就引起我们对“文明”的反思——颠倒的世界,需要有自己的话语权。

3.重新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成立70周年的时候发布了新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挑战,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任何一词都有历史语境,几百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和人类智慧的加深,有必要对“文明”一词,进行重新阐释,重拾话语权。

二、世界的野性发展与中国话语权的丧失

1.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地位。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起源早,范围大,人口多,具有独特的共同的文化圈。华夏文明不仅在思想上、政治上、社会生活上影响着周围的国家和人群,而且在文化上影响着周边国家的文化和行为,形成了大中华文化圈。日本的文字来源、朝鲜的历史传说以及东南亚的儒家文化,无不彰显着至少在十五世纪以前,中国一直在世界上拥有较多的话语权。

2.中世纪以来世界的无序发展,导致“文明”的变味。

当代史书在无限制地不加思考地赞扬新航路开辟的丰功伟绩时,却忽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性的东西。新航路的开辟,在促使世界走向一体化的同时,传播的却是野蛮与武力。西欧的最初统治者并没有把耶稣的和平观念和上帝的仁慈善良发扬光大,采用的是烧杀抢掠,破坏的是中世纪以来世界和平相处的宁静秩序。1849年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全部占领以及八国联军对文明古国——中国的侵略,致使世界上最后的两块道德高地全部沦丧,标志着自古以来人类培育和倡导的世界传统“文明”全部沦陷。20世纪以来此起彼伏的战争和局部冲突,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人类道德文明丧失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对文明异化的必然产物。

3.中国到了需要恢复话语权的时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中国人在外国人的坚船利炮中逐渐丢掉自信,逐步丧失话语权。一切以外为好,以外为上,以外为师,称外国商品为洋货,称外国人为洋人,以致无数人纷纷漂洋过海,用学来的一鳞半爪来批判自己的祖先,否定传统的中华文明,刮起了一股崇洋媚外之风。历经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此风仍然炽盛。实践证明,外国的东西(包括思想)并非就是最好的,中国到了该重塑话语权的时候了。

三、“文明”的丧失与重塑

1.中国“文明”之含义

中国“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简单地讲,文明,就是由黑暗走向光明的状态。现代语境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文明是人类超脱自然的程度与和谐的状态,是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可以体现如下要素:家族观念、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方面。

文明与文化有相近处,亦有不同的地方。文而化之的一种状态称之为文明,有文化可以意味着具有某种文明,但没有文化并不意味是“野蛮”,做出野蛮的行为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之为“文明”,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尽管参战各国都极力采用了最先进的武器,然而仍然不能称为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的壮举。中国古代的“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以及发达的天文学、宇宙观等等都是文明的体现。

由于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不均匀,产生了具有不同特色的各种文明,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按地域和国度划分,可以分为东方文明(华夏文明)、印度文明(南亚文明)、西亚文明(含古代的埃及文明)以及源于希腊文化的西方文明,以及由众多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的俄罗斯文明、土耳其文明、大洋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等具有独特性质的亚文明。

2.西方“文明”的含义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后引申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等等。新航路开辟以后,文明的定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把科技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把生产力作为评价文明的最重要标准,认为谁的生产方式先进、生产能力高,谁就是谁文明,反之就是野蛮。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欧洲殖民者以此为标准,推广到世界各地。因此,他们在对非洲、亚洲、美洲等地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认为这是文明对野蛮的胜利,但是却没有认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就是真正的野蛮。

3.异化的“文明”概念影响了世界。五百年来,人类进入了文明异化的迷途中,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丛林法则评判人类社会,唯力是图,唯利是图, 有枪就是草头王,做着杀人放火的事却甘之如饴。世界的初心已经发生变化,文明的主角不再是真心与和谐,而是让位于科技与势力,把整个世界拖进了科技进步的迷途。又以此为标准,建立了以欧洲利益为核心的世界文明评价体系,形成了以西方意志为核心的话语权体系,把整个世界绑在了科技竞争和军备军赛的车轮上。

四、“文明”的重新定义对当代话语权建设的启示

1.话语权建设需要从大处着眼。话语权体系建设问题,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如何复兴的初始问题。面对失去了100多年的话语权,中国面临着如何重拾话语权的问题。在南海仲裁问题上,如果我们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能力,影响了世界舆论,所谓的国际仲裁法庭就不会做出如此的不负责任的裁决。

话语权建设需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需要有宏观的统一理论体系。话语权理论体系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哲学、科学等方面的有机联系,要贯穿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整体。话语权建设既需要做好国际宣传,让世界了解中国,又需要做好国内文章,统一思想和行动。切忌支离破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2.话语权建设需要从微观入手。话语权建设不能老虎吃天,大而全之,一定要从具体入手,从实实在在入手,从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入手,组织学贯中西、德才兼备、有思想的高水平人员,有计划有组织地结合国际大事、要事、难事和热点问题,系列推出,小切口,大深入,在国际上主流媒体和重要学术阵地,连续打出组合拳,让中国人的文化和观念走向世界。本文就是想从习以为常的“文明”概念入手,阐发中国人对“文明”历史理解,推行中国文化观,达到影响世界意识的目的,提高中国话语权。

3.话语权建设需要做好组织基础。中国需要建设与经济大国、文化大国相适应的话语权体系,建议国家层面成立话语权建设领导委员会及其常设机构,在完善宏观体系建设的前提下,统一全球行动。不仅要在发达国家、西方国家中进行宣传,也要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开展宣传。既要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进行,也要采用各种形式、多层次地进行现代化宣传。特别要注重发挥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在传播语言和知识的同时,更要传播文化和理念,提升我国软实力。

2017年写就。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