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河湖:济南泉城水利工程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3/03/21|浏览量:521

济南泉城水利工程体系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属于小清河流域。该工程体系最早可追溯至唐武德年间(618—626)修建的五柳闸。北宋煕宁四至五年(1071-1072)曾巩任职齐州(今济南)知州期间,主持修建了北水门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并疏浚水道,开挖新渠,规划大明湖建设,古城水利工程体系初步成型。明初,随着济南城市发展,已形成较完善的护城河体系。至清末,随着圩子壕的建成,以及睦里闸、响闸等闸坝工程的建设和小清河的大规模整治,济南古城水利工程体系走向成熟。

该工程体系核心物项包括以四大泉群为核心的泉源工程,以圩子壕、护城河、小清河为核心的渠系工程,以大明湖为核心的调蓄工程,以北水门为核心的闸坝控制工程。此外,还有相关文化遗存,如北极阁等水神祭祀设施,南丰祠等名人文化建筑设施,泺源桥、南门桥等古桥,济南第一部泉水志《趵突泉志》等珍贵水利文献档案,清《双御碑》等碑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传说故事等。遗产范围面积520.9公顷。

该工程体系是基于济南特殊的泉水环境,经过人与环境的长期互动和演进而形成的,塑造了济南城“四门不对,北门不开”的独特城市空间格局,是济南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营建了优美的园林景观,孕育了内涵丰富的泉水文化,至今仍发挥城市供水、防洪、排涝、航运、灌溉、生态、景观等综合功能,是世界现存的“城市泉水利用工程体系孤本”。它还凸显了济南人民水环境治理与利用的高度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工程,对今天人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该工程体系完整保存了遗产的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整体价值。在特殊泉水环境下,水利工程体系及相关的文化遗存遗产要素点保存完整,呈现了这一工程体系延续千年的发展脉络,完整地传承和延续了遗产独特的文化特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该工程体系在近千年的持续演变和功能完善的过程中,始终真实地保存并传衍了人泉互动下产生的丰富而复杂的泉水利用体系,包括各类遗产构成要素的位置、规模、功能和工程技术手段。遗产各构成要素的地理位置延续历史特征,水利工程体系组成与分布格局基本延续历史风貌,历史年代和发展过程考证科学、依据充分,遗产功能和效益真实客观,真实地保存并传衍了泉水文化及其影响下的泉水利用、城市营建和鉴泉咏泉传统,是遗产地人与泉之间的精神寄托,至今仍是社区居民和国内外游客公认的著名泉水文化圣地。

泉水文化融入黄河国家战略是时代赋予泉城济南的历史使命,未来的泉城古代水利工程,将会继续因势利导,探索人泉城和谐共融的遗产工程保护样板,将这一宝贵的人类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2023年3月21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