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震”:发怒的先祖之灵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1/29|浏览量:783
熟悉我对甲骨文字宗教方向释读理论的朋友,一看上图这个甲骨文的“震”,就不会陌生它在我的理论里的意指:发怒的先祖之灵。
震,由“辰”+“止”,组合而成。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论证过:辰,是先祖牌位;止,是勾魂神。
所以“震”的本义:即发怒的先祖之灵,在索取献祭的生命。
也即:它与“死亡”有关。
我们姑且先保持对推测义的怀疑态度,再试探到甲骨文卜辞本身里,看看效果如何:
壬午卜,大:(震)六人 (《合集22599》)
庚申卜:惠父乙(震)用。用(甲骨文“用”表示杀人祭祀,此义一直被延续到春秋)。(《南明》613)
己亥卜:惠羌用(震)。(《合集》460)
……
到此,我就不用多论述了。
震,在甲骨文里,多伴随雷霆。毕竟,在商代宗教文化里:父死即神。
面对自己祖先之灵的发怒,商王只好拿人来祭祀,以平息愤怒。
所以,“震”,是商王自己用文字坐实了其祖先有“吃人”行为。
这也与在殷墟考古连续发现有用煮熟人头献祭其祖先的实物互相印证。
这也同样再次印证,我之前对“止”的甲骨文本义是“勾魂神”的推测。
我们若再仔细观察甲骨文的“震”,会发现相当多“止”伴有明显的“口水”特征,其喻意不言自明。
震,含有“杀”的意义灭失,而纯粹作为一种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解释。止,完全抛弃“勾魂神”,而新设“停止”之意。让它们脱离宗教色彩,这都是周公对商文化改革的结果。
我在之前文章提过:文字,在古人看来是带有魔性的符文。
这应该是商王等创制甲骨文时的最初概念。
随着周公带领中国人试图摆脱这种宗教社会控制,而尝试世俗化社会建设,于是对承载其宗教喻意的商代文字也作了非常激烈的改革。
于是,现在作为通俗交流工具的文字,包括其喻意,都来自周公文字改革的遗产。
而使得这带有宗教元素的商代甲骨文本义大量灭失,留给后世的我们不得不费力考证。
要完整考证其本义,关键得将自己也假定为那个时代的浓厚宗教信徒,这才有可能真正解开其秘密。
最后,我们也能从这看到如今自己“仁爱”的祖先崇拜文化,而非商族的“吃人”祖先文化,出现这根本转变并形成文化遗产,恰恰都是周人的功劳。
(信心来源:原创 杨四海 杨四海 2023-12-18 08:02 发表于广东)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4年1月29日11:02:15