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之会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3/09/15|浏览量:632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后用以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在现在的江西省铅山县有一古寺,寺虽不大,貌也不惊人,但却因南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寓居于此,并在这里发生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因而远近闻名。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当时著名学者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信州铅山县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上饶铅山县鹅湖
陆九龄字子寿,人称复斋先生;陆九渊字子静,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是陆九龄的弟弟。他们二人还有一个哥哥陆九韶,兄弟三人都是南宋心学的代表人物,人称“三陆”,其中尤以陆九渊成就最大,后世称陆九渊为“陆王心学”的开山之祖。
陆氏兄弟的心学思想源于家学,陆氏自五代时期到金溪,耕读传家,儒风淳厚,使他们兄弟受到良好的教育,兄弟之间的学术观点也基本一致。陆氏兄弟认为:“宇宙中的事,就是自己的分内之事;自己的分内之事,就是宇宙中的事。”“人皆有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心理合一是陆氏心学的基本命题,陆氏认为,理不在人的心外,它存在于人的心中,只有通过人心的活动,才能感知天地万物的存在,才能体认天地万物之理!他们兄弟的这种心理合一的观点,与当时另外一位名儒朱熹的“格物致知”、“心与理为二”的理学观点有很大的不同,双方经常通过书信或门人进行辩论,但是都没有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名儒吕祖谦邀请双方到信州铅山县鹅湖寺当面交流,讨论的主题是“为学之方”,希望能够达成共识、统一观点,这就是中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陆九渊画像
双方讨论刚开始,陆九龄就赋诗一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诗云:“孩提知爱长知亲,古圣相传只是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蓁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朱熹听完陆九龄的诗就对吕谦祖说:“子寿已经上了子静的船!”陆九渊听了后,接着和了哥哥一首诗:“虚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大华岑。简易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须先辩只今。”陆氏兄弟把他们的为学之方标榜为简易功夫,讥笑朱熹的治学之道是支离事业。朱熹听了陆氏兄弟的诗不是很高兴,双方各抒己见,为期三天的辩论都未能够说服对方,陆氏兄弟略占上风,但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
三年后朱熹回忆起当时鹅湖的情况,写了一首诗和陆氏兄弟:“会讲鹅湖世所钦,远来瞻仰动吾心。东看细水归沧海,西望斜阳下小岑。孔孟溯源原简易,陆朱分派转深沉。何当直向昆仑去,一勺晶莹鉴古今。”这也算是朱熹对当时鹅湖论道的总结。
鹅湖之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经典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面积不大、外貌普通的鹅湖寺,因为这场辩论会而闻名于世。
朱熹和陆氏兄弟虽然学术观点不同,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的友情。陆九渊和朱熹经常有书信来往,陆九渊甚至在继母去世后,写信给朱熹请教丧礼,朱熹诚恳答复。在陆九龄不幸病亡后,朱熹还亲自为他写了《祭陆子寿教授文》,文中对陆九龄不幸去世深表悲痛之情,同时对他的学问与为人做了中肯评价,“惟兄德之尤粹,俨中正而无邪”、“炯然参倚,可觉惰昏”,表达了对陆九龄的敬意。
朱熹画像
鹅湖之会六年后,朱熹知南康军,乃重修白鹿洞书院,很多学者门人到此深学苦读。朱熹邀请陆九渊到此讲习论道,陆九渊欣然应允。他解读了《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一章。当时白鹿洞书院座无虚席,各县学子及朱熹的门下弟子都来了,朱熹也亲临现场听课。陆九渊以雄辩的口才,讲述了人的价值取向决定行动目标,内心的立场是行动的指南,他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头到尾痛快淋漓、一气呵成,其观点直达人的内心,让听者汗颜,让人振奋,更让人激动,有的人甚至泪流满面,朱熹在一旁则不停挥动扇子。陆九渊讲课刚一结束,朱熹立刻起身,快步走到陆九渊身边拉着陆九渊的手说:“我朱熹一定和大家共同遵守,永远不忘记陆先生的教导,我讲课没有讲到这层深度,实在惭愧!”
整个南宋时期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和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不停交锋,陆九渊兄弟在世时双方势均力敌,可惜陆氏兄弟都在鼎盛之年离世,朱熹则继续阐述他的理学观点,有宋一代心学的影响力不如理学。直到明代王守仁的出现,继承并光大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从而使心学慢慢成为儒学的主流。
陆王心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心学以道德主体为本体,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理性和责任。这种思想在明末清初得到进一步发展,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一代大师都为心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顾炎武还在心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明末亡国的现实,总结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进一步发展。
陆王心学甚至对日本的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心学传到日本后形成了日本的阳明学,自日本明治维新始,阳明学成为了理论武器,倡导尊王攘夷或开国倒幕,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实现,瓦解了日本封建体制,由此而开启了日本社会通向近代化的大门,为日本实现资本主义奠定了基础。
如今心学在思想领域影响深远,学习心学可以修炼内心、强大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当年陆氏兄弟和后来的王守仁居功至伟,受到后世的敬仰,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辛弃疾与鹅湖相会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
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
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网络)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反馈微信:19819884266
同一个世界,追求不同的境界,世界朱氏网追求:创新、文明、祥和、拼搏!
(有事找站长,支持世界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