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河湖:古引泗济运枢纽金口坝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3/03/21|浏览量:406
金口坝位于山东兖州城东,横跨于泗河之上,它由金口坝、黑风口引水闸、府河三部分组成,是济宁市古代著名的引泗济运水利枢纽工程。
早在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西晋南北朝时期,高欢将娄昭曾在此筑土堰,壅水攻城,此土堰为金口坝形成之始。《水经注》记载:“古结石为门,跨于水上也。”据此推断,此坝建于汉代。联系到金口坝附近有建于汉代的尧祠,至今坝下仍可见到汉代残石,所以说坝的始建可能上溯到距今1700年前的汉代。1994年该处出土北魏守桥石人二尊,其一尊背后铭文有“起石门于泗津之下”,可知此地便是诗仙、诗圣李白、杜甫“石门相会”处。到了隋文帝元年(581年),兖州刺史薛胄在沂泗合流处筑石堰,令其西注。并开新渠,名曰丰兖渠,此渠至任城以西与桓公沟连接。这样不仅削减了泗河南去水量,而且解决了沿丰兖渠西岸的农田灌溉和通航问题,从而发挥了综合效益。“百姓赖之,号薛公丰兖渠”。
金口坝是一座集防洪、灌溉和交通三位功能于一体的建筑,设计合理,建筑坚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它位于泗河桩号40+580处,坝体为条石浆砌而成,坝长121米,宽8米,高2.3米,河底海拔高程48.5米,过水流量1900~2400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较低。坝体中间有提升式木结构五孔冲砂闸。坝两端上、下游为砌石翼墙。据考为元代所建,条石间有铸铁扣相互连接,每个铁扣重达5公斤左右。扣面上有阴刻楷书“金口坝”字样,坝西端翼墙顶部有精雕石质卧式水兽一对,“水兽”长1米,民间传说属吉祥之物,可以镇水。察其形态,上游水兽为雄,下游为雌,两目直视,栩栩如生,线条刻纹精细,堪称雕刻工艺之佳品。
金口坝所在位置是古代驿道的咽喉所在,从建成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都是西通济宁,东通曲阜的必经之路,直到今日仍然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黑风口引水闸位于坝上游泗河右岸,距金口坝约100米,建有三孔引水闸,其闸门高宽各1.5米,为小府河的引水渠首建筑物。闸上建有机房三间,管理房院墙内有兖州县人民委员会石碑一块,记述了该闸整修的详细情况,小府河从本闸流出后,沿城区西去,长约10余公里,河深2~2.5米,并在沿途上建有水工建筑物。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东巡的时候,丰兖渠依然发挥着它的效益。此后,丰兖渠逐渐堙废。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在开洸河补济京杭大运河水流的同时,整修了金口坝,开挖了府河,引泗河水至济宁天井闸,并会洸水共同济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水(汶、洸、泗、府)济运”工程。为消除坝上游的泥沙淤垫,新建了冲砂闸一孔,新开挖的府河基本上是沿隋代丰兖渠路线,全长30公里,到至元二十六(1289年)又对金口坝进行了改建,从此变为永久性的滚水坝,成为引泗济运水利枢纽工程。与此同时还在府河上建杏林、土娄两闸进行控制。到明成化九年(1473年),又在坝下游新建了消力池“以杀水势”,确保大坝安全。此后,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都曾对金口坝作过整修,但没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和1955年也先后对金口坝和老府河进行过加固疏浚和整修,当时发展灌溉面积达到过7万亩,随着泗河水量的减少,现金口坝灌区已基本没有灌溉功能。1997年兖州市政府拨专款,对金口坝进行了加固维修。
在古代,金口坝一带是十分繁华的名胜风景区。这里视野开阔,远处青山隐隐,近处沂泗交汇,坝口流水喷珠溅玉,坝下河面水静波平,过去曾是兖州八景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居兖州期间,常到此处游赏宴饮,并赋诗一首: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宏伟坚固的金口石坝,横跨泗河,宛如卧波长虹。它是济宁市古代保存最完好的水工程建筑物,历经千年至今仍继续发挥着调节水势、防止水患、拦蓄水资源、便利交通及水利风景区的作用,堪称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